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价值

2022-11-22 09:32
关键词:精神

丁 科 刘 强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关注人民健康,尤其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期,人民健康被赋予时代新内涵。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4]深入细致地理解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人民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阐释,是新时代的实践产物,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的传承与弘扬,是习近平关于中国人民健康伟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不仅包括习近平对个人健康的理解,更包括习近平对全中国人民健康的诠释。这些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的理论产物。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关于人民健康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中国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理论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产物。

第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产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作了丰富诠释,这一丰富理论诠释包含了人民健康的理论渊源。一方面,人民健康是建构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具体存在的人,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从事社会交往的健康人。如果离开现实健康的人这一特定基础来谈人民健康,就是唯心、空洞的。既然人是现实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就必然会涉及自身健康这一特定话题。现实的人如果不是健康的人,那就无法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如果人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人就无法生存。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5]如果没有吃喝住穿的满足,人的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最基本的政治需求和经济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人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之源,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人民健康是关于人民的健康,而不是单个人的健康。单个人的健康不能被称为人民健康,但人民健康必须是由单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的健康所构成,并由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只有当人民取得了政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人民健康才被赋予政治保障,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人民健康才能获得经济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构想,但却没有创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们对人民健康的理解是一种科学的建构。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要“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6]。正是在此同盟的基础上“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7]。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国家。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国家,才能确保人民的健康权利。只有人民健康权利的践行,才会有人民健康观念的产生。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继承与发展。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三个特定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健康的保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人民健康夯实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人民健康创建了丰富的物质保障。因此,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我国人民健康筑牢了坚强的政治和经济保障。在筑牢这一保障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关于人民健康的丰富理论。这一丰富理论成为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之源。

第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习近平在工作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健康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习近平时刻关注人民健康。每到一处工作,他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健康的首要前提是人民对物质的需求,这是人民健康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人民健康就难以保障。习近平深入了解百姓所需、所盼,切实关注人民健康,在梁家河插队时,他切身体会到保障人民健康急需解决的物质需求。为了解决人民温饱,习近平带领人民办铁业社、打坝等,以期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确保人民健康之中最根本的物质渴求。一个人如果连温饱问题都得不到保障,何来健康之言。1982年,习近平在正定县工作时谋划农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人民温饱,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变了。在食物构成上,不再总是五谷杂粮,农民饭桌上,肉类多起来了;城市居民兴趣,转向了鱼蛋奶禽。……从发展趋势看,以植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将重新恢复到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当然,这是有别于狩猎时期的更高阶段的动物性食物结构。不仅是食物,人们衣、住、行、用的要求也高了。”[8]1988年,习近平来到福建宁德地区工作,他认为要解决宁德地区贫困的“关键在于农业”,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9]。只要农业发展了,解决好人民吃饭穿衣问题,就解决了人民健康的基本话题。在福建寿宁县考察时,习近平发现“一些农民住宅人禽混居,卫生状况很差”,他要求“县里要帮助农民规划农村住宅建设,将人禽分开,改变‘贫困—不卫生—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状况”。[10]可见,习近平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源自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实践经验就是切实解决人民基本温饱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根本前提。2002年,习近平调任浙江省工作。浙江省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此时,习近平就不再像在延安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那样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地方经济上来解决人民健康的基本温饱,而是在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重新探索人民健康的新诉求。2003年,在我国遭遇“非典”这一特殊背景下,习近平更加注重人民健康建设。2005年,他在一次省委讲话中要求将人民健康与社会主义小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人民健康纳入到社会主义小康建设之中。习近平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卫生现代化,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卫生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人的全面发展。”[11]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内涵诠释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殷切期望。他对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不仅包括了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健康,更包含了国家、民族的综合性健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内生动力,是人民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淬炼,是人民自身发展的自然、社会、自我等多维度的理论诠释。

第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基石是人民身心健康。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源自中国人民健康事业的伟大实践。人民健康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健康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现实人的身心健康所建构。没有单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就没有人民健康的现实基础。

人是现实自然的存在物,有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如果人的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人的身心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要解决人吃饭穿衣的基本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四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3]这样的辉煌成就使人民基本物质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解决了人民因为吃饭穿衣等基本问题所导致的人民健康中的身心健康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向高质量发展,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更要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诉求。

