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伟
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
许佳伟
(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林场青海西宁810000)
近年来,沙棘的造林面积持续扩大,显著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虽然沙棘的适应力较强,但如果不能科学开展沙棘育苗及造林工作,将会影响到沙棘的生长质量,不利于沙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需结合沙棘苗木的生长特性与地区环境条件,科学开展沙棘育苗及造林工作,切实提高沙棘的成活率。文章分析了沙棘的生长习性及主要价值,介绍了沙棘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
沙棘;育苗技术;造林技术;技术要点
沙棘是重要的造林植物,不但具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得到了广泛种植。沙棘的育苗技术种类繁多,造林难度较小,但只有严格控制育苗质量,运用科学的造林技术,方可充分发挥沙棘的生态功能并提升其经济效益。因此,要充分掌握沙棘的生长特性,准确把握育苗及造林技术要点,促使沙棘苗木质量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得到保证。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一般高度在1.5 m左右,最高可达到18 m。树体存在较多棘刺,嫩枝通常为褐绿色,枝条上生出锈色或金黄色的芽。果实为橘红色或橙黄色的圆球形,直径在4 mm~6 mm之间。
沙棘属阳性树种,适宜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如果林区郁闭度较高,将会影响沙棘的生长质量。沙棘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土壤,如灰钙土、草甸土、轻度盐碱土等,甚至能够生长于半石半土地区。沙棘对降水的要求不高,年降水量达到400 mm即可满足沙棘对水分的需求。沙棘极耐冷热,可以在-50 ℃~50 ℃的环境中生长。4月—5月是沙棘的花期,9月—10月则是沙棘的果期[1]。
(1)生态价值。沙棘不仅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还具备较强的固氮能力,可为其他植物提供养分,是重要的造林树种。沙棘具备较强的根蘖性,能够对洪水、泥沙等进行有效阻拦,有助于遏制水土流失问题。同时,沙棘苗木生长速度较快,经过短短数年即可快速成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地区环境条件。
(2)经济价值。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等各个部分皆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以沙棘果实为例,不仅可以直接鲜食,还能够在果汁加工、饮料加工等较多领域应用,有助于提高当地民众的收入水平。
就现阶段而言,播种育苗与扦插育苗是沙棘的主要育苗方式,扦插育苗又可以划分为硬枝扦插与嫩枝扦插,分别采用木质化与半木质化枝条实施扦插工作。这些育苗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1)沙棘采种。沙棘种子成熟期一般在9月—10月,当种子外皮转变为具有光泽的棕黑色且果实呈现出橘黄色、橙红色等,表明种子已经成熟。需要精心选择采种母树,保证其具备健壮长势且没有病虫害存在。在采种过程中,先将垫子铺于树下,之后用棍棒对枝条轻轻敲打即可。沙棘种子具有较硬的种皮及较高的油脂含量,不具备良好的吸水与出土能力。为保证种子的发芽率,需实施催芽处理工序,目前,雪藏催芽与浸水催芽是常用的催芽方法。在雪藏催芽过程中,要精选沙棘种子,放置于具备较强储水性的区域,次年春天,在沙棘种子上摊铺经过湿化的沙土。当裂开的种子达到30%的比例后,即可开展播种工作。浸水催芽分为热水催芽、温水催芽两种类型,后者较为常用。在温水催芽过程中,先在温度较高的区域晾晒沙棘种子,之后放置于40 ℃~50 ℃的温水中浸泡2周左右,即可播种[2]。
