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莆田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22 01:10:08陈各辉欧保洪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莆田市莆田十三五

陈各辉 欧保洪

(1.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119;2.仙游县园庄中学,福建仙游,351255)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家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越来越密集。2012年以来,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春天,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二、“十三五”期间莆田市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莆田市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363.4万人,常住人口291万人。据2021年3月莆田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莆田调查队编纂的《2020年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字显示,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0853人,在校生30338人,毕业生5199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8910人,在校生20693人,毕业生4447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4542人,在校生9068人,毕业生738人。[1]截至2019年末,全市现有高职院校1个,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开设37个招生专业,在校学生数7993人,教职工数454人,专任教师数304人。全市现有中职学校16个(含1所民办技工学校),开设13个大类71个专业,在校生21191人,教职工数1354人,专任教师数1198人。其中市直中职校5个,在校生8058人,教职工数592人,专任教师数496人。仙游县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117.6万人,现有中职校5个,在校生5492人,教职工数212人,专任教师数182人。荔城区2019年末户籍总人口60.6万人,现有中职校3个,在校生2307人,教职工数153人,专任教师数137人。其他3个区各有中职校1个,2个管委会则为零。

“十三五”末,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主导布局,财政加大投入。莆田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2019年市级财政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3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占该项支出的45%。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水平逐年提高,中、高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也分别已达省定、国定标准。第二,龙头院校辐射,招生企稳回升。全市仅有1所高职院校,为湄职院,规划建设新校区2000亩,一期投入20多亿元,建设900多亩,2019年10月实现首批搬迁。在校生2020年突破万人规模,比2004年刚升格大专院校时,实现翻两番,近期拟东扩450多亩。第三,举办全市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暨福莆宁中职学生技能联赛,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及位次提升。2020年9月,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等联合公布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名单,全省19所高职院校、55所中职院校榜上有名,其中莆田市4所职校入选,其中:高职院校1所,中职院校3所。第四,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湄职院建成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项目1个。目前,全市已设立56个企业冠名班、订单班、委培班,参与企业47家,学生3380人,有6个学校列入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三、“十三五”莆田市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与发达地区相比,莆田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城市,有建市时间晚、陆域面积小、常住人口多、起步基础弱、三产体量小、工业产值弱、产业工人缺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关联的职业教育则呈现起步慢、区域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不足、技术服务缺失、人才保障不显著、发展空间较大等特点。具体有:第一,办学规模偏弱。全市仅10余所中、高职职业院校,约可提供3万个学位。2019年莆田市中考报名人数38470人,普高录取24700人,职校招生8846人,仍有近5000人去市外就读或辍学。在校学生职普比为27:73,远低于二者相当的要求。社会力量办学仅1所中职。第二,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密切。部分企业认为,合作办学会增加企业成本,且毕业生入职企业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第三,职教师资力量不强。普师继教由市、县二级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刚成立莆田市职业教育研究院,承担全市职教师资培训,刚起步、批次少、数量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第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弱。企业用工保障缺口大,服务企业技改力量小,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方面亟待提升,等等。

四、“十三五”莆田市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了类型地位,定位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水平开放的要求。莆田市职业教育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坐标系中来谋划“十四五”未来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因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举措。

首先,自2020年9月起施行《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是优化院校布局,保障学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位达6万个、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达5万个(含应用型本科学位1万个),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达45:55。二是引进社会力量,深化引企入教,鼓励多元办学。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高职(3+2)、五年专、高职-应用型本科(3+2)、中职—高职—本科(3+2+2)等贯通培养模式。四是逐步实现全市所有职业院校全面落实“1+X”证书制度。每年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政府补贴性培训近4万人次。五是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初中毕业生生源分流的宏观调控,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六是探索教师人事编制改革,实施“双师型”教师和名师培养两项工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设“鲁班工坊”,形成与莆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其次,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集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构筑创新创业创造高地的意见》等“1+3”配套文件,强化政策协同集成效应。再次,在全省率先成立莆田市大力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和市政府两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和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工作推进合力。最后,设立市、县区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200万元。引导优质社会资本或专业教育集团通过合作合资、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项目。[3]

五、莆田市龙头高职发展案例分析

湄职院作为市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自2004年升格大专以来,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和政策叠加效应期,实现了从初步发展到龙头昂起,从省级示范到千亩万人的华丽转身,提供了一个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可资借鉴的“湄职样本”,切实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莆田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从300多亩旧校区迁建到近1000千亩新校区,全日制生源数从最初的800多人到如今近1.5万人。2020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列入“福建省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