在发展经济保障人民健康最基本物质诉求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是源自自然,与自然紧密相连。人不能因为自身发展揖别于自然,远离自然,就对抗自然,甚至毁灭自然。自然是人生命的源泉,谁要是毁掉这个源泉,谁就毁掉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基础。即便是人在自身解放过程中远离自然,但人的衣食住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对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4]

第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心是人民社会健康。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有自然的身心健康,还有社会实践的社会健康。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物的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具有政治属性。只有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民健康才会被赋予历史的新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是否健康,就要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到底为了谁。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人民健康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相应的综合健康诉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7]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也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和谐与健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此,习近平对和谐社会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8]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社会状态,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健康的社会。

第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期盼是人民精神健康。人民精神健康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所归,是习近平对人民健康重要论述中人民身心健康、人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殷切期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

人民精神健康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尚。习近平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19]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长久生存下去就必须使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精神健康。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精神不健康,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精神就会消极颓废。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精神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要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崇高的信仰。为此,习近平认为我们中国人民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20]。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这是中国人民精神健康的生动写照。对此,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他还认为:“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1]要使中国人民的精神极大地丰富就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第一,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脱贫之维。人民健康是全中国人民的健康,而不是个人的健康,人民健康的根基是人民的身心健康。要解决全国人民身心健康的关键是要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根本所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如何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经济问题,保障他们最基本的身心健康,进而推进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精准扶贫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战略决策。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贫困地区的人民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他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无法抵御自然对人生命的侵蚀,就无健康可言。虽然我国在精准扶贫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相对贫困人口仍然存在,这些相对贫困人口患病,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患大病的有二百四十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有九百多万人。”[22]对此,习近平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人民的经济需要无法得到保障,人民得了病无钱看病,就会小病拖、大病抗,实在无法才会去医院。一旦如此,人民健康就难以得到保障。

第二,新型健康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治理之维。人民健康不仅是指人民最基本的身心健康,还包括人民的社会健康。要提升人民的社会健康,就需要倡导新型健康观,这是社会健康治理的新维度。

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对于人民健康观,习近平要求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23]。习近平“大健康的观念”就是系统健康观。这个系统健康观既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又包括个体健康、群体健康、人民健康;也包括静态健康、动态健康等。人民健康建设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来抓,要强化组织,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当。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要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4]另一方面,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的实践方式,是人维系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将新型健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为行,要发挥生活方式的媒介作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为了人民健康,需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5]树立文明生活方式的主体不在他人,而在于人民群众自己。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健康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世界卫生研究发现,影响健康因素当中,生物学因素占百分之十五、环境影响占百分之十七、行为和生活方式占百分之六十、医疗服务占百分之八。”[26]2020年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会上再次强调:“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27]以此要求人民应当具有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三,中国精神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向往之维。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形象的真实写照,是建构在中国人民健康基础上的精神风貌、精神气质,是中国人民精神的生动描述,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向往之维。

中国精神是建构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是在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所表现出的强大动力,是人民健康的鲜活印证。一方面,人要有坚实的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难以展现出自身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整天忧心忡忡,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无爱好、无追求、无价值,何谈其精神。要解决好人的身心健康最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整天为物质生存需要发愁,何来的精神?因此人的物质需要是激发人精神动力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8]“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9]一个人的精神激发尚且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激发也应如此。另一方面,人要生存于社会健康。人的健康不仅有身心健康,还包括社会生产、社会分配、社会消费等社会活动的社会健康。如果一个人生存于不良的社会之中,人的精神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只有倡导健康的社会风气,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才能哺育伟大的精神气质,才能焕发强大的中国精神。

注释:

[1][2][19][20][21][23][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0,370,47,50,323,372,371页。

[3][22][24][2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0,108,109,109页。

[4][12][13][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8,3,4,39页。

[5][15][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501,286页。

[6][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8]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1页。

[9][10]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6年,第6,8页。

[11]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4年,第8页。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7][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3,4页。

[27] 《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治工作》,“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0年2月3日。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都精神
“精神长相”需要呵护——“精神美丽”才是真美
拿出精神
奥运精神
我们的画
公共艺术和公共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