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海
(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电灌工程水利管理处,甘肃 榆中 730100)
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应积极发展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1],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和灌溉水资源配置,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促使农业生产高效发展。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促使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需加强对干渠、支渠、斗渠及毛渠等农田灌溉渠道的管理与维护[2]。
一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阶段,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相关人员的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导致灌溉渠道维护管理不到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部分项目建设由于设备不到位,难以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对农业灌溉造成了不利影响[3]。
二是干渠、支渠和斗渠的维护需要较高的费用,但财政资金有限,渠道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给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给灌溉渠道的后期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是相关部门或企业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需求,忽视了生态效益,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4]。
四是个别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者未能周密规划施工项目,水利工程完工后,须进行二次修建,导致工程质量偏低,施工秩序混乱,农田灌溉效果不明显。如在开展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管道铺设过于密集,作用效果不明显,灌溉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是部分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标准,如偷工减料、没有严格落实施工方案等,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到有效保障,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使得农民的灌溉需求无法得得到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惠民工程,其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逐渐凸显。施工单位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对河道结构进行改造,从而对水体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水库蓄水量的增加,水资源蒸发量逐渐增大,施工区域的潮湿度也会上升,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水库内部空间较小,会限制水流速度,水界面与空气界面的交换速率会因此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也不利于水体自净。此外,为了满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施工单位会应用一些化学手段,导致水体质量大幅度下降,含有有毒物质、有机物及重金属,会对农作物产生毒害,不利于农业经济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处的施工环境相对恶劣,施工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开山挖洞工作,爆破技术及开挖技术应用过程中,灰尘四起的现象极为常见,粉尘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无法达标,对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仅要开展料场开采工作,还要将所生产的废渣加以处理,需占用部分耕地,若施工结束后不进行复垦及绿化处理,不但会对地貌景观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对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良好的给排水方案,或选用的管道材料不达标,对水库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水流速度减缓的同时,污染物不断滋生,水生生物滞留范围不断扩大,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噪音污染及粉尘污染没有被有效管控,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新时期应根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建设工作落实到位,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农业发展规划[5]。根据水利工程改革的需要,整合建设方案,明确支渠、干渠和斗渠建设标准,为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水资源是维持农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国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相关部门在建立水利工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资源配置的管控力度,确保所建工程能达到预期标准。配备专业人员对工程运行进行有效管控,加强水量调节,在满足农民日常用水需求的同时,避免发生水资源浪费问题。为了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在进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模式加以优化,选用较为先进且满足施工标准的施工工艺。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且相对匮乏,易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使得农民的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在开展水利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运行管理效率。相关部门在优化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应明确当地的项目指标,掌握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天气情况、土质情况等进行分析,确保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具有科学性、有效性[6-7]。
在开展维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将重心放在对农业环境的评估方面,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现代灌溉模式的应用,确保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达到预期标准[8]。水利工程本身所具有风险因素较大,若管理不到位,会使项目应用效果大打折扣。相关人员需加强对农业生产与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地管控,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劳动力紧缺的问题。近几年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较低,依靠其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日常工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部署,加强生产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对农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主观能动性[9-10]。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运行,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技术服务制度,并对基层水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优化,确保工程管护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及多元性。在日常工作中应合理调整工程管护资金保障制度,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对于施工质量的要求较为严格,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到预期标准,相关部门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制定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薪酬,避免发生人才流失问题。相关部门需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及应变能力,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相关部门要聘用符合要求的人员构建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质量[11-12]。
宣传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及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稳定运行。
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运行质量,需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制定农业信息化管理指标提高运行效率,降低风险因素的干扰[5]。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其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打造较为完善的管理平台。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构建水利工程体系、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及制定农业信息化管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