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法。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如果生搬硬套一般性的市场理论,很多时候会有失妥当。
首先,农产品市场情况不断变化,什么时候种什么最赚钱,往往难以准确预测,更别提人为干预。一些农户看到别人种出的东西在市场上赚了钱,会跟风种植,然而等到了收获季,很多时候农产品却是供大于求,“丰产不丰收”。同时,显然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通过制造农产品短缺这种手段来让农民增收,而是会把农产品保供作为首要任务,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所以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市场中,依赖“物以稀为贵”而获取超高利润的情况十分鲜见。此外,相对于其他商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弹性较小,也不像其他商品一样普遍遵循“薄利多销”的市场原则,这亦给农民闯市场带来一定难度。
农业生产对象的生命周期性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不同的品种,其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有的几十天,有的数十年。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做农业急不得。作物从开花到结果,不能越过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揠苗助长,要有耐心。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的存在,人们不能任意调整种植内容。农民不会种了玉米,中途再改种高粱;也不会把栽培的鸭梨,随意地改成苹果。
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农产品市场对价格的反应是一种滞后反应。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例,可能是因为去年或前年某种原因,导致大量母猪被杀,今年存栏量不足。要想立即解决猪肉供应较少是不可能的,因为仔猪要靠母猪来生,而母猪补栏和生猪出栏都需要时间,这是养殖业的周期性决定的。同样的道理,粮食、蔬菜、水果都有其周期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农业不像工业那样,可以依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其生产内容。特别是对规模经营来说,长期生产某种农产品形成的与之配套的技术、经验、机械设备、劳动力等,使之难以灵活地改变种植内容,经不起不断追逐市场、调整经营内容的折腾。因此,农业生产的调整也是滞后的。
还应该看到,市场对农产品的反应,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扩大了的反应。由于农产品需求相对刚性的特点,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相对而言会较大幅度地抬高,哪怕欠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们也会争相购买、抬高价格。而当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生产者和经营者又会怕货“烂在手里”,竞相出售,则又会导致该产品的整体价格大幅下降。如此看来,市场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反应,有时并不是真实和恰当的,而是被夸张了的反应。这种被夸张了的市场反应,又加强了生产者跟风的倾向,给新一轮供求矛盾的产生埋下风险隐患,出现所谓的“蛛网震荡”现象。这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均有受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个人,也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百分百准确地告诉农民什么时候种什么赚钱。盲目地鼓励农民去闯市场,其实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农业安全的不负责任。
“定制农业”的发展思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迪。“定制农业”会根据消费者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数量,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其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定制农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农业安全,特别对大宗农产品而言,实行定制生产才能心中更有数,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其次,“定制农业”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供应的大起大落,从而更好维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其三,“定制农业”有利于避免因盲目生产导致的农业资源浪费,从而减少碳排放。其四,“定制农业”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农民稳定生产、长远投入、形成特色品牌、积累生产经验、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积极意义。
发展“定制农业”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完善的农民组织。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定制农业”才有抓手。比如,合作社即是一种适合的组织形式,可通过完善合作社生产与经营体系,把“定制农业”生产目标落实到农户和家庭农场。二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定制农业”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互联网可以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接。通过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把农业生产、仓储、流通、配送等融为一体,为“定制农业”提供技术保障,助推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