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杂交稻旱种效益的新模式

2022-11-22 00:11:01李晓花
云南农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杂交稻稻谷农户

李晓花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普洱 665000)

由于粮经矛盾日益突出,气候异常、干旱等,普洱市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为提升全市口粮供给能力,推广杂交稻山地旱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2021年全市开展创建杂交稻旱种绿色高效核心示范面积1080 hm2,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抗旱品种结构单一、种植模式粗放、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等困难问题。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划分责任,加大良种推广及新品种的培育力度,探索适宜当地的轻简、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户种植积极性。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背景

杂交稻旱种是适应云南高原生态特点而发展的一种旱作节水种稻方式。普洱市山区面积占98.3%,针对山高水低、水利设施薄弱等实际情况,推广杂交稻山地旱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可有效增加稻谷供给,对保障全市口粮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普洱市稻谷旱种(传统称为陆稻或旱谷)历史悠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杂交稻“上山”。1988年实施课题“万亩杂交水稻旱种示范”完成面积628 hm2,平均亩产达300.7 kg;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为1992年,达3465.6 hm2,平均亩产252 kg。后因产业结构调整,适宜旱种水稻品种少、种植效益较低致使稻谷旱种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粮经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气候异常、蓄水不足、干旱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严重影响地方口粮安全,为提升普洱市口粮供给能力、迫切需要开辟保障稻谷生产新途径,开发和培育新的粮食增长点。

(二)发展现状

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增强保障口粮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底线意识,从巩固拓展稻谷生产出发,扎实推广杂交稻旱种工作。杂交稻旱种播种方式简单、种植模式多样,具有空间“大”(有利于稳定稻谷生产面积)、技术“简”(有利于大面积示范推广)、品种“优”(有利于扩大云南省优质稻面积)的特点,有很好的种植优势和发展潜力。一是2020年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金鼎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景东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在新开梯田示范推广“滇禾优615”“滇禾优34”旱种867 hm2,专家组对漫湾镇的33.33 hm2进行实测,平均亩产达350 kg,引领和带动了杂交稻旱种技术的发展。二是2021年根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粮食生产、九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云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第二批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云财农〔2021〕83号)等文件要求,全市开展创建杂交稻旱种绿色高效核心示范面积1080 hm2,其中:部级任务实际完成693.33 hm2;省级任务实际完成386.67 hm2。结合各级专家进行多点测产验证及项目实施单位自测,共实测杂交水稻旱种8县(市、区)32个点,最高亩产501.7 kg,最低亩产220 kg,全市平均亩产373.7 kg,取得较好成效。三是2021年项目区大面积种植品种为“滇禾优615”“滇禾优34”“旱优73”,结合项目的实施,开展新品种旱种筛选试验,最终选出表现较好的品种“滇禾优615”“滇禾优34”“旱优73”“明两优829”“明两优468”等,为今后旱种品种选用提供参考。四是2021年主要采取旱种旱管的净作模式,播种方式为机器旱直播、人工直播等,其中景东县、江城县、思茅区以机械直播为主,其他区域以人工直播为主。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抗旱品种结构单一

旱种稻谷品种需具备抗旱、耐瘠、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基本特性。适宜旱种品种不是很多,而产量高、米质好的品种更少,不同海拔区域品种性状表现不一,旱种品种选择范围小。根据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云南金鼎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探索旱种品种试验结果,结合云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杂交稻旱种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021年项目区主要以“滇禾优615”“滇禾优34”“旱优73”等作为示范主推品种,抗旱品种结构单一。

(二)种植模式管理粗放

一是受地形条件客观限制,2021年杂交稻旱种项目区多为新开耕地,山高水低,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低,水源不足,主要靠自然雨养,生产风险大。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播种方式单一、落后,大多农户未掌握轻简、高效的机播技术,主要靠人工播种,存在投入成本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三是管理粗放,整地质量、播种节令、播种方式、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不科学,加之新开耕地土壤肥力偏低,肥料投入不足,存在全生育期脱肥的现象,影响增产潜力。四是种植模式单一,目前主要种植模式为杂交稻旱种净作,种植效益偏低。

(三)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一是用工荒,劳力成本投入大,杂交稻旱种与采摘茶叶、咖啡、外出打工等相比,种植效益偏低。二是农资持续上涨,尤其是今年肥料涨幅较大,同比涨10%~44%(尿素由每袋90元涨到130元),加上大米销售价格低(本地7元/kg),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宣传发动难,因传统稻谷旱种(陆稻)产量低、品质差,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大多持观望态度,技术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四是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局部地区持续干旱,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影响产量和推广成效,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

(四)粮经协调发展矛盾突出

一是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大部分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影响推广应用面积。二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发展粮食生产形成争劳力、争投入的矛盾,影响生产和推广。

三、提高杂交稻旱种产量的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全市各级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成立杂交稻旱种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田间操作,做好田间跟踪服务。各县(区)参照市级成立相关领导小组,杂交稻旱种与粮食生产指标任务分解与粮食首长负责制挂钩,同布置、同考核,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加强监督管理、层层压实。

(二)加大良种推广及新品种探索力度

一是结合2021年的试验示范,目前籼稻区建议采用“中浙优8号”“明两优829”“明两优468”等品种;粳稻区建议采用“滇禾优34”“滇禾优615”“滇禾优918”等品种。二是根据不同的海拔区域加强旱种品种筛选试验示范工作,加大新品种探索力度,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耐旱、耐瘠、抗病、优质、分糵力强、丰产稳产新品种,为扩大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三)加大种植模式探索力度

一是积极探索适宜当地的轻简、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由新开垦耕地向良田良地辐射,进一步挖掘杂交稻旱种的增产潜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精耕细作,提升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率,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生产灌溉用水,推广节水技术措施。采取山地旱种自然雨养(雨热资源充沛的山地)、旱种水管或水种旱管(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区域)模式,海拔较高地区(1800 m以上)采用覆膜直播或育苗覆膜移栽种植模式。三是丰富种植模式,积极探索推广适宜各地的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稻玉、稻豆、稻果”等“杂交稻旱种+”的间套轮作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加强与企业、农户、村集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协同推进。积极培育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种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

(四)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一是做好宣传,利用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现场观摩及微信、抖音等媒介传播科学种植技术,复制推广成功经验,搭建信任桥梁,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建设一批杂交稻旱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技术应用。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加大对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农业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从技术上全程把关,加强指导,抓好落实,为杂交稻旱种大面积推广保驾护航。三是强化与种子企业、种粮大户、收购企业之间对接,通过优粮优价引导农民种稻,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户种植积极性。

猜你喜欢
杂交稻稻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谦卑的稻谷
科教新报(2021年39期)2021-11-04 16:11:52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田野稻谷香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春节过后 稻谷行情稳中趋弱
新农业(2016年14期)2016-08-16 03:33:00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