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2022-11-22 09:43孙建鑫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时代

于 欢,孙建鑫

(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干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是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行为上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要将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目标群体,着力将爱国主义精神内置于大学生头脑之中,不断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同,使其把爱国主义视为鼓舞自身奔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指引;要不断激励他们改造主观世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促使其以舍我其谁、勇担使命的奋斗姿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当今国内外局势越发复杂多变,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时代潮头,党和国家着眼于时代特点,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崭新要求。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主要聚集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应然使命。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将爱国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中,不断满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着力使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之中,不断帮助大学生在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切实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一、“中国梦”的价值导向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引领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2]面对新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大学生的培养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领悟中国崛起的题中之义,把握民族复兴的应有之维,注重引领力提升,传递家国梦想,引导大学生在“中国梦”之中不断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一)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愿景

“中国梦”的核心就是民族振兴,血脉相连的华夏儿女无不企盼中华民族能以更加自信、昂扬、开放的姿态矗立于世界舞台之中[3]。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成为近代中国人奋发向上、奋勇拼搏的伟大目标。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探索旨在唤醒沉睡的中国,经过长期努力与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前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爱国主义语境下提出“中国梦”并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学生投身时代发展大潮,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响应时代召唤,担起历史使命,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引领大学生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愿景。一是明确理性认知,达成情感认同。高校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诉求,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不断从救亡图存、谋求复兴的奋斗史中汲取丰富的爱国主义理论内涵,坚持以德育人,强化思想引领,帮助大学生明确历史认知,厚植爱国情怀。二是强化意志砥砺,坚持实践指向。高校要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振兴目标的回应与担当,完整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爱国主义内涵[5],不断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适切性,夯实爱国义主基调,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中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深厚渊源,进而鼓舞他们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进,奉献自我。

(二)理解“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和谐统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梦”成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凝聚力。“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6]230,以此展现国家与民族、个人之间在价值追求上“三位一体”的紧密联系与高度统一。

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享有者,是倍受重视的“强国一代”,“中国梦”的发展进程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为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属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引领大学生把握“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一是要厘清“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无论何种逻辑体系,都依赖一条主线来保障目标实现,在“中国梦”的思维框架下,“个人梦”是“中国梦”的内在延伸,是构成“中国梦”的基本单元,“中国梦”是“个人梦”的实现保障,是树立“个人梦”的价值导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梦”的实现为核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促使其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辩证统一。二是要鼓励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大学生个人的梦想追求是多元的,但其目标指向应是确定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完善大学生的思维向度[7],引导其将自身前进的追求与国家富强的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梦”的实现融入“中国梦”的宏伟进程,把涌动着的爱国情怀注入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从而在实现“小我”的奋斗历程中成就“大我”。

(三)明晰人类和平发展的国际担当

中华民族不仅崇尚礼仪文化,重视人伦道德,也注重构建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的交往模式。“中国梦”的提出展现着中华民族谋求人类和平发展的真诚意愿,其思想内涵不仅强调民族情感、家国情怀,更立足于世界环境与时代潮流而注重全球视野与国际担当。

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8]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引领大学生明晰“中国梦”思想所蕴涵的人类和平发展之国际担当。一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进入新时代,“中国梦”着力将“和合”文化运用于新型国际关系之中,拓展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层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引领大学生体会“共存相生”的外交智慧、“和而不同”的交往范式、“万邦协和”的治理理念,以此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魅力与国际视野。二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铭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担当的政党。在“中国梦”的践行中,中国共产党不仅着眼本国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更开启了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崭新实践,带领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与国际交往中彰显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新秩序建构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谋发展、谋和平的担当精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引领大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之间的逻辑关联,领悟中国共产党肩负的责任担当,不断丰富爱国情感的实际内涵,进而使其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态度投身民族复兴与世界繁荣相统合的文明演进新范式之中。

二、教育发展的崭新样态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激发创新力

新时代的党情、国情、世情已然发生重大变化,爱国主义教育随之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不断创新理论内容与实践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任务,以此展现新的精神气质。

(一)创新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也会随之得到创新发展。面对新的客观现实与实际需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着眼新时代的时空境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不断创新,将发展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价值主张、时代主题、政治主线,不断激励他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其一,要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高低的关键要素就是能否引导大学生掌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理论本质与时代内涵,高校应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入手,剖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祖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串联的内在关系,分析其中的逻辑进路,为爱国主义教育刻上定星盘。其二,要将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内容。中华民族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融共生,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成就了兼容并包、团结统一的气质禀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此为着力点与落脚点,带领大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爱国主义精神筑起团结统一之基石。其三,将民族情感与国际视野的衔接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彰显。新时代,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传达给大学生“以和为贵”“天下为公”的观念与情怀,在热爱本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尊重他国的发展道路与民族特点,从而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国际魅力。

