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传播教育产学对接的改革研究
——以早稻田大学为例

2022-11-22 09:45:56李方凌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媒介学院专业

凌 菁 李方凌

(1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3 2厦门大学 福建 361005)

20世纪2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校新闻教育与职场新闻教育形成一种“二元并行”的状态。高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媒介研究者和媒介监督者,业界以实践教育为主,以职场训练(On-the-Job Training)的方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传统双轨制的教育范式弊端日益凸显,“重学轻术”的理念使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产业需求,媒介改革与转型对师徒制的新闻实务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实现高校与行业双方的协同共生式的发展,已成为学界与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日本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

日本的高校新闻教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适应新的媒介时代需求,学界与行业出现了共同发展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理念难以适应发展

日本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制度受到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影响,建立了以德国模式为蓝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培养目标不是致力于某项职业的人,而是一个大写的“人”,着重于培养人的精神生活,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追求科学和人本身的完满。[1]日本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新闻研究室,以德国莱比锡大学新闻研究所为蓝本,在组织和理念上引进了德国新闻教育模式,形成了“重学轻术”的教育传统。[2]日本现代新闻教育的奠基人小野秀雄认为,新闻记者教育最为关键的是进行深入理解报纸本质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履行记者这一天职,而新闻实务工作技能是次要的。[3]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传统新闻教育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媒介从业人员自身面临转型,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行业由于缺乏具有新媒体实践经验的老员工,使得职业教育愈加疲乏。同时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坚持以理论教育为主,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和对立起来,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理论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目前日本传媒行业呼吁大学和报纸协会能够共同加入对新闻人才提高技能的教育中来。[4]

(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难以对接

受“重学轻术”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日本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着重于新闻理论、新闻史、比较新闻学等理论的研究与学习,轻视了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出现了学术需求置身于职业需求之外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偏弱,入职传媒行业的学生呈现递减的趋势。一项调查显示,140 位新闻专业教师指导过的学生中,只有272 名到媒体就业,其中有27 位老师仅仅指导过1 名在媒体就业的学生。[5]学院教育无法适应行业需求的现状。

(三)课程体系僵化落后时代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已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面对变化的媒介环境和行业的变革,日本传统的学院派学者认为顺应时代进步的改革会影响学术独立,整个课程体系仍以通识教育为主,新兴媒介技术方面的课程缺乏。在产教融合方面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业界人士担任新闻实务讲座和研修班的制度并不固定,若是当年教学计划调整,业界人士出现变动,则当年的讲座和研修班很可能无法开设,造成新闻实务教育出现缺漏现象。

二、“早大”新闻学院产学对接的路径重建

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作为日本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新闻学院,紧跟新闻传播行业变革的步伐,启动了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之路,主动打破学与术对立的局面,将产业元素融于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打通产、教、研、学等各个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一)教育理念:从“重学轻术”到“学与术的平衡”

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的学科属性,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调整其教育理念,将日本新闻传播教育中长期轻视的“术”提出来,与传媒业进行对话,共同承担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对行业的高度敏感,强化学生的新闻实践操作能力,使大学新闻传播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服务。“早大”新闻学院负责人濑川至朗教授希望“在21世纪的世界里,‘早大’新闻学院能够培养个性强、具有专业性、在网络媒体空间里活跃的记者的形象。”[6]

“早大”新闻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以培养高度专业的记者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知识性专业能力。该培养方案平衡了“学”与“术”之间的关系,将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协调了新闻传播院校与传媒产业之间的矛盾,在延续传统新闻传播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重视学生实务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早大”新闻学院打破了长期以来“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理念,实现了新闻实务教育在高校内的突破。

(二)人才培养:从“专业研究者”到“专业记者”

“早大”新闻学院针对当前新闻行业专业人才缺口问题,将新闻传播教育对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由“研究型”转向“职业型”。为此,“早大”新闻学院设置了三个培养目标:“培养职业记者”“培养专业记者” “培养专注于亚洲的记者”。职业记者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层级,即培养的学生具备职业记者的能力和素养,能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专业记者是人才培养的第二层级,即为媒介培养各类专业化的记者,在职业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的培养。亚洲记者是人才培养的第三层级,也是“早大”新闻学院一个最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亚洲日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本国家的亚洲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原来的轻视、疏远转到“回归亚洲”和“新亚洲主义”主张。[7]“早大”新闻学院紧跟国际形势的变化,立足于亚洲,提出“培养专注于亚洲的记者”,致力于培养熟悉亚洲的日本记者,或是熟悉日本的亚洲记者,塑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记者。为此,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新闻学院建立了合作,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的新闻学院进行交流和学习。三个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着“记者”这一身份展开,并对每种类型的记者提出了明确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发现复杂社会议题的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及适应媒体变革的能力。[8]

