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研究生“1+N”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2022-11-22 09:15云,程慧,李
关键词:大思研究生思政

诸 云,程 慧,李 艳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明确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在高校的各个系统、各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大格局中进行的,因此必须体现“大思政”的时代要求、现实背景,每个学科、每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个环节都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义务,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机制体制,使立德树人工作朝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大思政”工作格局是要把各部门和单位,把学校工作的各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大思政”工作模式是把各部门和单位,把学校工作的各环节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共同努力,协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肩负起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使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根据笔者对高校育人问题相关研究成果[1-5]的不完全回顾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各个具体的育人要素角度对高校育人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这将高等院校的教育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新水平,为我国高等院校学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意见,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要承认其中的不足之处。多数研究成果为整体的教育研究,针对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具体研究较少。从行业角度探讨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文献较少。企业(用人单位)作为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直接反映当前社会对高校研究生的需求。以此为研究视角,可以保证高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才的需求,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特定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国内很多研究文献忽略了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没有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对高校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陈述较为笼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研究生毕业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机遇和挑战。因此,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高校研究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和重要标志。高校需要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助推人才培养更上新台阶。

一、大思政理念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启示

“大思政”格局的特点在于“大”,即社会各方面、高校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其核心在“合”,即发挥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力量,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大思政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多维协作工作观。为此笔者在大思政的格局下以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为实践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探索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大思政需要高校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高校从人才培养的数量到素质的提高。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质与量不平衡的矛盾,提出了“大思政”理念,使矛盾的焦点重新回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重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把当代研究生培育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防军工专业背景院校,一直致力于强化学科国防特色,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例如自动化学院深度挖掘学科中国防特色思政元素,以样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例如,“现代火控理论”课程结合学科发展史和老一辈专家献身我国火控事业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爱国奉献;“数学建模与系统辨识”课程引入我国航天科技攻坚实例,引导学生学习航天人“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树立献身国防事业的理想信念。

2.大思政需要高校加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指导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思想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指导。高校应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一切教育因素,建立全面的三维教育平台,使教育资源形成“大熔炉”,方便研究生及时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实现个人的全方面发展。南京理工大学提出了一种基于SECI模型的国防就业创业教育法,采用“显性+隐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使研究生能够系统学习国防知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国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全面提高当代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和对国防行业就业的热情[6]。高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习氛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校企合作以各种方式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近3年自动化学院研究生赴国防重点单位学生就业率超40%,并逐年提升。

3.大思政需要高校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教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决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程教育,更要与其他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坚持开设移动思政课堂,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防行——移动思政课堂”活动,组织师生走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多家国防单位;组织“硕博团”等研究生队伍调研社情,建设志愿服务基地,组织研究生赴西部小学支教、开展社区服务等;组织研究生参加校“兰杉先锋突击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联动化”,深度开发校内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中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性,将专业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来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思政课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联动,实现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一体化融合。

二、高校研究生“1+N”培养模式构建

随着“双一流”建设进入综合实施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整将考验学校的素质水平、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战略规划的实施能力。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要切实转变思想,锐意改革进取,勇于担当和突破。南京理工大学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建设顶层规划,加快高校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改革纵深推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使命的引领地位。如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教育积极改革现有手段,重视围绕1个培养理念即培养“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在3个一级学科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构N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平台,即:思想引领、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国际合作等,如图1所示。探求更好地实现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服务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为推进提升高校育人水平提供思路和实践。为探索“1+N”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打破传统片面的教学培养模式,控制、电气、交通学科不再以单独学科领域形式存在,更加重视从学科领域到研究生培养过程平台的对接构建整个培养环节。根据学生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的培养过程,由教学过渡到思想引领,再由创新创业递进到国际交流合作,最终实现由内而外的递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高校研究生“1+N”培养模式实践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落实《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要求,要深化工业与教育的融合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本质上讲,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是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协调、互动和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促进产学结合,培养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坚持以工业需求为导向和教育目标为一体,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提高高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训相结合的实质是一种桥梁的对接过程。高校和企业通过整合渠道,实现联合建设平台和资源共享,并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彻校企联合教育的理念。

为满足“大思政”格局之下行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本文紧扣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等环节,运用协同理论,提出“研途灯塔”“研自有理”“研途亮剑”“研途逐梦”“研究生之道”等N研协同育人平台。具体实践举措如下:

1.搭建“研途灯塔”平台,引领研究生思想信仰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资源,富有活力,充满激情,饱含学识,能力卓越,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研究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前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积极打造“四红”品牌,有利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例如创建“党史青年说”红色精神网络学习平台,引导研究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制作“红色手绘视频”,打造红色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红色舞台剧”立项创建工作,创设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以坚定学生政治信仰。

2.搭建“研自有理”平台,助推研究生走近学术前沿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提高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术交流,高校应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乃至国际范围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从而为研究生创造机会,以提高他们在学术交流中的学术质量。通过院士讲座、海归讲座、朋辈讲座,让研究生接触学科前沿,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碰撞出智慧火花;每年开展科学道德宣讲教育活动,邀请多名专家教授讲座,开展好宣讲教育工作,助力研究生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使他们成为严谨的学术实践者和优良的学术道德的继承者。

3.搭建“研途亮剑”平台,助推研究生斩获创新创业大奖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研究生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与发展机遇。作为年轻和有活力的一代群体,高校研究生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吸收力和较强的创造力。高校研究生是未来的希望,对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人才质量的基本前提。高校研究生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也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哺。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级省部级互联网+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与技术设计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缩影,促使了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4.搭建“研途逐梦”平台,助推研究生展现青春魅力之姿

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党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方针。它们在新时代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研究生成才而言,德是前提,智是核心,体是保障,美是境界,劳是途径,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的逻辑整体。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开展“研途逐梦”个人风采秀活动,为优秀研究生搭建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让文体先锋、竞赛达人、求职高手等走上舞台,一方面歌颂新时代优秀研究生,一方面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力量,鼓励研究生在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5. 搭建“研究生之道”平台,助推研究生从“孤岛”走向“大花园”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成长潜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者应基于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大思政”框架下“心育”与“德育”的融合进行深入探索,积极转变思想,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顶层设计。开设“研究生之道”推送专栏,围绕研究生修身立德、勤奋自律、尊敬师长等主题开展活动,针对不同时间段研究生的主要关注点,以转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新闻、发布研究生心灵感悟的原创文章等方式,为研究生搭建自助式、倾诉式、互助式微课堂,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结 语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研究生“1+N”培养模式,运用协同理论,着力从“大思政”育人工作系统内部参与主体、运行机理、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为例,围绕1个目标(培养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建构N个培养平台,探求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为推进提升高校育人水平提供思路和实践。

猜你喜欢
大思研究生思政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