(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社会历史条件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间可以看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方式必然要适应现实境况。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以具备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内容,尤其要通过转变思想,调整实践路径与目标指向,以此满足当代大学生持续变化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以新格局、新态度达到新功效。其一,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供给。高校应促进“互联网+”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掌握大学生审美喜好,并通过VR技术、3D技术创设契合大学生“口味”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体验,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自主选择与自我塑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方式。高校传统教学互动模式已无法完全契合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内在需要,“融媒时代”中,自媒体、微媒体等形式各异的媒体平台更易实现与大学生的充分沟通,因而高校要把握时代特征,创新互动方式,一方面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融入纪录片、短视频、微电影之中,通过弹幕、拼贴等方式实现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爱国共识;另一方面可以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出发,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方式与其进行“直接对话”[9],以此构建爱国主义宣传基地,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其三,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载体。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将教育情境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不断发掘新载体,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易知、易感、易为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风景名胜等场所开展导向鲜明的教育活动,通过实体符号的特色优势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释放爱国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把握好重大纪念日、节日庆典、礼仪仪式、民俗活动等契机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从而在正向价值观的隐性渗透中激活大学生爱国主义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时代新人的培育使命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增强感召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教育育人的根本问题之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征,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多希望。“时代新人”的提出指明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即以强大感召力不断将爱国主义精神內通于青年之心、外化于青年之行、彰达于青年之义,促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信仰者、奋进者、担当者。

(一)培育有理想有信念的信仰者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行使着价值尺度[10],它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受客观实践启发下对未来可能性与发展趋势的期望和预判,既体现着社会的整体价值追求,又权衡着个人的精神需求。理想信念为个体行为指明了方向,“时代新人”若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进程中创造不朽业绩,必然要有“顶天”理想信念作为支撑。

今日之世界正面临调整变革的新际遇,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与实践主体,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强大感召力激励大学生以崇高爱国理想与信念参与到民族振兴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决定精神高度,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感召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导向,运用其广阔视野与深厚情怀离析问题,解决矛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定力,从而使其明确理想信念、强化爱国意识。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回应时代主题,聆听时代声音,感召大学生以深厚爱国情怀将自身前途与命运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以独到阐释力审度时代情势,争做青年先锋,不断树立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同力、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三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应构建在对基本国情与历史规律的精准把握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引导大学生厘清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辩证逻辑,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使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葆拼搏精神,不断将理想信念作为爱国奉献、担当大任的精神之源。

(二)培育有本领有才干的奋进者

当今世界处于高新技术、知识经济迭代迅猛的时代,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较越发演变为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之间的较量[11],大学生作为推进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本领、素质、能力、才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彰显,直接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程。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12]基于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感召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时代新人”的自觉态度练就本领才干,践行使命担当,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勤学。学习是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途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时代新人”端正思想意识,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感召他们既要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谋事创业能力,也要学习时代先锋、英雄模范的爱国敬业事迹,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不断求知、探索、实践,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二是修德。道德是支撑言行的内在力量,“时代新人”只有拥有良好道德,才能使本领才干用于正途。高校应以爱国情怀指引大学生不断明确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以自觉自为之心性严个人慎独自律之私德,守社会繁荣和谐之公德,遵国家富强兴旺之大德。三是明辨。在国内外矛盾凸显重叠的时空境遇之下,坚守政治底线,明确政治立场,提升政治定力,划清政治界限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感召“时代新人”以爱国精神为武器披荆斩棘,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断强化明辨是非之才干。四是笃实。践行是掌握本领才干的终极目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鼓励“时代新人”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奋斗,以真才识创造新成就,使之真正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三)培育有责任有情怀的担当者

