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乐
(福州大学党政办公室, 福建福州 350108)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1)《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021年4月19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19/c_1127348921.htm,2021年6月25日。高校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要积极地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早在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2)《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2月27日,http://www.cac.gov.cn/2014-02/27/c_133148354.htm,2021年6月25日。信息化水平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管理效能、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应当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高校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努力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学者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治理已展开诸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作用意义、实现路径等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实现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方面,魏楚元等分析了北京建筑大学的治理经验,指出信息化成为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魏楚元、汪洋海容、孙绪华:《以信息化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建筑大学的经验与启示》,《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年第4期。杨涵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高校治理水平的必要前提。(4)杨涵:《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商讯》2021年第8期。王彦等对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进行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5)王彦、鲁立军、田东阳、吴伟:《基于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年第5期。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方面,刘玉芝强调,高校要强化教育信息化意识,设立信息化常设机构,建立多元经费补充渠道,打造特色信息系统。(6)刘玉芝:《浅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知识文库》2019年第15期。姚琴琴等提出,高校需要树立起信息化的思维,构建一套数据治理集成系统,不断推进治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7)姚琴琴、李治中、庄文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模式与路径研究》,《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席东风基于教育大数据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应当加强数据信息真实性管理,建立多元化信息管理模块,重视智能化管理设备应用,创新信息化管理新方法。(8)席东风:《教育大数据指导下的教育管理研究》,《大众文艺》2020年第6期。王超等指出,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当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树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9)王超、乔德军、陈超:《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胡航等认为,应当加速智慧时代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引领,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新型教育教学场域,应用智慧化教学模式。(10)胡航、杨旸、飞云倩:《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使命、路径与策略》,《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谢娟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进行了论证,认为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融合教育理念,借鉴他国教学经验、培养高素质涵养,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助推融合教学,创建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深化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程度。(11)谢娟:《浅议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中国信息化》2021年第3期。何睦等指出,高校应当顺应信息时代趋势,推进治理改革创新,打造多元共治体系,健全现代治理制度,稳步提升治理制度现代化。(12)何睦、黄舟:《信息化时代治理理论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重庆行政》2020年第5期。
目前还没有学者系统地剖析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推进高校治理有何意义,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建议,本研究试图填补这块空白。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密不可分,相衬相依。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就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保障。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日趋成熟,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三通两平台”的大背景下,优质的教育资源正通过网络不断加大其覆盖面和受众,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通过在线教学、仿真实验等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推广,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此外,在百年一遇的疫情考验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线上办事服务、网络业务审批流转、校园安全监测预警处置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师生办理业务的便捷性,还能够提高学校管理事务处理的效率,为我国最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网络化到数字化,再到如今向智能化发展的变革历程。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学校治理水平需要通过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各类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研判,让实事说话,让数据说话,让信息化数据和数字化资源成为高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高校应深入挖掘信息化数据和数字化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排查学校可能存在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数据来源广泛、处理效率高、反馈结果客观公正等特点,提升高校治理的科学性和战略性。因此,信息化是高校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前提条件。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给高校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应顺应时代变革的发展浪潮,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变革高校治理手段,进一步加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治理的融合,打造高校治理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动态监管、预警提醒、数据分析等功能有机结合,让学校治理更加可视化、扁平化、精准化、科学化。
教育部《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升级软硬件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构建智慧校园环境,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13)教育部:《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教科技厅〔2020〕1号),2020年2月26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全社会大步迈入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化成了各个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对于高校而言,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完成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积极推进高校治理信息化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校需要用信息化的新理念、新方法来替代原有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扩展信息来源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实现信息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管理和决策对于高质量数据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加。高校的管理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整合、分析、判断来提升学校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成为当前高校治理的新趋势。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共享利用、分析研判数据资源,可以系统地提升高校治理主体对学校各项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者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更好地把握学校当前情况并预测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治理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治理中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高校治理深度融合,实现对高校传统治理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程序再造、文化重构,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人本化的治理体系,实现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治理新形态,提升高校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水平。
