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探究

2022-11-22 11:03任凤琴
现代交际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张 静 任凤琴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18)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基于此,助推文明乡风建设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和文化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焕发新气象。但也需清醒看到,农村一些地区尚存在乡风文明建设欠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传统文化被忽视、被破坏,甚至一些陈规陋习、歪风邪气趁虚而入、大行其道的情况。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让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以文化人、化风成俗,使乡风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农民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文明素养投入乡村振兴。

一、意义建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谓乡风,是指基于农村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或者行为规范总和。[1]其中,广大农民群众是乡风的树立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当前,各地乡村风气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优秀淳朴的乡风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发展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分。唯有如此,乡风文明才能“春色满园”,为改善农民精神面貌、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振兴乡村事业注入澎湃力量。

1.乡风文明建设以点带面绘就“创建蓝图”,为乡村振兴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一城文明风,满城皆新景。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有效“翻新”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推进绘就欣欣向荣的社会文明风景线。从宏观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地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如开展弘扬党风家风和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崇尚科学、远离“黄赌毒”等主题教育,改进村规民约、加强文化建设等,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但从微观发展来看,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农村地区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止,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还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势必影响乡村振兴事业的如期实现。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打造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思想文明环境,形成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社会风貌。

2.乡风文明建设奏响精神文明“乡村乐章”,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乡风文明建设也在不断跟进。着重提升农村的精神风貌,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在进行乡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实现“产业兴旺”,文明乡风能够充分赋予广大乡村建设人才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推动现代化产业不断发展,同时能够将保护农耕文明的乡风意识贯穿其中,防止过分追求农村生产发展而破坏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政治建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实现“治理有效”,应以文明乡风提供思想政治引领,提高农民政治素养、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凝聚民心民意,从而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宜居”,应以乡风文明提供思想道德和生态文明引领,全面提升村容村貌、街容街貌、户容户貌,不因经济的发展而破坏美丽的乡村环境,从而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

3.乡风文明建设巧烹基础公共阵地的“文化大餐”,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构筑起乡村文明的精神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充分的物质保障。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基层文化阵地作为农村的精神家园,成为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舆论宣传阵地、科技普及阵地、文化娱乐阵地,能够有效丰富农村群众生活,活跃农村文化气氛,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通过建设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强化文化队伍的培育,可以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4.乡风文明建设着力培养“农民主角”,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2]农民群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让农民群众在乡风建设中全面理解、真实受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注重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切实提高了新型农民利用新科技、新手段从事劳动生产的能力,催生出许多新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从现阶段的农民队伍来看,物质利益仍然是农民价值取向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后继农村传统农耕文化被后人遗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越来越少;利益驱使下农民职业素养低,在利益面前无视道德、法律、政策;等等。这些现象显然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因此,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应当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保障乡村振兴事业工作的推进与成绩的显现。

二、现实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总趋势,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对于建设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应常抓不懈、攻坚克难,使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1.认知层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欠缺重视

长期以来,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看作“软指标”而非“硬任务”,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仅以完成“表面政绩”为目标,在具体落实中仅通过简单宣传和强制方式要求农民群众参与,由此引发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空心现象”“形象工程”,助长了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也不利于为当地老百姓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地区在乡风建设过程中没有广泛尊重和充分运用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价值,加之受历史传统和教育程度的影响,致使农民对乡风文明建设完全不知,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事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完成程度,必须加强重视。

2.设施层面: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偏低

长期以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创建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公共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明确价值指向的文化形态,对传递新时代主流价值理念、凝聚民心民智、弘扬社会风气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大部分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用”,其价值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公共文化阵地的宣传不到位和号召力不足,致使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农家书院、文化使馆、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形同虚设,“不开门、不见人、无活动”“藏在深闺无人识”等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到位,例如文化设施被损坏后无人修整,农家书院图书种类不齐全、更新缓慢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公共文化资源被人随意挪用却不采取监管等,这样匮乏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不利于乡风文明的建设。

3.文化层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处于遗失的边缘

我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教化农民群众、凝聚民心民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功能。据调查,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工作仍然十分严峻,传统文化影响力呈现减弱趋势。首先,农村缺少传统文化的宏观管理与监管,没有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制度保护,同时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对传统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颇具特色的农村文化面临遗失;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量外迁,慢慢抽离农村文化体系,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低,致使一些非遗项目后继无人;最后,由于农村百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一些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产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和农民的淳朴民风受到很大影响,对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而言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改进路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深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事业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要尽快补齐乡风文明建设的短板,提出整改措施,着重从树典型、强队伍、促传承、建阵地、创治理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让乡风文明综合软实力成为乡村全面发展的“硬引擎”。

1.树典型:充分调动农民主体性和积极性,发挥移风易俗示范作用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3]应采用育乡风于典型之中的方式,选树一批望得到、学得了的身边“民星”,广泛宣传凡人善举和先进事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营造出人人争当榜样、人人尊崇典型的良好风气,创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其一,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标杆”模范带头作用。基层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对农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自觉严守纪律准则,带头成为移风易俗的推动者、乡村新风的建设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党员干部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公开做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承诺,带头监督制止陈规陋习和歪风邪气,对于突出问题要敢于批评、敢于说服、敢于管理,同时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让“移风易俗”这股新风吹遍整个乡村。

