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兰英 / 武智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物创新的时期,京歌也顺势而出。民族声乐与京剧都是我国孕育出的艺术形式,两者相互继承与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此后戏歌作品层出不穷,在那个年代,戏曲与民族唱法相结合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歌曲时尚,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风格,让人一听便感受其中。此作品运用了京剧中的经典唱腔、板式等主要元素,突出了京剧韵味,同时也把了北京人平常语言艺术的中的京味融合了进去,将歌曲更加大众化。
《故乡是北京》创作于一九八七年。《故乡是北京》曲作者为姚明,他在音乐界开创了新的歌曲形式——戏歌(京歌属于戏歌),将歌曲曲调京腔京味化,开启了一条戏歌之路。姚明是一个东北汉子,从小他跟着家人听京剧唱片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对北京文化更是向往至极。一九八五年调到北京工作后当时通俗歌曲盛行,激发了姚明的创作激情,便将京剧元素与歌曲相融合创作出京歌这一新型歌曲题材,又请了同团的词作家闫肃老师写了歌词,这首京歌便诞生了。完整的京剧具有多个唱段,而京歌则是一首独立的声乐作品。它没有了京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念词唱白,歌词也具有叙述性,语句简单通俗易懂。在一九八八年的央视元旦晚会上,由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故乡与北京》与大家见面,受到大家喜爱。李谷一老师花鼓戏演员出身,之后又学习了京剧在演唱时自是游刃有余。除了对曲调的细腻处理,舞台上的一字一腔、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是京韵的体现。京剧元素像一股灵魂注入到民族声乐中,赋予了歌曲更鲜活的生命力。
一首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它独特的地方,《故乡是北京》之所以耐人寻味就在于这首作品中处处都特色鲜明。它的节奏速度与歌曲旋律中京剧韵味十足,歌词语句简单,用词简练却北京味儿十足。作曲家姚明创作时采用的音乐素材是京剧中高拔子。高拔子是一种戏曲腔调,旋律常高亢中带有悲愤,激情中带有凄凉,所以作品中三段乐段也各有其特色,节奏、旋律也不经相同。
《故乡是北京》中第一乐段为慢板,节拍为四四拍,节奏速度较为缓慢,可分为四句乐句。这段运用了京剧“西皮”唱腔中的散板板式结构。散板旋律节奏灵活自由,俗话说:“有板易,无板难”,这就更需要演唱者拥有较高的演唱水平。本段四句歌词均以弱起开头,第一段歌词开头第一个字“走”字后半拍进入,旋律在两拍时值内整体下行六度后长音延续。其中出现两个连音部分,旋律均是由高向下进行,“遍”字先是一个四度关系向下进行,“了”字前面装饰音以三度关系向下进行。开头一句仅三个字就京腔京韵味儿十足。歌词后半段与前半段的音高区间相同但旋律走向相反,旋律由低到高进行。句中出现多次连音与装饰音,一个字对应多个音符,京剧韵味突出。从“也”开始的第二段乐句是对前段乐句的不完全模仿,节奏型相似但音高区间缩小,给人感觉更加平缓抒情。第三乐句同第一乐句开头音一样,旋律整体向下进行,但句尾音的延长没有前面乐句的时值长。第四乐句同样和第二乐句的开头音一样,乐句旋律整体向上进行,七度上行到本乐段最高音“最爱”两字后旋律开始向下进行,最后“北京”两字旋律再次向上进行,并从“京”字开始四四拍变为四二拍,节奏速度变快。第三、四乐句相比第一、二乐句整体时值有所缩减,连音也相对减少。全曲在尾音运用甩腔、倚音,展现出了京剧风格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之间的间奏严格运用了京剧中的行腔、韵脚、一板一眼进行创作,京味十足,很好的过渡到第二段。
从歌词“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开始为歌曲的第二段。第二段速度明显变快,采用了“高拔子”戏曲唱腔,“高拔子”是一种戏曲腔调,旋律情调高昂中含有悲愤,激越中富有苍凉,整体曲调高亢激扬,曲调优美。第二段总共有上下两段,歌词具有明显的叙述性,两段歌词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其中第二段演唱时进一步加强了气势。本段歌曲节奏采用了京剧中一板一眼的唱腔结构,字多腔少,借鉴了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的特点,要做到:“唱在说中,说在唱中”。最后句子结尾“京腔京韵自多情”的“情”字借助甩腔加拖腔,将歌曲感情再次升华,增添了无限京剧韵味。节奏上,乐句中多次运用附点、连音与装饰音,字里行间京味十足。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再现段,采用了京剧中的“摇板”,“摇板”在京剧中较为常用,节奏紧凑,给人一种激动、兴奋的感觉。从谱例中可看出这一段演奏速度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分钟166拍,速度明显加快,伴奏音型变成了较快的八分音符。运用了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演唱技巧,伴奏速度随快,但需要唱的随性从容。