部分高校管理者尚未认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存在信息化认识定位上的思想偏差,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进程。由于缺乏信息化教育管理思维的指导,高校信息化工作仅停留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问题,没有把信息化与学校发展事业相结合,没有把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治理体系相结合,没有把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同时,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部门仍在孤军奋战,缺少高校决策层对信息化工作的引导和支持,难以形成多部门参与建设的机制,进而造成信息化工作执行力不足,无法发挥信息化实际功效。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是核心任务,而当前高校信息化事业更多聚焦于行政业务、生活服务等方面,与学校各项核心工作融合程度不够,难以形成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信息化应用环境。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存在一定的滞后,许多高校仅停留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的教学流程、教学管理模式,没有让信息化建设深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之中,教学信息化建设与预期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驱动作用有待提高。
多数高校在信息化前期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相互独立,数据资源之间无法关联和衔接,数据集成性和共享性差,难以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功能和作用,进而阻碍高校治理效益的提升。在推行信息化过程中,由于缺少健全的信息化相关制度体系,校内各部门各自为政,工作目标、部门权责划分不清晰,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后续开展。而在用户应用方面,多以管理者为中心,尚未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出现“重技术轻服务”的现象,导致高校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治理积极性较差,缺乏良性循环和有效反馈。
随着高校信息化规模逐渐扩大,工作要求和技术难度也相应提高,然而许多高校尚未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发展水平。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专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有限,管理观念无法迅速适应当前的新理念,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效能。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等限制性因素,打击了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信息化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难以吸引高端人才,造成人才队伍缺乏领军人才,结构趋向老龄化,信息化部门面临“人才空心化”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与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多数高校仍未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没有真正从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导致信息化步伐缓慢、节奏失调。因此,高校应当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治理能力层面的高度,形成数字化教育服务和数据教育治理的思路。
高校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深刻认识、准确定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理顺信息化与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治理落地。高校领导决策层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应树立现代化建设意识,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做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应立足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师生服务等方面,遵循高校治理逻辑,科学统筹规划,打通各项服务应用,使信息化真正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为高校治理体系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此外,高校应当加快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用“信息化思维”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等多种宣传渠道,培养师生的大数据思维意识,实现信息化观念深入人心人脑,进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高校治理环境中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支撑手段。但在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仍存在“数量至上”“技术至上”等粗放思维,限制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增能作用。如何正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一项难题。
高校应当回归教育改革初心,把握教育治理的本质,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发展,使技术全面服务于教学生活,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应大力开发教学服务管理、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技术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收集、分析、监测教学活动的交互过程,为上层教学管理提供动态直观的数据信息,重塑高校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引领教学教研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向智慧化转变,为高校治理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案。
数据治理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如今,高校的治理体系覆盖多个领域,单凭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兼顾各个领域的需求,需要从校级层面进行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由此,建立信息化常设机构成为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乃至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的常设机构,且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意识较弱,造成高校部门间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信息化顶层设计过程中,有的高校忽略了对信息化与高校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的整体统筹,导致高校信息化治理缺乏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
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信息化常设机构,由高校决策层组成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围绕校情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框架体系,明确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与社会层面接轨,循序开展高校信息化治理的具体工作。通过信息化常设机构,促进技术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整体协作,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多元主体的力量融合,加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能力,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信息化配套制度建设,在统筹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推动信息化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应加强数据治理具体规范的技术指导,在追求数据共享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保证数据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以信息化赋能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方面,高校信息化系统多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将决策层的思维方式比作用户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户感受,导致信息化服务供给难以适应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提升师生员工在网络空间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高校要以师生为主体,深入调研师生实际需求,深入剖析学校实际状况,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搭建能够有效对接学校和师生需求的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打通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此外,高校应当拓宽师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有效地调动师生力量,充分收集用户的反馈需求,倾听用户的真实声音,进而归纳优化,为学校和师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信息服务,推动管理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
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素,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软实力。当前高校治理改革步入深水区,对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日愈拉大,信息化部门服务水平有限,导致信息化对高校治理的推力难以达成理想效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重要的人才保障。第一,高校要重视对内部人员的培训,结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采用专家讲座、集中授课等多种培训方式,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同时,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手段,科学评估培训效果,分析不同层次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吸纳能力,通过薪酬激励、校企合作、项目外包等多种举措,精准引进拥有技术和管理双重背景的综合性人才,不断优化信息队伍的人员结构。第三,高校应当挖掘学生资源,提供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培养信息化创新创业思维,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团队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扩大人才队伍后备资源。应切实做到培养内部人才、引进外部人才、发掘学生潜力三管齐下,壮大信息化队伍力量,组建一支兼具统筹思维、技术能力、管理经验的信息化综合人才队伍,持续为高校治理改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