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研究

2022-11-22 08:22:35姜星海
关键词:校训办学大学

刘 幸,姜星海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大学不仅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能,而且通过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切实推进着各国的发展。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实现经济复苏,众多知名大学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大学,受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一些和欧美大学不尽相同的特征,长期受到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1)相关的论著,可以参考高益民:《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决策过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胡建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陈永明:《新世纪日本大学体制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3期。。不过,一直以来的研究多将重心倾注在东京大学等知名国立大学上,而对日本形态各异的私立大学关注有限。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国立大学由国家拨款,维系其运转;公立大学由地方政府拨款,国家予以补助;私立大学由私立学校法人运作,但因其社会公益性质,也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部分补助。截止202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全国798所大学中,私立大学共计618所,约占大学总数的四分之三,日本全国约80%的学生均在私立大学求学(2)文部科学省:《令和2年度全国大学一覧》,2020年,第669页。。日本学界早已指出,日本私立大学占据极高的比重,无论相较于欧美,还是中国,都有显著的不同,可谓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突出特色(3)美国虽然存在如哈佛大学等一批知名的私立大学,但其学生总数只占全部学生的20%左右,而支撑美国高等教育更大部分比重的乃是由各州政府出资支持的州立大学。欧洲的知名大学则多为国立大学。在资本主义国家之中,日本私立大学占比过高的特点非常突出。详见,〔日〕丸山文裕:《私立大学の経営と教育》,東京:東信堂,2002年,第31页。。现有研究对日本私立大学的纵深校史和办学理念缺乏掌握,尤其对私立大学自身的特点把握不足,一方面忽略了日本高等教育的这“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则容易以国立大学的发展模式去衡量私立大学,从而错误理解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本研究以历史为经纬,以日本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私立大学的“校训”为抓手,借此展现出日本私立大学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及最后形成的复杂发展格局,并提出一些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建议。

一、“私立双雄”及其引领的私学风潮

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在各个方面均有不俗的实力,长年并称“私立双雄”。而且,两校分别代表着日本近代私立大学创设时两种主要的类型,可谓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原型”所在。

庆应义塾大学由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创立,代表着由传统私塾演变而来的大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福泽谕吉1858年在江户筑地开办的“兰学塾”,体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追慕西方新知,共同改革国家的维新精神。1890年,庆应义塾开办大学部,设文学、理财、法律三科;1920年和早稻田大学一道成为日本最早被官方正式承认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校训简洁明了:“笔强于剑(ペンは剣よりも強し)”。这一短语一般被认为源于英国,表示知识乃有胜过强权的威力,充分体现了该校的启蒙旨趣。尤为有趣的是,日本自江户时代以来便有“刀狩令”,武士以下的庶民百姓没有佩刀的特权,常受到武士的欺凌。因此,强调“笔强于剑”,无疑标志着这所大学的使命是要破除传统的封建旧习,将日本引领入现代社会。

日本私立大学的第二种类型多源于私立法律学校,其创设都源于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其中包括东京法学社(今法政大学)、专修学校(今专修大学)、明治法律学校(今明治大学)、英国法律大学(今中央大学)、日本法律学校(今日本大学)等,也包括日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东京专门学校(今早稻田大学)。1882年,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创办东京专门学校,旨在锻造出能与欧美比肩的日本国民,尤其注重学习英国政治体制,为日本培养政治人才。大隈重信将校训定为“学问的独立(学問の独立)”,因其本人信奉英国的政治体制,希望学术发展能独立于政党之外。为了亲身践行这一校训,大隈重信本人甚至没有参加学校的创办仪式,以示不以自己的政治立场影响大学的学问之道。大隈重信的这一举动直接塑造了早稻田大学独立于官方之外的学术气质(4)〔日〕佐藤能丸:《近代日本と早稲田大学》,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91年,第9页。。日后,学者安部矶雄能开时代风气之先,“在早稻田大学,以社会主义立场讲授经济学,同时对有关社会问题进行先驱性研究”(5)〔日〕森正夫:《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齐鲁学刊》,1987年第1期。,并直接影响到李大钊等一大批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其渊源正在于此。

