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晶
(北京市延庆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
我国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当前的目标。因猪肉及其制品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其综合品质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2018年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养猪业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非洲猪瘟号称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其传染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我国养猪业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养猪生产中,需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将养猪场经济损失降至最低。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仅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该病的典型特征是高热、出血和高死亡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我国自2018年8月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该病在我国点状散发,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是双链DNA,其在本质上不同于猪瘟病毒基因(单链RNA)。非洲猪瘟病毒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其在冰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病死猪体内可存活1年,在泔水中可存活数月,在常温土壤中可存活3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周等。该病毒对热敏感,60℃20 min即可使其失去活性[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非洲猪瘟的病猪、无症状感染的猪或软蜱。由于患病猪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故病猪的肉制品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口腔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蚊虫叮咬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等。病毒进入猪体后基本是先定居在扁桃体,然后在淋巴结和骨髓中进行大量扩增,最后进入血液,进而引发内脏器官出血等。
临床上,根据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猪的发病程度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类。最常见的是最急性型和急性型非洲猪瘟,两者的致死率均达100%。最急性型病猪症状为体温高达41~42℃,病猪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气喘、精神沉郁,常常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便突然死亡(发病1~2 d);急性型病猪症状为体温达40~42℃,病猪表现为厌食、气喘、嗜睡,且耳、腹背的皮肤有出血斑点或斑块,眼鼻有分泌血样物且便血等;亚急性型的病猪在发烧时伴有精神不振、进食困难、关节肿胀等;慢性型病猪一般发烧达40~40.5℃,病猪表现为轻度呼吸困难、体弱、关节肿胀、皮肤局部坏死、红斑等。
非洲猪瘟病猪或死猪的耳朵、鼻镜、腹部和四肢等处可见出血斑;剖检病死猪发现其内脏器官和黏膜有大量的出血块;肾脏呈暗红色,脾脏肿大且肺脏水肿等。
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3种,分别是病原体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病原体分离鉴定方式是取病猪或死猪的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经处理后先进行病毒分离再进行后续鉴定,该方法要求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在3级或3级以上。血清学试验方式是采集生猪或病猪血样,分离血清,进行后续的血清学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血清样品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还有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实验室最常用的是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即荧光定量PCR,原理是通过提取各类样品中的核酸直接与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当试验阴性、阳性曲线对照成立时,根据Ct值及有无特异性扩增曲线来判断结果。一旦出现可疑或试验不成立,需重新检测。该法耗时短且准确性高,在基层实验室广泛使用。
自2018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该病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散在发生,危害生猪健康,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何避免和根除非洲猪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截至目前,国内外仍没有研制出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和对症治疗药物,同时,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在病毒潜伏期会出现突然死亡。因此,根除非洲猪瘟可以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猪乃免疫力等方面入手;采取“早、快、严、小”的综合防控措施,即:尽早确诊,尽快扑杀、严格封锁,将疫情遏制在最小范围。尽量给猪群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补充好猪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需求,保证猪群健康,减少猪群应激,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力。
养殖场内需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生猪的圈舍、使用的设备等要进行定期严格消毒,车辆和人员进出也要及时消毒。目前,最常用的消毒剂有酚类、醛类、醇类、酸类、碱类、氯制剂、氧化剂、碘制剂、重金属盐和表面活性剂等。针对圈舍、水料槽、车辆设施的消毒日常可使用碱类和氯制剂,有条件的养殖场推荐空栏消毒,即转移猪群到其他圈舍,空栏消毒1周后,待消毒剂毒力基本散尽,再将猪群转移回来。首先,工作人员需戴好口罩、手套、鞋套等防护用具,对圈舍进行清扫,设施设备进行清洗,将饲料、粪便、淤泥、尘土等清理干净。其次,选用合适配比的消毒液,采用喷洒方式消毒,要求不留死角。最后,工作人员需进行淋浴消毒,1次性防护用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集中焚烧,非一次性用品需消毒液浸泡。养殖场门前的消毒池,需要定期更换消毒液,以保持药效。
用食堂、饭店或日常的餐厨剩余物喂养的猪称为泔水猪。在农村,许多养猪户思想传统,认为剩菜剩饭不仅有营养而且能节省饲养,因此,猪场饲喂餐厨剩余物的现象仍有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发生后,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中,禁止养殖企业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2]。
养猪场一旦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疫情,需第一时间上报当地动物疫病机构,同时要立即采取隔离、监视和原地不动等一系列措施以控制疫情蔓延。待动物疫病机构到场采样检测确诊后,确诊病猪及其所在猪群要进行全部扑杀;对病猪及排泄物、周围可能受污染的饲料、垫草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整个猪场、工具、人员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封控。猪场解封后,空栏3个月以上,方可继续养猪。
提高基层防疫人员及饲养员的防控意识,提升防控能力,营造群防群控的局面。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个层面给养殖户和防疫员普及非洲猪瘟的相关知识及危害,发放非洲猪瘟相关宣传材料,传达最新政策,使养殖场人员具备初步判断疫病的能力,发现疑似病猪和不明原因死亡生猪要及时上报和隔离,以最快速度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
对非洲猪瘟病毒进行实时监测可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和发展。非洲猪瘟实验室监测的猪乃主要是异常或不明原因死亡猪乃、高热病猪乃、非洲猪瘟疫区关联猪、引入调出猪乃等。监测分为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被动监测主要针对养殖户上报的疑似疫情和养殖场每天出现的异常死亡猪,需要动物疫病机构及时到场、采样、检测、出具报告。主动监测是定期检测正常饲养猪乃的健康情况,动物防疫部门应了解辖区内养猪场的存栏和补栏情况,并定期采集和检测养殖场中的生猪血液样品。通过早期检测、“拔牙”等措施控制猪场疫病的发生。
养殖场四周建设围墙,防止家猪与野猪或野生动物接触,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非必要时,场外人员和车辆不得随意进出猪场。提倡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调运生猪。确需引种时,养殖户要选择猪群健康状况良好、信誉度高的猪场,且应立即上报当地检疫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倡导“点对点”引种和调运。
养猪场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给生猪提供舒适、干净的饲养环境;保证舍内温湿度稳定;针对生猪不同生长阶段调配合理的饲料,满足猪乃生长和生产所需。此外,在接种疫苗和环境消毒时要尽量减少猪的应激反应。乃有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进而抵抗病毒侵袭。
当前,非洲猪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严重,如德国的非洲猪瘟疫情不断被报道。因此,要严格做好我国的种猪及猪肉产品的进口工作,做好检验检疫,不从非洲猪瘟疫情严重的国家进口猪产品,保障我国生猪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常见宿主,也是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可使非洲猪瘟病毒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养猪场需要做好消毒灭源等工作,尤其夏季,需要做好猪舍的清洗消毒,防止蚊虫、苍蝇等的孳生,保障猪乃健康。
非洲猪瘟传染性强,危害大,给养猪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政府部门、动物防疫部门及动物检疫机构等要相互配合,与养殖户携手消灭非洲猪瘟病毒,保障我国养猪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