(一)办学理念随政策同频共振

近两年来,莆田市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出台一系列硬核配套措施。莆田职业教育迎来高光时刻。市委书记、市长领衔职教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发展职教集聚人才工作专班,建立每两周召开工作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建立督导评估机制,下发督导考评办法,将职业教育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的绩效考评。2021年3月,《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核准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修订章程的批复》指出,明确“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方向,确定“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建设“亲地方产业、创行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二)办学专业跟产业同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实施“336”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创新驱动,打造莆田产业转型升级版。“十四五”开局年,推动形成以“343”重点产业为主,上下游配套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后疫情时代,重点梳理了12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包括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传统产业,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莆田市成立12个重点产业发展暨招商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总链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担任各产业链链长及副链长。为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学院办学专业随之同期调整、同步提升。学院确立深度对接莆田产业发展规划,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工科做强、工艺做精、工商做优、医学做特”的专业定位,坚持内涵质量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学前、护理、工艺美术等一批人才紧缺专业,改造升级机械、化工、建筑工程等传统专业,形成紧密对接莆田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形成以服务工艺美术产业1个省级专业群为引领,以服务鞋服、化工新材料产业2个拟申报省级专业群为支撑,以服务智能制造、大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产业3个院级专业群为补充的“1+2+3”专业群体系。9个系部和民办东软现代产业学院,近40个招生专业紧密贴近莆田产业。与2020年相比,2021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4个专业,停招3个专业,撤销4个专业。在专业内涵发展成效方面,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4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省级二元制试点专业10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同向而行

学院持续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紧随产业动态调整办学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适销人才。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班、冠名班等协同育人合作,采用校企“1+2”“2+1”“2+0.5+0.5”等模式,引企入校、送教入企,与鞍钢冷轧、莆田工艺美术城等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形成行业主导、企业主导、学院主导、校行校企共建共享以及政府主导的5类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设备变成实训设备,企业老师成为导师,企业内训讲义成为教材资源,不断工学交替,共同培养产业人才。2020年9月,在学校参与和帮助下,福建省第二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1家上榜名单中,莆田市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入选,上榜数量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2021年,学院全部专业实现了校企合作,超过全省校均水平,合作企业上百家。其中,企业订单培养人数11.21%,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51.22%;学院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95万元,为企业培训员工1780人次。另外,校企共同建设多元主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二元制试点等项目,以及财政支持实训基地、技能鉴定站、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实践创新场所,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注入生活活力。2021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96.56%,其中,省内就业82.07%。与三棵树合办“职业店长班”,与威诺数控合办“威诺人才班”,与鞍钢冷轧合办“鞍钢创新人才班”等,深受企业欢迎。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服务带动区域中小企业联动办学,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主线,重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课程体系,实施师资、课程、评价、赛训“四融并重”教学改革与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企业投入1100多万元共建技术研创平台4个、教学工厂4个、企业实训室3个、培训中心2个、工匠创客坊1个;学院服务莆田鞋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产业供给高效,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99%,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大赛奖项65项,其中国家级20项;建设教育部码垛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省级质量工程14项,获专利20项,4家合作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学校与莆田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莆田重点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人才支撑,去年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206.5万元。

六、“十四五”莆田市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是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内在要求。2021年11月,福建省委提出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的要求,对福建省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出了动员令。[4]“十四五”期间,莆田市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赶上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有利契机,笔者建议,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地级市要做好基层实践的探索工作。第二,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强产兴城的关系。2020年8月,莆田市委召开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处理好二者关系,考验市一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处理好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创业创造等密不可分。如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成为新时代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时代标签、改革印记。同时,处理好校企合作的关系。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关系不长久。任何单方面不讲回报的大量付出都不现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主导下、行业企业参与下,发扬契约精神,实现合作共赢。第四,处理好外部环境与内生动力的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地级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学深用透国家和省级政策,利用好外部环境,激发出内生动力,借力发力借鸡生蛋,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县区同样是这样的道理。第五,处理好政府与举办方的关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府督导,推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教育招商要引导民办学校避免唯利是图趋向,提倡公私兼顾,兼顾社会利益。政府要发挥统筹管理职能,不能包办包揽,要发挥市级财政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注入。第六,处理好学校数量与办学质量的关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要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提高职普生比例,让适龄人不辍学,就读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第七,处理好培优与扶弱的关系。针对现有全市中、高职学校发展布局,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实施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骨干校、优质校、示范校创建等“培优工程”,另一方面要扶持弱校,予以人力、财力等倾斜,使之强筋壮骨。第八,处理好公办、民办的关系。目前,莆田市民办职业教育刚起步,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出台鼓励措施,加大招商力度,营造公办、民办良性互补和竞争的氛围。有的县区中招,实行普高私立校排序在一级达标校之后招生,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三级、二级达标校和中高职学校的招生空间。职校生源质量差,办学规模和质量提不上,形成马太效应和恶性循环。第九,处理好重普教、轻职教的关系。国家要改革高考指挥棒制度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出台鼓励政策、优惠措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舆论环境,引导社会、家长、学生关注并选择职业教育。第十,处理好师资内培与外引的关系。提高职普生比例,扩大招生规模,急需补充职业教育师资。莆田设立莆田市职业教育研究院,委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负责全市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加大招聘力度的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补充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型”师资教师队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青蓝工程”。

七、结语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4月20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框架。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莆田市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力打通产教融合渠道,把职业教育建设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科学统筹谋篇布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出台政策扩容学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划建设职教园区等,注重内涵发展,激发办学活力,构筑创新创业创造高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地方竞争力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和科学技术服务。

猜你喜欢
莆田市莆田十三五
莆田市妇联开展关爱儿童“幸福种子”小组活动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50
莆田市妇联打造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6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12
享创客之乐 育创新之才——莆田市实验小学简介之一
为霞满天—福建莆田市老年大学校歌
莆田闹元宵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7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