在教育社会学家天野郁夫看来,在同一时期,“年轻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望构成了广阔的市场,寥寥数所官立学校根本无法承担,而私立专门学校就是顺应‘社会进步’,针对民间的需求自然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私立部门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法学类私学也不例外,甚至说相当具有代表性。”(6)〔日〕天野郁夫:《大学的诞生》,黄丹青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4-95页。法政大学以“自由与进步(自由と進歩)”为校训,专修大学以“报恩奉献(報恩奉仕)”为校训,明治大学以“权利自由,独立自治(権利自由、独立自治)”为校训,中央大学以“质实刚健(質実剛健)”为校训,日本大学以“自主创造(自主創造)”为校训,背后都折射出日本在建设现代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庆应和早稻田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与当时得到政府扶持的帝国大学、官立大学等形成了错位。日本的帝国大学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东京帝国大学更曾一度占去了文部省全年预算的一半,从建校之初便旨在办成一所强大的综合性大学,该校法律系的毕业生更有免试成为国家高级官僚的特权。庆、早两校无力与之一争高下,而着力转向了一些官方影响相对薄弱的领域。例如,福泽谕吉很早便将“理财”定为庆应的三科之一,并认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对日本的现代化尤为重要。因此,庆应的毕业生多以“富国”为报效国家的门径,日后该校在经济产业界的影响也被公认在帝国大学之上(7)〔日〕天野郁夫:《帝国大学:近代日本のエリート育成装置》,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7年,第22、138页。。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私学”与“官学”本就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概念,在整个战前,日本的私立大学都是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

私立大学既然属于一种补充性的存在,无法获得文部省的经济扶持,因而往往需要靠创校人的强大社会人脉资源,或者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系其生存。但是,这也使得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干预相对较少,一些私立大学得以发展出自己颇为独特的教育理念。例如,东洋大学由著名哲学家井上圆了创办,推崇东方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分庭抗礼,其校训为“哲学为本,独立自活,知德兼全(諸学の基礎は哲学にあり、独立自活、知徳兼全)”,在各类办学理念中可谓独树一帜,体现了创校人融合东西哲学的愿景。另外,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团体也得以借此创办现代大学。例如,1925年设立的驹泽大学属佛教曹洞宗,以“禅(禪)”为建学精神,追求佛教的“身心学道”。自中世以来,佛教便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佛教的传统僧团,正是以创设私立大学为契机,维系住了日本教育体系中这一个历史悠久的板块。同时,随着西方影响力深入,西方宗教及其大学体系开始在日本扎根。例如,1874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威廉斯于筑地创办的英语塾立教学校,在1922年升格为立教大学。该校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校训定为“为世界、社会、他人而探究真理(普遍的なる真理を探究し、私たちの世界、社会、隣人のために)”。同在东京的上智大学由天主教耶稣会兴办,以拉丁文“Lux Veritatis(真理之光)”为校训。这类基督教大学为日本的对外文明交流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日本私立大学的创设,或者源于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组织,或者源于现代社会体系建设下对新兴人才的需求,其创设背景各有不同。然而,私立大学在战前始终只是对官学体系的一种补充。

二、战后私立大学的格局变迁及其问题

1945年,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并成立占领军总司令部(GHQ),通过立法等手段间接统管日本。新颁布的《宪法》及《教育基本法》明确了“教育机会均等”等教育原则,这成为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基石。然而,这一时期日本大学改革的核心工作是将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帝国大学改组为新制国立大学,并模仿美国的州立大学模式,在各个地方创设新的国立综合大学。大部分私立大学逐渐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但整体发展并不特别引人瞩目。

当然,1949年颁布的《私立学校法》保障了私立大学的合法权益,使得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新设立的私立大学。它们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战后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社会思潮。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的创立者森田一郎与倭文子夫妇深刻反省了日本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认为战后日本如果要不再重蹈战争覆辙,就必须通过外语的学习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在创立京都外国语大学时便将校训定为“PAX MUNDI PER LINGUAS(通过语言,达成世界和平)”。京都外国语大学的办学理念没有局限在语言教学的层面,而是指向了“和平”这一战后日本最重要的时代议题。基于这种高迈的着眼点,京都外国语大学被公认有高于同类外国语学院的办学格调。

