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案例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切入点探讨

2022-11-22 06:21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亚太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籍案例法治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李 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案例引入小学德育课堂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符合小学生心智发展教育规律,也是提高小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生活案例引入小学德育课堂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有效利用丰富有趣的故事、绘本、生活案例,充分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启发心智,产生情感,引发共鸣,让抽象的规则制度变得鲜活生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要求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落实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借助教材资源、开发利用资料链接,寻找适合小学生学情的生活案例,将静态的教材内容与动态的素养有效融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符合学科生活性特点的需要

“生活即教育”,所有的知识来源都应立足现实生活,所有的教育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从生活实际案例入手,将枯燥无味的规则条例生动化、生活化,更具有说服性和代入性。法治教育专册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学,而是重在向小学生传递法治理念,强调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激发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接触社会,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性特点的需要。

二、生活案例是提高学生规则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抓手

生活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应用,是提高学生规则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抓手。教师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引领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同国家“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相契合。将生活案例与学科进行融合,打破传统课堂以枯燥说教为主的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乐于且有效参与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规则教育离不开生活案例和社会新闻,找到生活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有效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突出生活案例的教学作用,让学生直接面对法律事实,带着问题去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小学德育课堂生活案例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德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对以纪律、规则为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有所接触,法律知识匮乏,对法律的了解较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缺少亲切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

生活案例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进行典型化处理,成为典型的生活案例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判断、讨论和分析。学生在自主发现和合作探究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道德判断力。生活案例的应用目的应确立为提高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恰当,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特点,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

四、小学课堂生活案例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再现生活情景,唤醒法治认知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恰当时机引入生活案例,唤醒学生的法治认知。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法律就像指南针,指引人们行为选择的方向,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乐乐一家去北京旅行,出发当天坐高铁时,乐乐上厕所没赶上,妈妈打算站在列车门口不让列车开走。妈妈的这种行为对吗?”引发学生讨论后播放新闻事件——“2019年6月,哈尔滨动车站妻子无理拦住车门受罚”,新闻中的肇事者由于触犯法律,最终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通过新闻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法律就像指南针,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再现生活情景,借助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参与思考,唤醒学生的法治认知,达成学生“知法”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二)链接生活案例,提高法治意识

教师选择生活案例,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案例的使用目标导向要明确,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不易偏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回答恰当点拨。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链接一则生活案例——2019年的“重庆万州公共汽车落江事故”,学生对事件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生活中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规则意识的缺失酿成的惨剧还有很多,请你们根据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学生分别举例2016年发生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咬伤人事件、2018年博士生在高铁霸座事件等。通过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新闻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似乎是在诉说别人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在折射自身的认识。

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辨别广告的虚假性,可以借助我国目前针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最大罚单的真实案例——“2015年某艺人代言的牙膏过度夸张其产品的亮白功能,最终被依法处罚款603万元”。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消防安全知识主题的一节课上,新闻案例“山东青岛中学生运用消防知识果断救全楼”,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使整栋楼的居民避免了一场灾难。这一案例使学生懂得了消防知识的重要,同时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消防知识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能帮助他人。这样的课堂讨论通过生活案例,既围绕教材知识展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又通过众多的鲜活案例折射出社会规则,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梯度科学设计,增强法治观念

一节好课,考量教师在众多资料中的选择与整合能力。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了达成“让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目标,教材的内容比较零散,教师可以重组教材,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梯度推进。首先是家庭层面,引入“八旬老母状告子女”这一生活案例,进而出示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让学生懂得赡养扶助父母是成年女子的义务。其次是社会层面,出示身边人物故事“郑敏爸爸的一天”,爸爸早晨准时上班,工作尽职尽责;中午和女儿在公司食堂就餐,告诉孩子不大声喧哗,珍惜粮食;下班后,关好每一台电脑、每一架风扇,路上遵守交通规则,还帮助了一位迷路的老人;回到家一起干家务,垃圾分类后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内。让学生对照宪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明确“爸爸”都履行了哪些社会义务。学生很快找到爱护公民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提升了公民履行义务才能让社会更和谐文明的法治观念。最后是国家层面,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的片段,引发学生思考:“主人公高远履行了哪些国家义务?”从而使学生对“保守国家秘密”这一公民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精心选择生活案例,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四)“新闻我播报”,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生活中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网络中的生活案例资源也十分丰富,要想通过利用媒体新闻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管理进行学科校本活动,如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学生素养展示——“新闻我播报”。通过新闻事件播报的形式,学生可以结合法治知识进行简单点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积累法律知识,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

五、生活案例的运用模式

生活案例的运用模式:准备案例—问题引入—讨论分析—总结提升。

(一)准备案例

准备案例的过程要注意:(1)针对性。生活案例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2)真实性。选取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折射,借此提升学生法律素养。(3)实效性。当下真实、典型的生活案例,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4)启发思辨性。案例本身要有疑难问题,能启发思考,启迪思维,引发思辨,提升法治思维分析能力。

(二)问题引入

案例的讨论分析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设置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能够引领学生通过案例到达事理,问题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不能仅仅是案例本身的提问,更需要找到案例与教学目标的连接点。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中,“国籍与公民”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学生来说是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选择如下案例:“2020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峻的情况下,居住在美国的小天一家人回到中国。小天马上就要出生了,小天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美国人,对于小天的国籍问题一家人持有不同意见,小天的爷爷奶奶希望他是中国人,小天的妈妈希望他加入美国国籍。”教师的问题和课件设计如下。

本小组于暑期期间查阅物理电学方面相关资料,于开学后向物理老师正式申请进行盲人用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得到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组员推举我为研究组长,并同意我担任温度计的电路设计原理及电路设计方面的工作。

问题1:国籍是怎样取得?国籍的取得方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23页的知识,充分讨论发表观点后,提出国籍取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生取得;另一种是申请取得。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第七条的规定。

问题2:小天能不能既拥有中国国籍,又拥有美国国籍呢?

学生进行判断后,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问题3:小天选择哪个国籍比较好?

教师链接新闻案例“奥巴马2020毕业线上演讲”,然后链接中国政府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举措——对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实行“全民免费,全面开放”政策,并为学生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总书记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问题4:中国公民意味着什么?

国籍的取得方式如果按照法律的条款进行学习,学生会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学习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用小天一家人对国籍问题的解决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天家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认识与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问题1属于法律知识类,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法律条文内容“取得国籍的两种不同方式:出生获得和申请取得”。问题2针对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走近法律条文,并且能够根据相关规定提供依据,在此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问题3存在思辨性,如何提升“国家认同、制度自信”的认识,教师链接当下国际形势,通过不同国家对公民的态度来理解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通过对比辨析,提升学生对“中国国籍、中国公民”的深刻理解,从而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正含义,达到教学目标。问题4回归主题,实现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整个问题设置通过对案例本身进行理性思考,教师找到恰当的生活案例切入点,用问题推进目标的达成,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思维,从知法、懂法、用法,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建构。

(三)讨论分析

讨论分析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小组以4—6人为宜。为了提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每次小组讨论教师应提出相应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分工明确,人人参与,轮流发言,有记录人、发言人,达到参与有广度,讨论有深度。

(四)提炼总结

学生通过讨论后交流,教师相机引导,促使学生针对问题“你认为作为中国公民能享受到哪些权益?”进行讨论,学生说道失之偏颇的观点进行引导纠正,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认知,指导自身行为。当学生遇到法律盲点“公民能否持双重国籍”时,教师及时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有效引导,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总之,无论是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还是从学科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出发,生活案例运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国籍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韩国:放弃国籍逃兵役人数创新高
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答读者问)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