(三)课程设置:融合交叉互动创新

“早大”新闻学院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立足于新媒体,以数字化为导向,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结合,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其开设的课程中,仅有62门是专业类的新闻与媒体课程,剩余的205门课程为其他学科的课程,覆盖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法学、国际关系学、文化学、医学、环境学等各大学科门类。其中,排名前五的学科分别是政治学(51门)、经济学(25 门)、文化学(23 门)、国际关系学(19门)、社会学(17 门)。在课程体系中将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交叉,打破学科边界。

为实现与传媒行业的无缝衔接,增设了一系列与新媒体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2019年“早大”新闻学院在原有新媒体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开设了11 门新媒体课程,对原有的新媒体课程具体化,融合了媒介市场趋势和最新媒介技术,增设了社交媒体论、数据新闻、基础智能技术、数码训练、基础数码培训等一些前沿性的新媒体技术和理论课程,以“培养21世纪新媒体环境中保持活跃的记者”。[9]为了搭建教育与就业的桥梁,“早大”新闻学院为所有在读的学生设置了“专业认证计划”,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环境、医疗、科学技术、数据新闻这六个领域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的要求修读不同的课程。

(四)新闻实践:强化校媒联合补足短板

做新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种实践能力,一直是新闻教育的根本问题。[10]“早大”新闻学院为解决这一难题,与媒介合作,采用双场景教学,在学校与企业间交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早大”新闻学院的新闻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课程实践、网络杂志编辑项目、网络视频直播项目等。课程实践是根据媒介的真实场景设置一系列模块来训练学生的新闻技能。网络杂志编辑项目、网络视频直播项目是在校内建构真实的媒介平台,让学生在其进行一系列的新闻生产操作。校外实习包括大型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新媒体公司等的工作实习。“早大”新闻学院与朝日新闻社、《东京人》杂志社和一些新媒体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学生深入媒体一线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媒介派专人以师徒制的形式指导大学生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对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实行准职业化管理。

(五)师资队伍:搭建“双师型”结构

在“重学轻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往日本高校新闻教育的师资结构较单一,以学界为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由于从业经验的教师缺乏,导致新闻实务类的课程无法深入开展,业界师资队伍不稳定,“产学协同”实践教育也无法定期举行。为协调好教学上的矛盾,“早大”新闻学院建立了两支教学队伍,一支为研究型的师资队伍,着力于新闻传播理念,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意识和洞察社会的能力,提供跨学科、文理通识的知识储备。一支为专业型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提升自身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用行业的顶尖人才为兼职教师,以保证新闻传播教育与行业对接,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早大”新闻学院聘请了42 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兼职教师,其中,19 位是《朝日新闻》记者、杂志《东京人》编辑长、每日新闻社取材中心负责人等活跃在媒体第一线的从业人员,17 位是来自于其他大学的教师,4 位是研究机构的研究员,2 位是社会机构的职员,建构了一支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早大”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借鉴

“早大”新闻学院面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在结合自身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培育媒介专业人士的道路,推动了日本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朝着教育环境社会化、用人需求职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给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要厘清“学”与“术”的关系。新闻传播教育历来面临“学”与“术”之争。重视“学”,强调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体系,还是重视“术”,强调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成为当今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过分强调“学”,会模糊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特性,淡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反之,过分强调“术”,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早大”新闻学院重新认识和确立“学”与“术”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一种对立矛盾的紧张关系,而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早大”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学术研究型与行业实践型的两类课程,强调“术”要以“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广泛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哲学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学”要以“术”为目的,输出行业认可的专业人才。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把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问题厘清,通过“学”与“术”的有效对话,实现产学对接。

其次,建立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没有统一划一的模板,应结合各自学院的传统和特色,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早大”新闻学院设置在政治学研究科下,政治研究是其优势和特色。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和传统,“早大”新闻学院人才培养侧重于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类专业记者,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一系列国际关系研究、现代拉美国际关系、现代日本外交论等课程。再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在统一规划的课程中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修业自由,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如何培养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难点。

最后,校企合作、专业认证实现产学对接。“早大”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打破了学界与业界之间的壁垒,打通校内校外,开展学界业界联手共同培养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专业认证,精准测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了与行业的有效匹配。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方式,整合和优化业界与学界双方的资源,实现了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媒介学院专业
初等教育学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学院掠影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