(2)苗圃整地。实施播种工序之前,需精细化整理土地。通常情况下,土壤厚度保持在30 cm以上,pH值控制在5~7。若苗圃地土壤条件较差,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措施。如针对偏酸性土壤,可添加生石灰、草木灰等;针对偏碱性土壤,可施入适量酸性肥料。沙棘根系发育受土壤透水性的直接影响,因此,要对播种地块的含水量进行控制,地下水位保持在地面以下1.5 m以内。同时需翻耕土壤,翻耕深度25 cm左右,达到地平土碎的状态。完成翻耕之后,可施用6 kg/亩~10 kg/亩硫酸亚铁,这样地下害虫能够得到显著减少。为满足沙棘幼苗生长的养分需求,需同步施入基肥,一般施入3 000 kg/亩有机肥与50 kg/亩磷肥、50 kg/亩复合肥。在施肥过程中,要向深土层中均匀翻入。
(3)播种育苗。由于沙棘种子适宜在13 ℃的温度条件下发芽,因此,一般于4月下旬开展播种工作。通过准确把握播种时机,能够加快沙棘幼苗根系的发育速度。目前主要采取撒播方式进行播种,于苗床上均匀撒播沙棘种子与细砂混合物,然后覆土0.5 cm,一般控制播种量在3 kg/亩~5 kg/亩。若苗圃具备相应条件,可利用塑料薄膜等材料搭设拱棚,优化沙棘苗木的生长环境。播种10 d后,幼苗将会达到50%以上的出土量,此时可搭建遮阳网,避免出现日灼问题。
(4)田间管理。杂草会对沙棘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结合苗圃杂草生长情况,及时开展除草工作,并尽量采取人工除草方式,避免在除草过程中对沙棘幼苗的根系造成损伤。沙棘幼苗真叶达到2片~4片时,可将过于密集、出现损伤的幼苗及时拔除掉,一般当年要进行2次~3次间苗。若天气较为干旱,需做好补水工作。在幼苗生长期内,需进行3次~4次追肥,通常6月中旬开展首次追肥,施入5 kg/亩尿素或复合肥,经过20 d左右再次进行追肥。7月下旬开展最后一次追肥,施入15 kg/亩尿素或复合肥。
2.2.1 硬枝扦插育苗
(1)采集插条。采集插条的母树需具备较强抗性和良好长势,且没有病虫害存在,一般选择3年生母树。尽量于每年秋末实施采集工作,整理好采集到的木质化枝条,按照50根或100根的标准进行捆扎。
(2)插穗处理。在插穗截取方面,需将木质化不良部分、芽发育不饱满部分剪除掉,控制穗条长度在18 cm~20 cm。尽量于室内或室外背风处开展截取工作,并控制切口与芽眼之间的距离在1 cm~1.5 cm。插穗经过剪切后,将其浸泡于50%多菌灵1 000倍液中,持续2 h~3 h左右。捞出插穗后浸泡于清水中,持续1周左右,每天要进行1次~2次换水。实施扦插工序之前,尽量开展催根处理工作,可将插穗基部浸泡于根宝3号溶液中5 h以上,或0.05%NAA溶液中4 h左右。
(3)扦插。于芽萌动前进行扦插,控制扦插密度350株/亩~400株/亩,扦插深度一般保持在10 cm左右,需将2个~3个芽保留于地面之上,并避免撕裂插穗下端的树皮[3]。完成扦插工序后,要踩实土壤,保证插穗能够充分接触到土壤。
(4)插后管理。扦插一个月内,沙棘插穗将会慢慢生根,需依据苗圃地持水量85%的标准控制土壤湿度。当有新芽长出后,可逐渐减少浇水量。同时,要做好追肥工作,施肥间隔控制在1个月左右,着重施用氮磷钾肥。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还要及时清除掉长出的侧芽,仅将一个新枝保留下来即可。
2.2.2 嫩枝扦插育苗
(1)准备苗床。确定育苗地块后,需实施深翻整地,深度15 cm~20 cm。应在苗床周围设置排水沟,避免苗床出现过多积水,否则扦插苗的成活率将得不到保证。有条件的话,扦插工作也可在塑料棚内实施,并控制棚内温度在25 ℃~30 ℃,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配制基质。按照6∶2∶2的比例均匀混合细河沙、草炭以及沙棘林下土,利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处理配制的基质。将砂石、煤灰渣、细砂均匀铺设于苗床底部后,按照10 cm~15 cm的厚度铺设基质。如果需连年育苗,每年要及时更换基质,否则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
