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红 苏庆华
(1.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福建福州,350001;2. 福建省心之力心理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传统美德的法治体现,对我国家庭教育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父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成员之一,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常处于缺位状态,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应受到重视,呼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早日归位。
父亲缺位主要表现在“量”与“质”两方面,即投入时间少、投入质量低。
在“量”方面,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家庭由于面临严峻的生存就业压力,较多存在父亲投入教养时间不足,乃至父母双方投入教养时间不足的问题。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1]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与教育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城镇中,也有许多家长为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劳碌奔波,而忽略了对子女精神世界的关注,如香港民主联会曾对600多组家庭进行访问,其中60%的父亲认为自己经常忙于工作,忽视对家人的照顾。[2]一般说来,若父母无法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儿童养育,亲戚(爷爷奶奶等)、邻居、保姆则会补位,成为“替代监护人”,但“替代监护人”最终会对儿童发展造成何种影响无法确定。而毫无疑问的是,经常与父亲积极互动的孩子,其认知发展能力比经常与替代监护人互动的儿童发展得更好。[3]
在“质”方面,部分父亲将儿童教养狭隘地理解为陪伴在孩子身边就行,这是对家庭教育的误解。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长时间的亲子陪伴更重要,对于陪伴时长本身就不足的家庭而言,更是如此。Hsin提出“简单地将陪伴时间叠加本身不足以让孩子取得任何积极成就,重点在于父母在这段时间内为孩子提供了多少认知刺激”。如在亲子共读、亲子游戏等活动中,父亲能通过示范、语言交流等方式,刺激神经元联结,锻炼儿童思维,提升其分析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果亲子之间进行的是看电视等活动,那么亲子之间的交流也就更少,对儿童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更少。
持有“我只要管孩子吃喝,教育是学校要管的”的观念的父亲不在少数,他们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孩子母亲或者学校,或是花钱全部委托给教育机构等,对家庭教育的责任模糊不清,轻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存在因工作或夫妻感情不睦等原因,完全疏忽对子女的教养的情况,这些“养而不教”的行为也许在短期内没有显现出严重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在儿童长期成长的过程中埋下发展隐患。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与托儿所永远不可能替代家长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负责。从法律的层面上看,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父母,将被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多地法院已陆续向失责父母发出《责令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告诫书》,列明他们所需承担的教养职责与义务,责令他们以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养与影响。从心理健康层面上看,不作为的家庭教养模式将对儿童人际关系、个性成长等多方面造成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对17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全球儿童遭遇的父母忽视比例从3.2%到36%不等,而童年时期遭遇的父母忽视行为越多,长大后伤害伴侣的可能性就越大。[5]
在一些家庭中,父亲相对重视家庭教育,可是家庭教育的理念存在一些偏差,譬如重智轻德,过于“功利化”,认为“孩子只有成绩最重要”等,如朱庆庆等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在“养儿防老”“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国家长较为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对儿童的情感忽视发生概率较高。[6]一旦孩子成绩较差,这样的家庭常常是“纷争不断”,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陪伴,导致家庭矛盾重重。
此外,父母采取的是温和型的教养方式还是拒绝型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体验父母温暖关怀的儿童,更容易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越高的儿童越容易作出亲社会行为,人际关系也就更加积极;而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父母拒绝的儿童,模仿习得的更多是消极的交往方式,更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与攻击行为,最终造成人际关系困难。而在某些情况下,父亲的消极教养比母亲的消极教养影响更大,如控制型父亲对儿童焦虑的影响更大,且母亲无法进行补偿;相比于母亲的消极教养,父亲的消极教养模式对儿童心理弹性的负面影响更大等。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特别的力量。”在我国也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父亲常常在家庭中扮演“责任承担者”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为孩子提供“负责任”的榜样,对孩子的人生前进方向进行引领,是家庭教育中的“稳定器”。
父亲对儿童智能的影响从婴幼儿早期就开始了,一项对4~8岁儿童进行纵向跟踪发现,父亲长时间参与儿童教育活动能大幅度提升或改善儿童认知功能发展。[7]在儿童识字与语言发展方面,父亲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父亲能通过参与阅读与写作活动,进而推动孩子的语言发展。[8]而缺少父亲教养可能会对儿童智能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有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儿童智力测试的得分比正常儿童更低。麦克·闵尼认为长时间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每天超过2小时)更聪明。进一步研究发现,父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父亲是通过影响儿童的行为与情绪,从而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9]
父亲参与儿童的早期生活,对儿童早期社会适应性有积极影响。甚至有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比母亲更大,如Gallius认为,一个负责任、关爱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比母亲高25~30%。具体表现在:相比于母亲,父亲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游戏与运动中,此时孩子更容易被激发起对外界的好奇心,父亲也更可能鼓励孩子去挑战,给予孩子在公众场合或与陌生人交谈时额外的力量,而对外界的成功探索也能提升孩子再次面对不熟悉环境时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孩子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经常与父亲玩耍、与父亲关系亲密的儿童,更能体验到力量感与安全感,性格更为温和;而缺乏父爱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存在焦虑、抑郁等潜在心理问题,即便是在成年后,也会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父亲投入教养对子女性别角色及其行为的形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男生来说,父亲的参与,让他们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定位更加男性化;而对于女生来说,缺乏父爱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敏感、害羞、不活跃。
