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李思慧/广西艺术学院)
云肩是一种装饰于女性肩部的服饰,曾经是古代重要的服饰。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但于清末时期逐渐衰退。在古代民间习俗活动中,云肩上的图案、色彩搭配、形制等都代表着百姓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漆器是我国漆艺最早的表现形式,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漆液可以髹涂在木器、陶器等器皿上,起到防潮、防腐、耐高温、耐酸碱等作用,给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带来了保护屏障,延长了器皿的使用寿命。在中国,漆的发展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萌芽、秦朝的繁荣、唐朝的鼎盛,到明清时期的全盛这一发展过程,可见漆是几千年的艺术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云肩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与漆器在艺术文化背景特征上有许多相同点,它们都曾在历史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新材质为基础的物品大量出现,云肩和漆器逐渐走向没落。本次设计实践尝试在保留传统造型样式的前提下融入现代设计思想,以更为创新的形式诠释古老的工艺与文化。
从分布上看,福州、成都、扬州及平遥是漆器发展主要集中地区,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成员,且早已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中福州脱胎漆器是最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福州地区传统脱胎漆器在造型上,一是以朴实、单一、直接的形制为主。这是由于受功能性的制约,漆器器皿大部分以丰润圆满的圆形、干净利落的方形、严谨的瓶形呈现;二是强调表面装饰效果的精良工艺。通俗的做法是将大量金箔、银箔、螺钿等材质入漆进行表面装饰,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表象。
从传承上看,脱胎漆器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较大,少则数月,多则几年不等。其中需要数十道工艺制作流程,即便制作胎体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在造型上的创新,也成了一个难题。一般在学习胎体造型时,师傅们都会以传统器型作为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受传统刻板器型的制约,缺少创新造型;第二种,由于现有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造型工艺难度过大的器型掌握不好。近些年来,有许多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将轻薄且容易折叠、塑型的纸张入漆,试图将纸胎漆工艺与各类折纸造型结合做成日常器皿进行销售与展示。本套纸胎漆器食器是以云肩造型为设计载体,在不增加漆艺制作的难度下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
沈语冰在《图像与意义》一书中曾指出,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人性中最为沉默、最为普遍的情感,因此它在人的感官(视觉)的基础上必定还会诉诸人的知性(或理解力),从而趋向某种程度的设计或赋形。选择云肩作为造型元素,与它背后的生活情感内涵密不可分。小小的云肩背后的内涵深刻丰富,如云肩的形制构成丰富多样,凸显了民族服饰的多样化,灵活地运用基础的四合如意式,将立体剪裁和平面剪裁相结合,让佩戴形式更加丰富多变。云肩在构成的轮廓方面也颇有考究,作如意状而合,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如意。
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虽然依旧运用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以及常见的四合如意式云肩造型,但力图使纸胎漆器以新的重构方式体现更多的巧妙设计感,并让民间手艺人、高校学生等能够轻松掌握。设计者通过选择传统“四合如意式”“如意柳叶式”云肩造型的典型特征,在保持其造型的前提下运用折纸的方式进行二次设计,虽然让纸胎漆器作品的“形制”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审美情趣。
传统云肩的装饰多以民间审美为主,图案以写实人物、动物、花卉、鸟禽等为主,在一片小小的云肩上需要表现的内容太多,工艺较为复杂,制作上略有难度。本系列在创作时基于柳叶式云肩整体外轮廓造型,在简单的基础造型上,以纸胶胶布进行黏结,塑造成有“盘沿”的纸胎器皿,遵循了漆器制作的实用性,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脱离了具象的形态,便于学习漆器的年轻人或民间艺人掌握。
古人在衣着服饰上追求整体效果,而在色彩上素有“五行五色”的说法,云肩的配色同样受此影响。“五色”指的是“青、赤、黑、黄、白”,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五行中,黄色指的是“土”,所以黄色也是大地的颜色,受到极大的崇敬,因此在系列云肩纸胎漆器作品《云器·盛》系列中,取色上以“五色”中的黄色为主色调。主色调运用在如意柳叶式边缘的如意云头造型上,中间盛放食物的位置以黑色为主,形成了功能性的对比。
