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晴岚,赵德武
(1.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昆明 650031;2.嵩明县杨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云南嵩明 651701)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和保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相比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基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产权更为清晰、集体资产底数更为清楚、集体成员资格更为明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多种经营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
近几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方面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狠抓工作落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
据云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1.36万个村和16.89万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总额超过2034亿元,比2017年增加1139.5亿元,增长1.3倍;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6.6亿元,比2017年增加15.5亿元,增长11%。全省有经营性收入的行政村达 13 278个,占总村数的97%,比2017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923个,经营性收入在10万~50万元的村达3187个,分别比2017年增加283个、2020个,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大幅增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农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大大增强了村集体的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例如,腾冲市明光镇凤凰社区村集体经济增加后,每月给予社区干部补助500元、农村党组织书记140元、“三委”成员100元、村民小组长130元,极大程度调动了社区党组织发挥和履行组织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水县临安镇第23股份合作社对年满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160元,并于年初一次性发放;凡是考取大学的学生,持录取通知书,一次性补助1000元助学金;对已故的村民一次性补助600元;每年村民新农合的交费由集体统一支付。
全省各地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紧密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围绕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种养业、环境气候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如林果、畜牧、粮食、蔬菜等支柱产业,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据云南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统计,到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达31 653个、林业4406个、养殖业19 677个、服务业4100个。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支撑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调查资料,2020年,云南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842元,比2017年增长30.2%。其中,工资性收入3975元、转移净收入2146元、经营净收入6523元、财产净收入198元,较2017年分别增加1180元、669元、1110元和21元,分别增长42.2%、45.3%、20.5%和11.9%。
近年来,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组织和运行模式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和疑虑,要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当前还面临许多困难、挑战。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刚刚脱贫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仍然有限,“造血”功能弱;这部分村的集体经济主要依靠财政的转移性支付,收不抵支、债务较重、发展受限。
2.农村集体组织功能减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收入被凸显,集体收入被淡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减弱。有的群众认为集体经济可有可无,对村集体“三资”监管存疑虑,部分领导思想顾虑多,不敢发展、不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3.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同质化且竞争力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趋于同类,且途径相似。受地理区位限制,大部分偏远山区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仍依赖传统种植养殖业,集体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更显不足。
4.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很多地方都是注重农民增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因而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分散,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5.资产监管不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关系相对模糊,成员边界不清,交叉任职现象突出。多数村集体组织均由村“两委”班子担任,他们既是决策者,又是经营者,难以保障监管公正性、透明性。
1.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云南农村尽管资源丰富,但是可供村组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却很少,加之许多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不灵、技术落后,致使村级经济的发展空间小。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数村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已无集体资产可用;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2.思想认识和干部素质因素的制约。据调查,2020年全省13 674个村“两委”干部中,50岁以上的占33%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这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守旧、缺乏市场头脑,认为当前都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难管理、效益低且增加了工作量,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因而“不愿搞”。有的村干部则消极地吸取村办企业盈少亏多的教训,发展观念淡薄,怕承担责任,害怕“搞砸了”无法向村民交待,因而“不敢搞”;有的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表现为“不会搞”。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当前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无形阻力。
3.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有的村干部对市场了解少、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经营能力差,有资源不会用,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也不知道要开发什么、引进什么,找不到利用当地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有的村干部认为,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经营成功收益是集体的,经营失败责任是自己的,既落埋怨,还会丢选票,甚至背债务,因而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内生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人才短板突出。
4.政策支持不到位的制约。有的村很想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看准了项目,但缺启动资金,仅靠上级扶持资金难以解决,只能望洋兴叹;有的村办理相关手续、证照难,导致产品不能在市场流通,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限;有的村没有落实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无法满足项目需求,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加大信贷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的税收优惠与项目扶持力度不大。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破题点。应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特色优势、加大扶持力度、盘活集体资源、拓宽集体项目融资渠道,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培育致富带头人。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党员+致富能力”模式,增强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发挥党建在发展壮大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引领作用。通过宣传典型、经验交流、示范带动等方式,选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引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体活跃度。拓宽思路,打破地域限制,重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基于区位差异,树立错位发展的空间经济理念。依托种植养殖业发展、绿水青山资源,挖掘生态田园风景观光、乡土民俗文化展示、传统村落建筑群,发展地域特色鲜明、本土优势明显的乡村集体产业。紧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根据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示范引领型、特色保护型、改造提升型、搬迁撤并型”四类村,打造彰显地域特征、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的村庄,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乡村良性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激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经济薄弱村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找准经济增长点,广辟增收渠道,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给予资金补助和项目扶持,通过“输血”和“造血”增强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实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给予优惠和扶持。
因村施策,按照“壮大富裕村、提升一般村、扶持薄弱村、消灭空壳村”原则,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尊重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等模式,努力形成“利益联结紧密、联农带农效益明显”的乡村集体产业。推动社企联盟,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开展服务协作,给予农户生产管理、技术咨询、经营销售等方面的指导,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资产管理。结合村情,大力推广实施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培育和引进农村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善管理、懂经济、有责任、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人才队伍。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在完成资产清算核查登记工作基础上,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管好盘活存量资产,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设立信用评定审核标准,评选信用村、信用社、信用农户,鼓励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产权抵押商业服务,扩大涉农集体经济项目投融资规模。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如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努力增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可依靠村级集体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同时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确保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注重将思想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干部充实进村级班子。充分利用集中轮训、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村级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帮助村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村级集体经济“过时论”“无用论”等思想认识,帮助村干部以先进的发展意识指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