然而,日本私立大学迎来蓬勃发展,仍要等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日本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正好陆续从高中毕业,日本经济迎来高速发展,家庭收入倍增,家长纷纷产生了要让孩子攻读大学,而不止步于高中文凭的强烈愿景(8)刘幸、姜星海、钟秉林:《日本战后人口变迁与教育变革的关系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第12期。。不过,这一时期的日本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财政并不宽裕,亟待政府投资的公共领域又非常之多,无力为国立大学注入更多资金(9)〔日〕丸山文裕:《戦後日本における大学政策と私立大学の行動》,《椙山女学園大学研究論集(社会科学篇)》,1997年第28号。。同时,国立大学受战前“帝国大学”学风的影响,更偏重精英式的“少数人教育”,在大学扩招问题上持保守态度。然而,急剧膨胀的社会需求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文部省在扩招问题上做出让步。不过,文部省基于当时风行的美国自由主义观念,最终选择让私立大学成为了大学扩招的主要担当者,一方面允许现有的私立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降低了新成立私立大学的审核标准(10)〔日〕両角亜希子:《私立大学の経営と拡大·再編:1980年代後半以降の動態》,東京:東信堂,2010年,第85页。。

文部省的这一姿态转变,直接促成了日本私立大学自1960年以后迎来急速的扩张时期。大批新的私立大学创办。到了1965年,超过70%的日本学生在私立大学求学,步入70年代则超过了75%,80年代则达到了现有水准,并在此后长期保持稳定(11)〔日〕松浦良充:《私学の思想史 :その課題と展望》,《近代教育フォーラム》,2015年第24卷。。私立大学的急速扩张自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下降、大学财政出现亏空、部分大学为赚取学费录取成绩并不合格的学生等等,文部省一度想要尝试抑制私立大学的扩张,但终究未能扭转私立大学蓬勃发展的态势。

日本政府虽无力扭转私立大学迅猛的发展势头,不过,在步入70年代以后通过一些新的政策,加强了对私立大学的办学引导。首先,鉴于高等教育机构过于集中于东京首都圈等大城市,从而造成高等教育布局严重失衡的问题,故而不再承认在大城市群新设立的私立大学。此外,鉴于大学本身的公益性质,在加大对私立大学资金扶助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进行资金监管。这些引导举措鲜明地折射在这一大批新成立的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

私立大学愈加凸显其地方性。由于新设立的私立大学均从全国几个屈指可数的大城市群退出,因此,往往和其所在的地方形成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例如,1964年成立的东北工业大学就突出展现了该校对所在地仙台的价值,学校将校训定为“从创造到整合,自仙台进发(創造から統合へ、仙台からの発進)”,特别强调该校要为仙台地区的工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这类私立大学立足于地方,其教学科研工作多会着力于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这类私立大学也能够从地方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

私立大学愈加凸显其实学取向。私立大学本身的财政运转高度依赖于学生缴纳的学费,而绝大多数学子也希望自己缴纳的学费能够在毕业后尽早得到回报。随着日本高等教育在70年代实现“大众化”,这批私立大学的毕业生普遍不再将自己视为“学问精英”,而更在乎自己能否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培养,也即日本所谓的“实学(実学)”。1962年成立的东北福祉大学,便将校训定为“行学一如(行学一如)”,强调该校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务必要将所学应用于现实工作之中,在所“行”之中体现所“学”。1979年创立的就实大学,其校训就定为“去华就实(去華就実)”,希望学生在实践的熏陶中褪去华而不实的缺点。1995年创立的广岛文化学园大学在培养护士和幼儿教师方面成绩突出,该校以“究理实践(究理実践)”为校训,强调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从办学理念来看,这类私立大学就是要为日本社会输送大量实干型人才,因此其发展路径并不会照搬国立大学模式,而是坚持以“实学”为导向。

步入战后,日本私立大学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化。那些成立于战前的私立大学,属于底蕴深厚的“名门大学”,战前战后均有不俗的办学成绩,在很多学科领域具备了比肩国立大学的实力。但从整体来说,更多的私立大学是完全在战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这些体量偏小的私立大学实际上发挥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够迅速响应时代风气和地方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从而吸引更多学生。从总体来看,成立于战后的日本私立大学已普遍不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格局,而是力图保持“小而精”的办学特色。这类私立大学,大多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兼重对地方社会的服务,并及时应对现实的社会风潮变化。如果说,日本的国立大学,还秉持着追求“高雅学问”的旨趣,注重前沿学术研究,那么,大量的私立大学实质上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不刻意追求过高的学术科研标准,而是躬身应对现实社会的具体需求。日本的高等教育中的这两种发展轨道并行不悖,各有优长,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差序而稳定的发展格局。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是完美而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日本极具特色的私立大学发展格局,也给日本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些严肃的问题。