本系列在工艺技法上运用了传统漆工艺的变涂技法,在变涂花纹的设计上,以泡沫纸作为媒介的起皱方法。首先,底漆以黑色为主,泡沫纸覆在未干的黑色底漆上,待干后撕下,便留下了泡沫纸的痕迹。其次,在此基础上髹以黄漆,待干后覆上红漆、绿漆、蓝漆,层层待干覆盖。然后,运用粗砂纸、细砂纸打磨出纹样和层层色漆的流动性花纹效果。最后,抛光整个食器,即可完成制作。本系列作品的设计以变涂髹饰技法作为设计的语言,以泡沫纸覆盖的曲线花纹呈现出飞扬的曲线动态之美,将云肩纸胎漆器的装饰图案以非写实的手法进行表达,同时蕴藏着现代美感的内在张力。
市面上传统的漆器盘碟,比较常见的款式是圆形、椭圆形。不可否认的是,规整的器皿因制作工艺简便,在市面上流通较为广泛。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式,能够让常见的盘碟规整的造型增添几分灵活性。四合如意式的大片云纹造型是可取的器皿外型,加上纸张的裁剪,朵朵云纹的曼妙造型可轻松剪出。因此在设计作品《云器·绽》系列时,设计者以四合如意式云纹造型为设计灵感,将本用以穿戴的云肩造型加上对盘碟实用性的考虑。从纸胎的俯视图可以看出,其犹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同时从正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纸胎盘子中间有一个凹槽,这是参照了日常的汤盆所做的造型,但和日常汤盆有造型上的差别。
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在古代相对其他颜色来说运用得比较少,在古代视“青、赤、黑、黄、白”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历史朝代也各有崇尚,但蓝色从未被推崇,在绘画上也很少见,现代中国文化中对蓝色定义一般是受西方影响。本系列设计作品以大面积的蓝色为主色调,尝试在配色上进行崭新的搭配。清爽的视觉效果不失为创新的表现力。
在传统漆工艺的变涂技法上,首先,同样是以泡沫纸作为媒介的起皱手法,其次经过蓝漆、金箔、低纯度红色漆的层层上色,最后,打磨并抛光整个食器,完成制作。本系列作品以绽放的花朵与四合如意式云肩的造型相结合为设计的灵感源泉,通过剪刀的简单裁剪即可把握,非常便于民间艺人及漆艺教学的实际操作。在本系列作品中,设计者运用泡沫纸随机的起皱效果所呈现出的率性美,将云肩纸胎漆器的装饰图案以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来,既简单易懂又能为新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云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纹饰“满冗”。古人需要表达的希冀太多,密密地绣在了这一片小小云肩上。本系列设计的云肩纸胎漆器,在造型设计上依旧沿用四合如意式的轮廓。四片如意云头根据实用性功能的组合,去掉了中间头部穿戴的空间,使其归为一个整体承载实物的器皿。
赤,红色,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颜色。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喜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身为中华儿女,从小就知道红色是热烈、奔放、喜气、吉祥的象征,遇喜庆之事必定使用红色。红色不仅是一种色彩,还代表着光和热,代表了太阳,也代表了生命、动力及希望。因此,在云肩纸胎漆器作品《云器·烈》系列中,首先,取色上以红色为主,然后,在变涂起皱后施以低饱和度的红漆三至四遍,以各种变化微妙的红色为主色调。最后,在视觉体验上,红色几乎布满整个器皿,使人一眼就感受到红色的炽热。
本系列作品先按照设计图描绘出外轮廓造型,再进行整体剪裁,因制作的是实用性的器皿,所以需要顾及摆放的方式及实用性。在盘子下方,四个边下方均用纸张裁切成四根纸条,每根纸条卷成圆柱形,用胶水牢固粘贴在盘子下方,待干后通体运用漆器的制作技法,进行裱布、刮灰料、上漆。在纸张良好的折叠、裁剪性能的加持下,这样的制作技巧并不难掌握,非常便于民间艺人及漆艺教学的实际操作,为纸胎漆器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数的轻质胎体漆器一般都以脱胎为主。脱胎漆器首先是将需要做成的胎体做好石膏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裱布、刮灰,待其牢固后,敲碎石膏模脱模。整个制作过程繁杂、费时较长,且不便于民间艺人短时间内掌握。本系列设计的作品《云器·涩》延续了四合如意式的云肩造型,但在材质上运用纸张进行折叠,既简化了制作程序,也缩短了制作时长,同时减少了材料的消耗。
青色,是五色里主要的颜色之一,在我们的惯有印象和传统的文化知识中,“青”代表的是未成熟、青涩、有生命力,所以青色在这里是与农耕文化相关的。青指的是未成熟的庄稼与农作物,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青”也代表劳动人民的勤奋、努力、上进等优秀品质。本系列的设计取青色之意,并仅在云头纹造型处才施以青色,中间盛放食物处为黑色髹漆,形成了色彩繁简对比,具有虚实相生之意。本系列在装饰部分仍然运用传统漆工艺的变涂技法,在变涂纹饰设计上,以生绿豆作为媒介的起皱方法。第一步,底漆以黑色为主,豆子撒满覆在未干的黑色底漆上,待干后取下,便留下了豆子的痕迹。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贴以金箔,待干后各层髹以高饱和或低饱和度的绿色漆,层层待干覆盖。第四步,运用粗砂纸、细砂纸打磨出纹样和层层色漆的颗粒圈型效果。第五步,抛光整个食器,即可完成制作。在本系列中,以变涂髹饰技法作为设计的语言,绿豆印密密麻麻圆形纹饰呈现出几何型具有现代感的审美意味,同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因为起皱媒介的获得十分轻松,所以即便是运用此手法制作更大件的纸胎漆器,民间艺人或高校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很容易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