(3)采条制穗。采条工作于每年6月中下旬开展,采集的半木质化枝条需具备良好长势。采集枝条后,应向阴凉通风处运输,禁止长时间堆放,否则容易出现枝条失水情况。精选制穗枝条,直径不能小于0.3 cm,长度保持在10 cm~12 cm之间。剪除掉插穗下端2 cm~5 cm处的叶片,且保证剪口平滑,在制穗的过程中可同步实施扦插工作。
(4)插穗处理。实施扦插工序之前,要于合适的容器中放置插穗,且定期淋水湿润,避免出现失水问题,否则即便再补充水分,叶片依然容易脱落,导致穗条成活率大幅降低。为促进穗条生根,可将穗条根部蘸于0.1%木本植物速蘸发根剂水溶液中,持续5 s左右,也可利用根宝3号实施蘸穗处理,时间延长至10 s左右。
(5)扦插育苗。一般于每年6月—7月进行扦插,尽量在傍晚时段进行。在扦插过程中,要注意喷水,扦插株行距6 cm×7 cm,扦插深度统一保持在3 cm~5 cm之间。为促进插穗生根,应尽量避免扦插过深。也可应用聚集式扦插技术,以接近自然的状态进行随机扦插,这样苗木生长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
(6)扦插后管理。完成扦插工序后,要依据少量多次的原则实施喷水工作,切实满足插穗生根的水分需求。在喷水过程中,可同步利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营养液进行施肥。
一般于秋季或春季开展起苗工作,在起苗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到苗木根系及根皮。顺利起苗后,应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分级处理,采取必要的包装或假植措施。目前,一般将沙棘苗木的等级划分为Ⅰ级和Ⅱ级,划分指标包括苗木地径、苗高等,Ⅰ级苗具有良好的发育状态,Ⅱ级苗基本上与造林要求相符合,若苗木难以达到Ⅱ级苗的标准,需采取作废或继续培育等处理措施。科学运输苗木,利用草帘等材料包裹苗木的根部,做好防晒、保湿工作,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苗木枯死等问题。如果苗圃与造林地之间的运输距离较远,可将泥浆蘸于苗木根部,且在运输过程中及时补水,避免苗木出现严重失水,否则造林成活率将会受到影响。
造林工作通常于春季或夏季开展,由于沙棘幼苗发芽时间较早,因此,如果于春季实施造林工作,应尽量在幼苗萌芽前完成。夏季雨水天气较多,适宜开展造林工作,幼苗的成活率较高。在林区整地方面,通常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主要有两种整地规格:大鱼鳞坑的长、宽分别保持在0.8 m~1.5 m和0.6 m~1.2 m,小鱼鳞坑的长、宽分别为0.7 m、0.5 m。将半环形土埂筑于鱼鳞坑的外缘,控制埂高在20 m~25 cm[4]。
在栽植过程中,需对根部过长的沙棘苗进行适当修根,根长一般控制在15 cm~20 cm。于栽植坑中央放入沙棘苗,先回填表土,回填至一半后,轻提沙棘苗木,避免有窝根问题出现,并让苗木根部充分接触到土壤。之后,继续回填土壤,填满后进行踏实处理,之后将一层松土覆盖于坑穴表层。通常情况下,栽植株行距为1.5 m×2 m,尽量采取南北行向。对于经济型沙棘林,应控制雌雄株配比为5∶1或8∶1。为避免风向影响到正常授粉,可将1行~2行雄株栽植于花期的主风方向。
(1)除草松土。除草松土工作的实施,能够改善沙棘苗木的生长条件,一般来讲,除草抚育工作在造林当年就要实施,之后保持两年一次的频率即可。于夏初实施首次除草工作,待草籽成熟前再次进行除草,除草深度一般为3 cm~5 cm,遵循小苗浅除、大苗深除的原则,保证除草松土工作的实施效果。
(2)水肥抚育。完成造林后,于越冬前实施培土工作,为沙棘根系提供必要的土壤,加快根系的发育速度。若为沙棘园造林,在培土过程中需同步进行施肥浇灌工作,可施入8 kg/亩~15 kg/亩磷肥与6 kg/亩~10 kg/亩氮肥。同时,结合土壤墒情与降雨情况,制定科学的浇灌计划,充分满足沙棘苗木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防护林种往往缺乏良好的立地条件,可将豆科植物、绿肥植物等种植于林间,这样土壤肥力、蓄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有助于沙棘生长状况的改善。
