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2-11-22 06:21扬州大学丁雨欣
亚太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政治课德育思政

扬州大学 丁雨欣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现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现状

1.高中生群体特点

高中学生因为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都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因此有情绪多变、控制能力不强、人际交往内涵加深等特点。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突出,个性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可塑性。虽然高中学生身心在这一阶段逐渐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个性,但是这一形成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正向引导,学校教学和校园文化氛围也会对高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授课这样的外部方式,有意识地培养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关键。

2.高中思政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目前教学大环境下,虽然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强调思想政治学科作为承担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需要发挥它的功能。但在现实情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人或是学生家长都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学业评价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培养。从学业评价标准来看,学生的德育水平很难从试卷上有固定答案的题目中体现,社会中名校出身的高智商学子道德责任感缺失,引发恶劣社会反响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因此高中作为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关键的阶段,对于德育教育环节仍存在一定的忽视和实践中的不足。

以江苏绝大多数城市的思政课教育现状为例。首先,许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为开卷考试,这意味着学生会依赖于考试重点而不会主动去记忆背诵知识点,也就不会在这门课程上花费太多精力。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帮学生划考试重点以方便学生考试“找答案”,在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的课堂氛围中并不会有考试范围以外的教学设计,更不会有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对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导致实际德育工作实效性较低。

其次,江苏高考采用“3+1+2”模式。而在实际高考的划分录取中,选择以历史、思想政治为主的文科学生分数需要比选择理科的学生高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并且文科学生在升学专业选择方面也会比理科学生受限。因此,在利益权衡之下更多家长和学生综合考虑在升入高中后不选择思想政治这一学科作为高考的考查科目,而以理科学习为主,其对待思政学科的态度则会更加敷衍。高中学生压力大、学习时间紧迫,学校分配的教学资源有限,导致高中思政学科所能起到的德育作用更加具有局限性。

3.“双减”政策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现状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不仅对高中学生作业负担、学校教学安排进行了重大调整,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从学生立场出发减轻了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实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参加日常教研、集体备课、校内外公开课学习及比赛、职称评比以及部分行政工作,现在还增加了一项“课后服务”工作,延长了教师的上班时间。但在教师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很多地区的保障机制并不到位,导致教师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立德树人”这一大前提下,承担着德育主要任务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激增,在面临与其他教师同样的教学压力和工作的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和新的各类会议精神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紧紧跟随国家发展的新步伐,向学生传达最新精神。

(二)家长与教学工作沟通弱化

现实情境下,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的更多是班主任,单科教师并不会与家长有过多交流,而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所谓的“副课”,与家长的沟通更少。大多数家长会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忽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语数外等“主课”的成绩,对于思政之类的“副课”采取只要达标或及格就可以的态度要求孩子,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双减”政策背景下,政策的实施、课后服务的费用、课后服务是否参与都是新增的问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正向的沟通反馈,将“双减”政策的目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情况等向家长进行正确传达,保证双方的互相理解与支持。

(三)课程组织的实践活动不够丰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结合校园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型课程。但就实际授课情况来看,教学资源紧张、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不理想,实践活动更多只是体现在展示课上,实际运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无法与授课进度相匹配,德育教育也就很难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

(四)受到互联网影响较大

德育教育是一门需要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的课程,国家会议精神、政策不断对德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时事政治的把握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互联网的实效性,但是互联网信息庞杂,教学技术和方法也日新月异,需要教师和学生花时间接受并消化。高中生并没有完全具备分辨网络信息真实性、实用性的能力,甚至教师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年轻教师在处理庞杂信息时需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政治敏锐度,而老教师在使用网络和新媒体时还存在一定难度,无法及时紧随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站在学生、教师的双立场上,应正确应对互联网时代给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避免信息更新过快、信息过于庞杂对教学带来的干扰。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提升有效性的策略

(一)深化德育对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的渗透

高中思政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相互衔接,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德育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学内容方面,德育教育要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思想建设保持一致性。内容及工作布置需要紧随党的脚步,在保持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再不断根据政策进行更新和调整,不仅要与初中和高校的德育内容做好衔接,同时也要与高中其他学科进行交融。除此以外,德育教育也要与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相适应,帮助不同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探索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德育教育比起学校更具有长期性和潜移默化性。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状况,注意正确的沟通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家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重视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健康,让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时,让家长理解学校工作可以促进教师工作更好地开展落实,尤其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教师更需要与家长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将“双减”政策的初衷更好地落实,真正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同时减轻家长的焦虑。教师只有与家长相互支持理解,形成统一的德育教育战线,才能保证学生的德育效果,实现德育教育双赢的效果。

(三)丰富德育活动类型

德育教育不仅要从规章制度上对学生进行约束,更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提升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改变和完善自己。因此,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丰富实践活动形式,结合班主任工作定期组织校内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德育。教师在活动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

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课时,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红色旅游基地或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探讨“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等议题,既能够让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又能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强化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榜样精神。在讲授依法治国内容时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民事案件,组织学生前往当地法院旁听公开审理案件的庭审活动,既能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案件审理的过程和司法机关运行机制,又能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做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的有较高德育水平的学生。

教师将这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放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可以不挤压教师的教学进度,不再单纯地将学生聚集在教室学习,而是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切身理解教材内容和德育内容。利用好“双减”政策提供的课后时间,既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也可以有机融合学科教学、德育和劳动教育,满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不会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和学校教学安排。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育行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德育创造新的空间。应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有限的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生活案例,因此教师应该提升互联网技术,做好线上线下的联动。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创建德育教育平台,结合学校特色营造文化氛围,做好宣传倡导工作,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信息,了解、丰富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案例,及时更新教师授课素材和知识储备,促进自身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匿名发言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当代青少年的喜好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内容。让课堂多一些学生喜爱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思政学习中接受德育渗透。

教师在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注意信息的筛选,思政教师更要对网络信息有敏锐、清晰的判定,对当下的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准确研判。不能只强调考点的掌握,更要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授课中,做好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引领带头工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逐渐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德育教育责任。高中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研究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正确解读“双减”政策,在提升自身德育教育专业化程度和教学素养的同时,把握德育教学的关键。德育是与时事政治联系密切的教育,需要教师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同时引入时政,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当前的政策要求来推动高中德育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创新,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助力。

猜你喜欢
政治课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