首先,大学内部的割裂现象愈加突出。由于国立、公立大学更加注重学术发展,而私立大学更加注重教学实绩,两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相当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两类大学的互动往来。尽管大学数量增多了,大学生人数也增多了,但日本学术发展并没有培植出更加丰厚的土壤。一些日本学者批评,大部分私立大学学术贡献有限,而且高度均质化,这使得国立大学陷入了一种更加孤独的境遇(12)〔日〕竹内洋:《大学の下流化》,東京:NTT出版,2011年,第24页。。而学术的发展,其实是需要大学和大学之间、学者和学者之间相互刺激与促进的。近些年日本高校在世界排名上逐步滑落,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日本全国学术土壤日趋稀薄也是客观因素之一。

其次,私立大学的发展本身也面临瓶颈。受到办学历史、办学经费、师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私立大学绝大多数选择偏重文科发展,其中最受私立大学师生青睐的是经营、商学、会计、观光、外语等专业,因为这类学科前期投资较少,产出较快,对大学的办学条件要求也低。而数学、机械、信息技术、电子工业等理工类学科则高度集中于国立大学。日本新兴的私立大学普遍走“小而精”的发展路线,这既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最后,私立大学的高速扩张,意味着日本的部分高等教育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带来了深层的教学矛盾(13)〔日〕丸山文裕:《私立大学の経営と教育》,第16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很多家境富裕但成绩平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迈入大学的门槛。这样的学生并不在乎大学的教学水平或学术水准,他们更在乎学校宿舍能否提供舒适套间、校园厕所是否打扫干净、学校食堂是否可口。换言之,他们将缴费念书视为一种“消费行为”,要求获得高质量的“服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教育机会。而日本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大学面临着并不轻松的财务状况,不得不为了维持其运作,转型为一种“服务型大学”。日本社会普遍认同“师道尊严”,但这种观念近年来随着部分私立大学向服务型转型,正受到非常严重的挑战。

三、对我国发展民办高校的启示

考察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复杂的办学理念,对我们国家的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其中包括:

第一,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从幕末时代福泽谕吉创办兰学塾,到战后很多财团为发展教育而捐资助学,乃至传统佛教僧团也积极兴办大学,日本的私立大学是得益于众多社会人士的积极推动才能够筚路蓝缕,蔚为大观的。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数量可观的私立大学成为了推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核心力量。社会力量积极投入,但在法律框架内,私立大学仍属于公共事业组织类别,坚持以“非营利性”为核心的宗旨并未改变(14)李虔、张良:《亚洲一流私立大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与经验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由此,这些社会力量均能在制度框架内,服务于日本的现实需求,尤其在一些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学科和领域,及时进行补充。官、私两方的合力,才形成了一个国家大学整体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注重凝练办学特色。日本私立大学往往不能在各学科领域全面开花,而必须要凝练于一些高度特色的专业。即便强劲如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也必须凝练自身特色,不与东京大学等校形成恶性竞争。战后的私立大学更是力图在有限的财力和社会影响力下结出具有实效的高等教育成果。唯有这样,大量存在的私立大学才能实现良好的经营,不轻易为社会所淘汰。中国的民办高校尤其应当注重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不应当以好大喜功的面貌追求“大而全”的格局,否则很容易陷入举步维艰的办学困境。

第三,形成差序办学格局。今天的日本私立大学极少追求“大而全”的办学规模,纷纷转向“小而精”的办学旨趣,从而和国立大学等形成高度的差序化格局。对日本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后进型国家而言,不同类别的大学形成合力,不仅降低了各所学校之间恶性竞争的风险,而且能够让不同类别的大学各安其所,长期耕耘于某些固定领域,从而实现了财力物力的高效利用。大部分私立大学能安心从事某些特定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有着压舱石的作用。

第四,正面应对办学问题。日本私立大学尽管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旧有不少地方存在问题。我们更是应当积极参考日本面临的问题,改善我们的教学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要预防高等教育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时带来的深层矛盾,要始终坚持以“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杜绝高等教育中滥竽充数的现象,恪守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尊严与价值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也在政策等多个方面予以了支持。2007年颁布、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除了这样的政策支持之外,我国更应当为民办高校规划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出一个稳健而有差序的办学格局,让民办高校一方面具备灵活的办学空间,一方面能够在特定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尤其在教学工作上进行充分的投入,从而培养出大量实干型人才,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惟其如此,中国的民办高校才能和公立高校共同构成一种健康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甚至比具体办好任何一所大学都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校训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44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4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