责任担当是对自私的抗争、对利己的舍弃,意味着个人不以小利步步为营,而是在需要之时勇于出列,在困境之中勇于承担,以“断舍离”的气魄直奔使命,奋勇向前。“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包含着对使命的担当,对责任的义不容辞,需要其走出舒适圈,以逢山开路的闯劲引领时代,锐意进取,建构起无私奉献的大情怀与大格局。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际遇,每代人亦有着不同的责任担当,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道远在途,重任在肩,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跃迁进程中的新生力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感召大学生勇挑发展重担,明确奋斗方向。一是在个人层面,为人生创价值、为自身寻发展是“时代新人”奋斗前行的逻辑基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使大学生意识到,以昂扬向上的爱国情怀和永不懈怠的精神样态投身新时代伟业,以敏锐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坚韧的意志描摹责任担当的人生画卷,才能促使其成长成才;二是在社会层面,为社会创和谐、为生活求美满是“时代新人”拼搏向上的逻辑指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促使大学生清晰认识到,只有以家国情怀为时代标尺时刻衡量自己,不断在奉献服务中体现责任担当,在砥砺磨练中有所作为,才能缔造和谐社会,共享美好生活;三是在国家层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促发展是“时代新人”奋发踔厉的逻辑目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坚持大局意识,促使其将责任担当视为价值诉求,将爱国主义看作精神指引,敢挑重担,一往无前,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方能与人民命运相连,与民族同频共振。

四、思想领域的复杂态势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发挥宣传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4]而且国内意识形态竞争与国际价值导向博弈日益激烈,大学生群体易遭受负面思想侵蚀,面对如此情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发挥宣传力以破除思想迷雾,传导爱国信念。

(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形式

意识形态传播的社会化、全息化、功利化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来,致使舆论场域中各方声音喧嚣嘈杂、价值观念互相碰撞,不同群体因情感诉求、利益诉求、政治诉求的差异而坚持不同的价值信条,泛娱乐主义、反智主义、文化消费主义、经济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竞争激烈,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巨大风险。

面对“众声喧哗”之现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走向生活化、感性化叙事,以具备现实性、生动性、切身性的教育方式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挥宣传力以占领舆论高地,消解异质价值侵袭。其一,要坚持思政课教育主渠道。高校要讲授有温度的思政课,着力将舆论“战场”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善用翔实数据深度剖析各类意识形态中的问题症结,以情感教育回应学生困惑,不断引导大学生用辩证观点看待多元价值观念,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其二,要贴近大学生接受心理。新时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表现出求新、求真、求趣等特点,他们钟情日常叙事,追逐视听快感,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加灵活因子,尝试用更新颖、更明确、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诠释爱国主义内涵,从而让爱国主义在意识形态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到大学生认可。其三,要注重校园氛围营造。高校作为缩小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更要实现爱国情怀的培育和引导[13],需通过规划设施建设、宣传校史校情等举措烘托爱国主义氛围,实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正向氛围中自觉远离不良价值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视野

当今世界,西方国家意图操控全球秩序、主导国际事务[14],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视为“红色威胁”,“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等论调无不维护着西方霸权地位与统治秩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无不裹挟负面价值攻击我国思想文化体系,种种价值导向日趋激烈的博弈融合阻挠爱国主义思想传播,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失语危机”。

在此变局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聚焦大学生群体,以开阔理性的视野应对危机挑战,发挥自身价值体系宣传的独特魅力,以思想之“刃”同西方价值理念战斗博弈,从而在消解思想冲突、民族矛盾的同时,夺回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领地。其一,要把握时代主题。面对多元价值导向对爱国主义的挤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立足于中国又需具有全球视野[15],其内容建构应体现时代特点,以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夺取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自觉抵制思想渗透。其二,要彰显民族特点。服务于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内蕴资本主义价值导向,时刻标榜自身文化的先进性[16],贬斥其他民族文化的落后性,依靠“输出民主”瓦解大学生群体价值信仰,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发挥宣传力,注重意识形态边界划分,彰显民族文化特点,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髓巩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主观认同,从而在民族归属感的强化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五、结语

纵观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演变,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焦点:古代注重“爱国”“为国”“报国”,近代则更致力于“救国”“强国”“兴国”,其历史发展既反映出不同时代独有的环境特征,又贯穿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可以说,爱国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确定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向心力,进而使爱国情感成为中国社会独特的精神标志与价值眷注。当前,爱国主义在继承中华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时代性转化,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突破。新时代情境下,爱国主义拥有了崭新的内涵与特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彰显大国担当与国际视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其内在要求会不断变革更新,但无论如何改变,它都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与阶级利益。因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要契合时代发展要求,领悟其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党和国家赋予了爱国主义崭新内涵,更加强调大学生是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点群体,需要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而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主要聚集地,必然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意义,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索与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基本参照,把重心置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立足于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找准着力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2]审视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切实增强其实效性和适切性,必然要理清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究竟要面对什么、注意什么、践行什么,只有着力满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时代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