父亲参与教养可以改善家庭氛围,进而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首先,父亲参与教育可以改善母子关系。由于越来越多的母亲进入就业市场,家庭中更需要父亲积极教养的支持,以减少母亲在家庭与工作中时间分配冲突与压力,缓解母亲的精神压力,从而间接地促进母子关系。相对地,低参与度的父亲会加剧母亲的育儿压力,进而使母亲对儿童的教养产生负面影响。其次,父亲的积极参与可以带来良好的父子关系。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父亲经常参与儿童活动,能促进亲子情感联结,尤其是对男孩子来说,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可以影响到下一代。最后,父母分工,共同养育能有效改善家庭氛围。父亲积极养育对母亲的养育能起到补充的作用,当母亲的养育水平较低时,父亲的积极养育则能补偿母亲养育的不足,减轻母亲低水平养育对儿童造成的不利影响。[10]在父亲积极参与教养的情况下,父母更有可能创造一个相对温和、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成长,并以更包容与尊重的方式对待彼此与孩子,进而减少离婚概率,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此可见,父亲的积极教养对促进与保护儿童健康成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树立父亲的形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榜样力量。
父亲需要意识到要自己缺位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不良影响,与母亲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国家、学校、家庭等多方协同作用,在社会及家长中多树立良好的榜样,确保“归位”顺利。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正在不断加大力度,让家庭教育变得更有温度也更加规范。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此法正是旨在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通过立法明确要求家长依法履行职责,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子女教育回归家庭,并与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它的出台也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家事”变成“国事”,带娃也成了依法办事。
为了进一步发挥父亲家庭教育“稳定器”的作用,国家可通过家庭教育宣传日、宣传周等时间,定时或不定时通过广告、影视等各类媒介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让父亲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教育的主导成员,明确自己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逐步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部门可倡导家庭教育各相关部门协同开展诸如“爸爸去哪儿?”“我和爸爸去研学”等各类亲子活动。对于因家庭教育缺位而使孩子出现违纪违规等问题的家庭,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可以根据其家庭教育实际,向孩子的父亲发出家庭教育监护督促令,确保父亲依法“归位”,分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与母亲积极配合,相互补位、相互照应,最大程度发挥彼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要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充分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唤醒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突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宣传指导,进一步增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信任,构建良好的家校育人共同体,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安全优质的环境。如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在搭建平台上发挥了学校的主导作用,联合福建省心之力心理学研究院,推出《爸爸课堂》系列课程,以优秀爸爸代表访谈、专家爸爸座谈、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等形式,让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得到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养育中,真正切实有效地实践《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父亲代表对育儿感受与经验的分享,不仅能得到广大母亲的支持,也在其他父亲间树立榜样,给其他家庭带来鼓舞,打下“强心剂”。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发家庭教育子职校本课程,对学生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等形式,让孩子邀请父亲参加家庭教育学习培训,提升父亲的家庭教育认知水平。此外,学校还可搭建家庭教育智慧平台,以家庭成员喜闻乐见的协作形式,邀请父亲共同参与平台共建等。
作为家庭教育“稳定器”的父亲,首先,对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有充分的认识,确保“归位”,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父亲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学习与培训活动,为扮演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奠定基础。例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要学会“怎样鼓励,让孩子更自信”“怎样引领,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怎样立规矩,让孩子更懂得自尊自爱”“怎样引导,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的潜能”等;此外,要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认识到“陪伴孩子”重要性的同时,知晓陪伴不仅要有“量”,更要注重“质”,在生活中不仅要增加陪伴和教育孩子时间,还要准备一些精心时刻,给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孩子一起高质量度过一段时间,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给孩子以鼓励、表扬、欣赏,帮助孩子更好地认同自己,让孩子的“爱箱”填满。当然,在需要外界帮助时,家长还可以向学校、社会求助,在家校社合作下带领孩子多参加社会性活动,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更加自信地全面发展。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为了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家校社要携手同行,尽力创造各种条件开拓家庭教育之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和谐完整的家庭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成长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