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11-22 00:23:30阿依奴尔吐地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酮体丙酸丁酸

阿依奴尔·吐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红旗镇畜牧兽医站 842200)

奶牛酮病是由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糖含量减少,酮体含量异常增多的营养代谢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采食下降、产奶量降低、精神沉郁、异食癖等。生化特征是血尿中酮体增多,血糖降低。多发于新产奶牛,通常在产后2 周左右发病。其产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随着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奶牛酮病也逐渐多发,严重影响奶牛场经济效益。国外报道奶牛的酮病发生率达到17%左右,据报道,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15%~30%,亚临床型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的3 个月内,并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第一个泌乳月的酮病发病率最高,可达41.82%,而高产奶牛的酮病发病率为68.18%,高产奶牛更容易发生酮病[1]。在一个泌乳期随着产奶量的降低,发病率也降低。酮病多发于第2~5 胎的高产奶牛,6 胎以后的奶牛酮病发病率很低。

1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

反刍动物的能量和葡萄糖摄取主要是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是丙酸),经糖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为奶牛提供能量。奶牛早期泌乳阶段的产奶量迅速增加,同时对能量和葡萄糖的需求量也增加。奶牛在产前、产后各种刺激引起产后消化机能下降,采食量降低,导致碳水化合物不能满足营养需要,从而导致酮病发生。

食物经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50%来自丙酸,乙酸和丁酸少部分转变为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但二者在转化为能量时需消耗草酰乙酸。当机体需糖过多,会引起消耗和供给不平衡,瘤胃中丙酸用于生糖的量增多,导致乙酸、丁酸被利用受阻,转变为酮体;当糖供应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会引起血糖浓度下降,此时会动员脂肪和蛋白加速分解,转变为葡萄糖,导致酮体生成增加。而酮体利用需要草酰乙酸,而草酰乙酸的合成受阻,酮体利用率下降,引起奶牛低血糖症和高血酮症[2]。

奶牛分娩初期由于采食量不足,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泌乳需求,奶牛需动用自身的脂肪和蛋白质维持生产,在脂肪、蛋白质转变为能量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乙酸、丁酸(酮体),从而引起酮病的发生。如果产犊母牛过肥可能导致酮病发生,若VB12不足(钴缺乏)会加剧酮病的发生。

2 奶牛酮病病因分析

2.1 原发性酮病

奶牛长期饲喂高蛋白、高脂肪日粮,而日粮中碳水化合物不足,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加,糖原及其他营养物质消耗过快,导致机体动用体脂肪进行维持正常代谢,产生大量酮体。若青贮饲粮质量不佳,导致采食的日粮中含有大量乙酸、丁酸,经机体内吸收后在β-羟丁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丙酮,造成奶牛酮病的发生。体况好、肥胖的奶牛容易引起酮体代谢和糖异生障碍,加剧血中酮体含量的升高。在饲料缺乏、品质差、饲料单一,奶牛采食的日粮长期处于低蛋白、低能量的水平,奶牛不能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造成消耗性、饥饿性的酮病。

2.2 继发性酮病

当奶牛出现产褥热、真胃移位、患前胃弛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胃肠卡他、乳房炎、子宫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奶牛往往采食量降低或废绝,导致获取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就会发生酮病。

3 奶牛酮病临床症状

根据症状或血清中的酮体含量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远高于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因其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程呈渐进性发展过程,多不引起重视,造成的损失更大。

3.1 临床型

多发于产后几天至几周,主要表现为消化紊乱和神经症状。奶牛出现舔食垫草和污物的现象,粪便干燥,精神沉郁,体重下降明显[3]。乳汁形成泡沫,加热后有明显的酮气味。尿呈浅黄色,呼吸减慢,心跳变缓,常伴有子宫内膜炎。

3.2 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酮病无明显的上述症状,但呼出气体有酮味,应予以注意。