其二,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要充分凸显农民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角”地位,用身边的“民星”榜样来教育人、感染人,让先进典型宣传引领移风易俗时代新风尚。可以通过参与中央和地方组织开展的“乡村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行业标兵”“最美教师”“身边好人”“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表彰活动,用“接地气”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风、时代文明之风、诚实守信之风、见贤思齐之风。同时,还可以通过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等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论是向上向善的文明家风,还是在普通岗位上的敬业精神,或是在危难时刻伸出的爱心之手,都符合现代文明发展方向,都有助于活跃乡风文明建设气氛,促使广大农民自愿争做乡风文明新典范,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此外,也要充分发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典型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子、新示范。其中,要遵循重点打造、全面推进的原则,坚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方法,把移风易俗工作的经验推广,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提高全国乡村的整体创建水平。

2.强队伍: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农村基层队伍的带头引领,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基层领导和工作能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以基层干部队伍为主导、农民群众唱主角,充分发挥基层队伍中的党建引领、考核制度及人才支撑的作用,因地制宜提高乡风建设能力,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涵育社会新风。

其一,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党旗在乡风文明建设的第一线高高飘扬。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是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乡音”传递“党音”,引导农民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例如,在阵地建设方面,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红色实践站等,深入开展党的先锋理论教育,实现“农民群众在哪里,阵地就跟到哪里”。在主题教育方面,组织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调动民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弘扬时代新风。

其二,制定相应的农村基层队伍考核制度。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范围,建立与基层党员队伍挂钩联系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村制,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乡风文明考核指标体系,从完善乡村文化阵地、推进民风家风建设、强化榜样典范引领、推动移风易俗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文明乡村创建内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

其三,人才支撑对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乡村振兴及其治理工作的各项举措都需要当地创新人才的引领和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再教育,从而对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有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加入相应的人才技能培训,为乡村工作规划好“施工图”和“任务书”,以此号召农民群众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地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3.促传承: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发展、民族兴盛,因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力量在建设乡风文明中也大有可为。我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内在智慧、道德关怀,在教化群众、规范行为、淳化乡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4]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底蕴,传承耕读传世、敦亲睦邻、孝悌仁爱、天时地利人和等思想智慧和道德关怀,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切实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将农耕文明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等,支持农村地区传承民俗礼仪、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等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体系,以文化浸润带动乡风文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创建。

另一方面,将保护传统文化与营造现代文明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合理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将其文化引导作用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工艺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古迹变景点、农房变客房,让农民在享受优秀乡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收获新的生活体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在复兴传统、留下乡土味道的同时,发展出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新型乡村文化。历史悠久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充分体现了现代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的现代导向。

4.建阵地:充分利用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发展巩固乡风文明新生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效的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不断巩固和充分利用农村公共文化阵地,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利用科技手段给予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持,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发展巩固乡风文明新生态。

其一,加大农村公共文化阵地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2020年党中央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的管护费用纳入政府预算。[5]为此,要丰富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确保公共财政力度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同时,要加大城镇和其他社会文化机构对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精准帮扶,助力农村建立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点,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群众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其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依赖于专业的人才支撑,要精准对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切实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要培育和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鼓励推出农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生活作品,尤其是本地乡风文明,让农民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同时,也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下乡服务活动,提供“三农”题材文艺创作,举办“文化寻根、以文化人、文明铸魂”系列活动,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理论宣讲、红色教育等文明实践服务,让文明新风根植乡间沃土,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其三,发挥信息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撑功能。应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疏通国家公共文化向下延伸至各乡村的运输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业态融合方式,让农民群众“同屏共享”优秀文化成果,为全村提供不打烊、全开放、高品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以此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向更广阔、更深层发展,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

5.创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保障乡风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乡村治,乡风淳。乡村建设的过程,既是教育和引导农民的过程,也是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的过程。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相应的乡村治理配套机制,围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双提升”工作,不断释放乡村内生动力,推动构建德治、自治、法治“三治”有机融合,形成各尽其能、同向用力的工作局面,构建“以治提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

其一,自治是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重要体现。要坚持以群众自治为基础,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在思想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创建中当好主角,参与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行动。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群众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焕发生机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完善并创新村规民约、基层自治管理程序、相关制度配置等,让农民做到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监督,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由此,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其二,法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律保障。要坚持以法治为根本,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意识和观念,树立起依法处理农村重大问题的治理理念,正确教育和发动农民群众共同投入齐抓共管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大格局。同时,要搭建好农村法律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平安乡村、善治乡村,夯实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其三,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关键补充和后盾。要继续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挖掘乡村中特有的文明民俗、优良家风及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全面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和农民群众的道德情操,切实让优良美德发挥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和功能,形成人人互助兴起来、家家团结乐起来、干群联系亲起来的淳朴乡风画卷,构建起焕发生机、和谐有序、崇德向善的善治乡村。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既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时代任务。在接下来的乡风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不是“独角戏”,而是人人参与的“大合唱”,要让广大群众成为文明乡风的树立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确保移风易俗落地生根,文明新风润泽乡里。同时,要直面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紧跟新时代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挥文明乡风的精神引领作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农民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