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视角下地方品种猪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2-11-22 07:25张海龙
中国猪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畜禽遗传品种

张海龙

(内蒙古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畜牧业工作站,内蒙古乌兰察布 013750)

我国是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6.7%[1]。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养殖中所利用的畜禽品种资源仍以传统地方品种为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2021年)表明,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驴、貉、蜂等20个物种,其中猪的认定品种共102个,地方品种83个、培育品种13个、引入品种6个,猪地方品种占猪总品种数的81.37%。这些地方品种数量多,具有繁殖力高、抗病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等优质特性,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中,作为培育新品种的素材,以增加畜牧产业的经济产值,在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本文基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视角下,研究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种源”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地方猪品种资源是农民副产业的生活资料之一,与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均有重要的联系。猪作为畜禽种质资源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是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传承至今的地方猪品种资源,如马身猪、民猪、二花脸猪、梅山猪、太湖猪、莆田猪、宁乡猪、巴马香猪等都是经过数代、数十代甚至百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品种,千百年来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猪肉产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介质。随着基因育种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的运用,在畜禽品种资源方面发现了许多新问题[3]。如猪品种资源单一化、抗病性差、猪肉品质低等,严重阻碍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因此,保护丰富多样的地方品种,保持农业生产多样性,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必要措施。走访调研发现,地方猪品种资源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健康的营养物质,但单一的品种资源乃能带来单一的营养和口味,而且往往饲养周期短的品种,肉的品质相对较差。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天然、有机、绿色的猪肉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具有特殊品质的地方品种猪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传统地方猪品种资源带有丰富的遗传基因,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既是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未来新品种培育的基因库。如各个地区常见的香猪、荣昌猪、五指山猪、金华猪、沂蒙黑猪、八眉猪等地方品种具有珍贵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理特性和适应能力,亦可成为生物模型的研究,如五指山猪具有个体小、遗传性稳定、皮薄、脂肪少瘦肉多等特点,是用于动物试验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优良品种。

综上所述,在目前畜禽品种资源日趋减少,生产品种越来越单一的情形下,地方品种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保护传统地方猪品种资源,对认识其科学规律,利用有利基因,进而应对气候变化、缓减生物灾害、促进低碳农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优质地方畜禽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

从管理部门到当地农民,普遍存在对地方猪品种资源价值认识偏颇的问题,特别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地方品种所蕴含的特性与社会、文化、生态及历史的意义,在保护与利用中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的现象,导致地方猪品种资源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利用不足、保护与利用脱节等问题[4],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使猪品种资源的遗传丰富度不断降低,优良种公猪的血统数锐减。

2.2 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工作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和保护体系

当前,地方品种保护已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保护体系。国家畜禽资源保护专项资金较之前也有了大幅增长,但地方猪品种资源保种工作仍任重道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开展保种工作难以应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业物种遗产的保护分属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乃有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实时监测和动态监管机制,推动地方品种资源的“活态”传承,才能避免地方品种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此外,我国的种质评价工作相对滞后,科研部门对地方猪品种的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工作尚未有效开展,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缺乏资源保护创新机制。

2.3 保护方式和手段单一,忽视整体保护

目前,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主要由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偏重于科研层面,文化、新闻、社区、教育等方面参与度不足,尤其是缺少农民参与。地方品种猪存栏量因养殖农户减少而导致逐年下降,建设地方猪品种保护区、动员广大农民参与保种工作势在必行。一些地方品种的原产地保护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条件限制,保种效果较差、效率较低;而异地保护又脱离了地方品种的特定生存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不仅会发生品种特性的变异,甚至会失去物种中长期凝聚的文化信息。当前,仍有一些品种猪没有达到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和遗传机制,特别是处于濒危灭绝的品种资源,缺乏有效的抢救性保护[5]。

3 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多方参与保护机制,施行地方物种抢救性保护工程

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庞大工作,不能单靠企业或个人“单打独斗”,应形成政府主导,林业部门、文化部门、科研院校、新闻媒体、公益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全方位参与的机制。农业农村部启动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专项工作,为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与利用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案》,为地方品种猪资源的原产地农户养殖保种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明确保种基地的责任与目标,将建立原产地保护区与建立保种场2种形式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地方品种的活体抢救性保护。

3.2 建立基因库,丰富遗传多样性

地方品种猪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选择潜力,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充分利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机会,定期开展各个地方猪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着重对地方猪品种的经济、品种特征、生态适应性等性状进行保护,把保种与育种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引入国外品种与地方品种的关系,通过建立基因库把地方品种猪的优质性状保存下来。相关科技工作者也应利用提纯复壮的方法厘清地方品种猪的遗传性状,分析其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做好物种资源的“族谱”,建立起地方猪品种资源的基因库。

3.3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保护积极性

为实现种猪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在对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应注重宣传。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饲养方式造就了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各级保种场,各级主管部门应对优良的地方品种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名地、名产、名牌的带动趋势。应在当地广泛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的宣传工作,加强品牌带动效益,引导农民加入到地方猪品种的养殖事业中,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3.4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各地区要将地方品种猪资源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相结合。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地方猪品种资源打造“一村一品”,针对农产品特性,充分利用好“农民丰收节”打造专属性活动,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发展文化体验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旅游新模式,以向游客展示地方猪品种资源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让消费者对地方猪品种资源有更多地了解和认识,扩大品种影响力[6]。

4 结语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20年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单位和企业相继运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出一大批新品种和专门化品系,形成集育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我国的畜禽地方品种资源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优势,并利用起来,培育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新品系。

猜你喜欢
畜禽遗传品种
3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预测
2月水产养殖品种市场预测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这小狗是啥品种?”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