杨晓梅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阿克塞 736400)
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2018 年我国水力侵蚀面积达11 509 万hm2,风力侵蚀面积达15 860 万hm2,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28.6%。而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严重影响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行业的发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之一。
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性的主要因素,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很多区域,沟头平均每年向前推进3 m 左右,导致沟壑纵横。湖南、广东和江西等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地面的完整性被破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暴雨会导致陡坡耕地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15~25°的坡耕地中,每年流失的水量为400~600 m3/hm2,流失的土壤量为30~150 t/hm2。同时,土壤中含有的磷、钾、氮等营养成分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越来越瘠薄,水土保持能力日益下降,耐旱程度降低,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近几十年,我国由于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超过了266.667万hm2,水土流失导致的碱化、退化和沙化的草地面积达100 万km2,约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1/2。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大量下泄,堆积到水库和山塘中,进而导致水利工程的蓄水性能下降,对水源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影响。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大部分小型水库因堆积满淤泥而失去了蓄水功能,不得不改成坝地利用;四川省龚嘴水电站容量为3.6 亿m3,初始设计是蓄水发电,使用11 年后淤满,变成了径流发电;河北省庙宫水库容量为1.83 亿m3,1960 年完成建设,使用28 年后淤积量达9 650 万m3,占总库容的50%以上;辽宁省修建的733 座小型水库,10年期间淤满了106 座。根据1990 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各地水土流失损毁的山塘及水库库容累计超过200 亿m3,按照造价0.5 元/m3的计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 亿元,同时由于发电量、灌溉面积减少导致的经济损失是库容损失的2~3 倍。
每年进入汛期后,水土流失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时会造成人员伤亡。同时,水土流失致使河道两侧泥沙淤积,导致河流航程减少。如四川省的通航河流共91 条,初始航程为1.6 万km,至1983年缩减至56 条,航程为0.8 万km;松花江流域初始航程为1 500 km,到20 世纪90 年代初缩减至580 km。
大多数河流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上中游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进入汛期后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雨水从各个地方汇聚至千沟万壑,最后集中至各河道的干流及支流形成汹涌的洪水,严重时会淹没土地和村庄,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水中掺杂的泥沙堆积于河流下游致使河床逐年升高,减弱了两侧河道的抗洪抗灾能力。如黄土高原平均每年堆积的泥沙量达16 亿t,其中约4 亿t 堆积于下游河床,导致河床每年抬高8~10 cm,形成了“地上悬河”。
水土流失是引发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我国农田受旱面积达0.196 亿hm2,大部分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域。首先,水土流失致使地表植被被破坏,大量降水经裸露地表流走,地下水补给困难,致使干旱加剧。其次,裸露的地表缺少植被覆盖,在阳光照射下地表温度升高、蒸腾作用加强、土壤保墒能力减弱、水分流失加快,致使干旱加剧。再次,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性状改变,日渐贫瘠,透水性和保水性下降,加剧了干旱程度。
部分地区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大了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扶持,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不到位。相关部门存在对企业申报的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等文本资料审查较严,但对水土保持项目实际建设情况、项目建成后使用情况的验收不够细致,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水土保持存在责任划分不清、多头主管的问题。加之部分建设方对水土保持工作不够重视,水土保持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存在使用年限、抗风险等级和建筑材料不达标等现象。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地理条件、资金投入等的影响,县级以下相关部门在建立信息化监测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监测站、监测点分布较少,监测设备配备较少,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设备的应用范围较小。对林地、草地、山地等的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受调查数据成果保护的影响,县际之间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困难。此外,部分基层单位不重视水土流失监测,存在监测设备长时间得不到维修和更新的现象;此外,部分区域缺少监测设备,监测方式停留在人工监测、手工测算阶段,工作效率和成果转化率较低[1-2]。
隐性水土流失是指因土壤营养成分降低导致土地产值下降的情况,其主要表现是农户为了提高耕作收益和农作物产量,长期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自然肥力和自然恢复能力持续下降。如耕地在化肥的影响下出现的板结、有机质减少、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等问题;在农药的影响下出现的土壤菌群失调、蚯蚓等动物被毒杀等问题。持续的隐性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生产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危害,且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此外,隐性水土流失与显性水土流失相互作用,会使草地、农田、经济林等区域的土质恶化加剧,植物生长困难。
农村的水土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易被忽视的部分。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粗放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不高,缺乏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缺乏对水土保持的长远认识。一些条件艰苦的地区仍然存在在林地边缘、湿地边缘、河岸沿途覆土开田,私自小规模采石、采土,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危害水土资源的行为,给农村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工作方针,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出发,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施策。首先,要根据国家对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分区情况,精准调整辖区内的生态修复和水土治理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护、修复策略。其次,要在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按层次对重点区域进行划分,及时申报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项目,以项目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落实落地。再次,要突出抓好县级及以下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督促砂场、矿区、水电站、工厂等经营企业或项目建设部门尽快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修复。最后,全力抓好农村水土保持各项重点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扶持乡村龙头企业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放在首位,注重保护森林、草原、滩涂、河道、山体等,维护农田、牧场的基本功能[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须加强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或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的准入监管,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实施后的监测评价体系,持续做好政策引导和日常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工作造成的影响[5-6]。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建设工作应做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研究、促进水土保持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监测水平3 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研究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调查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应详细摸清反复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实际情况,优先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及时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修复。荒山荒坡或干热河谷地带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可采用自然封禁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加大监测平台、监测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生态治理研究成果,吸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方式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办法。
隐性水土流失对于水土地资源来说是“慢性毒药”和“定时炸弹”,若微小的量变得不到重视,最终引发质变时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充分发挥基层技术人员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改良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消除隐性水土流失造成的不良影响。
适时组织农民开展绿色生产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培训活动,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现状,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的生产技术,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引导农民进行土壤改良、轮作休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