歌词的由来之初是闫肃看到了一篇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到回来北京多次却在宾馆附近找不到卖豆浆和油条的,并表示回到北京就是奔着这些玩意来的。就是这篇文章让闫肃悟到了一个东西—乡情,乡情是具体的,具体到物具体到事,乡情也是简单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有了这一感悟便有了这一篇简简单单却让人回味无穷的歌词。常住北京的人经常说一句“呵,到家了。哪儿都没有北京好!”这一句便是《故乡是北京》头两句词:“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的由来。闫肃说那时候他没去过国外,但是也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过很多国外的城市与建筑,于是就有了后两句:“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这一段词,字面看平平静静,但读过之后给人一种身处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第二部分的歌词中出现了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地名与建筑,如:天坛等。还有一些北京的风俗人情,如:电子街的机房、豆浆家常饼、夜市上的灯等。字里行间充斥着作者对北京的喜爱与自豪之情,浓浓的北京韵味让人一听眼前便浮现出种种景象,心生向往之情。
《故乡是北京》这首作品民族声乐唱法融入京剧唱腔,两种唱法相互碰撞与交融。新的曲调别具一格,即有京剧那民代厚重的曲调韵味,又具有民族声乐的特色唱法。在这首作品中,民族演唱方式为主。
本首作品民族唱法加上京剧中的曲调特色,两者相结合之下要注意演唱方法的处理。京剧的四项基本功为:唱、念、做、打,作品中第二段采用叙述性一板一眼的唱腔,要求半说半唱,这就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唱、念基本功。第一段中散板板式结构节奏相对自由,更是要求演唱者拥有良好的演唱功底。第三段紧拉慢唱,需要在高音部分拖长音,在声腔与吐字方面要细腻的处理。
在京剧唱腔中,咬字、吐字都要求字正腔圆,腔调字头与字尾。开头“走”字要运用到京戏唱腔中的颤音,咬字归韵到“ou”上,“遍”字以“i”引出“an”,在“an”上延长,“了”字唱出字头“l”之后快速转到“ao”上,“南北”两字出来后气息要稳引出“西东”两字。后面“许多名城”应加强语气,吐字要清晰。旋律中装饰音较多,在演唱时既要保证吐字清晰又要将京剧韵味唱出,曲调要委婉生动,不能笨重。
第二段半说半唱,唱要唱的婉转,说要说的大气。第一句“不说那”开口给人一种赞美的语气,倚音转的灵活,“那”字收的干净利落。“潭柘寺的松”这一句要逐渐放慢去唱,“松”字这里采用拖腔的处理方法,“ong”要在气息上要拖得清晰又稳。“长街”这里高位置但要保证吐字的清晰,后面接“卧彩虹”要干脆的唱出,注意声音高位置音色统一。
第三段中唱“走”字应注意时值的变化,要慢慢吐出。这一段每句结尾都有一个拖腔的处理,不要受快速度伴奏的影响,要把握好吐字和腔体的转变。整首作品结尾处“最爱”两字要喷唱出字头,气息给足紧接着最后一句“我的北京”,“京”字归韵到“ing”上,长音上做颤音处理。
能否演唱好一首作品主要看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将作品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拥有扎实的气息功底,在演唱《故乡是北京》时,呼吸一定要平稳,情绪要轻松自然。
第一段中,首句中的“走”字位于高音,又是开头第一个字,首先要气沉下去,字头字尾的强弱处理在心中要预想一遍。调整好演唱状态后仔细聆听伴奏,在开口前一拍就做好吸气准备。“走”字位于弱拍,字头气息不能给的太足,要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字尾延长“ou”时多给一些气,气头稍稍抬高,引出后面“遍”字。“了”字拖长音由强变弱,气息同样慢慢给少。换口气后接“南北东西”,“南北”要在保持气息同时甩出“西东”两字,“东”字做拖腔处理,需小口发音拖长。下一句音高位置较低旋律幅度小,用气要缓缓吐出,给人一种在讲述的感觉。为保证后半句演唱状态需要在“爱”字后换气,“爱”字后紧接“我”字,时值拖够要结束的干净利落,接着小口快速换气。
第一段与第二段中间的间奏按照京剧的行腔、一板一眼创作,速度加快,间奏期间演唱者需调整内心节奏对下一段的呼吸速度要有内心预想。
第二段演唱者要边说边唱,整体需要慢慢吐气,在拖长音后找准时机快速换气。“不说那”中的“那”字收的要干净,快速换气后“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不再换气。“风”字要腹腔发力,以支撑低位置的音高。“潭柘寺的松”中的“松”字要放慢速度演唱,气息稳住,缓缓送出。下段歌词中“唱不够”与“道不尽”可看出是对北京的赞扬,演唱要加强语气,自豪的演唱,气息要给足。“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这句歌词开始转变为抒发感情的语气,气息发力位置下沉,唱起来要像说话一样不紧不慢且字字清晰。第三段虽节奏速度变快,但演唱时值变长,要做到不受伴奏的影响。换气时深呼吸,拖长音时情绪应与气息力度成正比。
第三段紧拉慢唱,伴奏速度再次加快,演唱速度变慢。演唱者要做到心中有板,“南北西东”中的“西东”两字要小口吐字气息给足,保持气息的稳定。“静静地想一想”中的第一个“静”字拖四拍,要注意换气的速度与接口。第一个“想”字是一个小甩腔要与运用胸腔了力量。第二个“想”字附点后停顿一下,换气气息给足完成最后的拖音加大颤音。
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其中对做、打要求也极高,京剧表演者除了一副好嗓子外更需要一身好本领。第一段中旋律婉转悠扬,演员眼神要看向远方,好似北京已浮现在眼前。在演唱到“许多名城”时,眼睛里要有想象,可以微微扬起嘴角,眼睛看向远方。演唱“我还是最爱”时,头可以微微向上抬一下,然后清晰自豪的唱出。第二段速度变快,歌词中出现各种建筑物与风土人情,演唱时眼神要灵活,身体要有简单的动作,比如脚步交替,手势的变化等等,都能带动起观众情绪。第三段结束时旋律变得激昂,演唱者眼神也要变得坚定,面部表情要随着歌曲走向而变化。在舞台上要想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一首作品,需要声音、眼神、手势之间相互配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为了舞台上的这一刻。除了扎实的功底外,具备不错的心里素质也是舞台表演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