4 奶牛酮病的危害

4.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奶牛酮病会导致泌乳牛产奶量下降,难以达到泌乳高峰,高峰奶量持续时间短,还可引起脂肪肝。

4.2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酮病可降低受胎率和妊娠率、延迟首次排卵时间,影响发情,使胚胎死亡率升高,犊牛出生重降低,奶牛空怀时间延长。

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酮病会降低机体免疫能力,与奶牛产后疾病有很强的相关性,会诱发低血钙、产后瘫痪、子宫炎和真胃移位等疾病,增加产后疾病的发病率,并能加重乳房炎的发病程度。此外,酮病还会影响奶牛的抗氧化功能。

4.4 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酮病可引起牛奶乳脂率的升高,降低乳蛋白和乳糖浓度,降低乳汁质量。

5 奶牛酮病药物治疗

为保证治疗效果,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调整日粮结构、增加块根饲料和优质干草的饲喂量。

5.1 综合治疗

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氢化可的松50~100ml (地塞米松10~20mg),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ml,辅酶A500 国际单位,每日一次静脉注射,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600IU。每天一次,连注2~3d;肌肉注射科特壮30ml(含布他磷和VB12)或0.5%VB1:30~50ml,每天1 次。

口服多围健,1000ml/次,每天1~2 次,3d 为一疗程[4];丙二醇或甘油300~500g,灌服每日一次,连用5~7d。也可用日粮中添加丙酸钠120~200g 饲喂,连用7~10d,会有明显效果。

5.2 对症疗法

出现神经症状时可肌注镇静剂盐酸氯丙嗪500mg 或静松灵3~4ml。

6 奶牛酮病的预防措施

6.1 防止奶牛产前过肥或过瘦

过瘦的奶牛提前1~2 周干奶可有效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干奶期超过3 个月,即使奶牛仅采食全株青贮也容易导致奶牛肥胖,因此,应有合理的干奶期,一般建议45~60d。注意干奶期奶牛的营养搭配,使围产前期奶牛体况维持在3.5~3.75 分,并注意硒和VE的补充,可有效预防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减少犊牛发病率。

6.2 提高奶牛产后食欲,尽量减少营养负平衡

产后立即饮服(或灌服)三仙汤(美琳钙1000ml、多围健1000ml、口服补液盐118g4 袋)。可提供大量生糖前体物质及补充大量B 族维生素,提高奶牛产后食欲,降低酮病发病率。奶牛产后肌肉注射福安达(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 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可有效解热镇痛和防止产后感染。解除产后疼痛引起的食欲下降,提高采食量。减少产后胎衣不下、子宫炎、四胃移位、瘤胃酸中毒、蹄病等疾病的发生,防止继发性酮病的发生。应做好产后奶牛的保健护理和饲养管理工作,应根据产后奶牛的特点调配TMR 日粮配方,确保奶牛健康。在产后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莫能霉素和烟酸,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调节瘤胃代谢,提高丙酸产量,降低酮病发病率。

建立奶牛围生期酮病监测机制。在产前7d、产后7、14、21d 检测血中酮体水平,或根据奶牛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TMR 日粮结构,将酮病的影响降到最低。

7 结语

奶牛酮病多发于产后第一个泌乳月内,各胎次的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高产奶牛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奶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就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应强化饲养管理,发现疾病尽早治疗,这样才能保障奶牛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酮体丙酸丁酸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中国饲料(2021年17期)2021-11-02 08:15:10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当代水产(2021年2期)2021-03-29 02:57:48
尿酮体“±”或“+”代表啥
HIV-1感染者肠道产丁酸菌F.prausnitzii和R.intestinalis变化特点
传染病信息(2021年6期)2021-02-12 01:52:14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2:06
丁酸乙酯对卷烟烟气的影响
烟草科技(2015年8期)2015-12-20 08:27:06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化工进展(2015年3期)2015-11-11 09:07:41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
应用化工(2014年3期)2014-08-16 13: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