(3)平茬复壮。如果气候较为干旱,或于黏性土壤中种植沙棘,容易出现干枯等衰老问题。因此,造林5年后需开展平茬复壮抚育工作,于树木休眠期实施平茬处理,片砍、花砍是主要方式,尽量降低茬口,且保持平滑不裂的状态。经过平茬处理后,当年即可长出1 m左右的枝条。
沙棘具有较强的抗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但为保证沙棘的茁壮生长,需做好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1)沙棘叶斑病。病害发生后,有较多圆形病斑出现于沙棘叶片。随着病斑面积的持续扩大,病叶将会出现干枯脱落等情况。针对此类病害,可利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持续喷施3次,间隔控制在10 d左右。
(2)沙棘锈病。1年~3年生沙棘苗是锈病的主要侵染对象,当苗株染病后,将会有圆形、近圆形的病斑出现于叶片上。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叶片慢慢干枯脱落,植株出现明显矮化现象。为预防此类病害的出现,可利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施防治,持续喷施2次~3次,间隔控制在2周左右。
(3)沙棘干枯病。幼苗叶片发黄是干枯病的主要症状,当病情加重后,沙棘苗茎将会逐渐干枯,甚至出现整株死亡的情况。针对此类病害,需在苗期做好磷钾肥增施工作,促使沙棘苗木的抗病性得到提升;或于雨季前利用7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进行喷施防治,持续喷施2次~4次,间隔控制在10 d左右[5]。
(4)沙棘木蠹蛾。此种害虫主要蛀食沙棘的根部,导致植株死亡。多年生沙棘是该害虫的主要危害对象,虫害较为严重时,每株虫口可达80余头。针对虫害较为严重的沙棘林,需做好平茬更新工作,于春季或秋季将沙棘的地上部分全面清除。由于沙棘木蠹蛾的趋光性明显,可将杀虫灯设置于有虫林分内,每晚8时—11时开灯,以诱杀害虫成虫,为避免害虫天敌遭到杀伤,要严格控制开灯时间。或利用猪獾、毛缺沟姬蜂等天敌生物,抑制害虫的繁殖蔓延。为提高虫害防治效率,可先将被害植株根部周围0.3 m内的树盘清除掉,再向根部浇施敌杀死2 000倍液等药物,这样根部的各龄幼虫可以被有效毒杀。
沙棘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沙棘育苗与造林实践中,要综合考虑沙棘生长习性及造林地环境条件,选择科学的育苗与造林技术,规范开展育苗造林活动,促使沙棘的成活率、生长质量得到保证。同时,也可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编制沙棘育苗造林技术规程,有效指导地区沙棘育苗及造林工作,逐步提高沙棘育苗及造林水平。
[1]马剑媛.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0(2):50,52.
[2]李秀燕.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热带农业工程,2019(3):35-37.
[3]刘靖帮.沙棘育苗及造林技术开发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36.
[4]党志英.肋果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热带农业工程,2019(2):168-170.
[5]王艳萍.沙棘育苗及造林技术分析[J].花卉,2020(16):240-241.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34
S793.6
A
2095-1205(2022)01-100-03
许佳伟(1989- ),男,汉族,江苏姜堰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