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技术课程思政设计

2022-11-21 09:10陈青春包格根吴路珊陈丹雄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叶龄线下栽培

陈青春,包格根,吴路珊,兰 霞,陈丹雄,蒋 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授课,线上主要是知识点的学习,线下是知识巩固、拓展以及实践操作、专业精神塑造等,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鼓励学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思考作物管理关键。具体如下表(以2022年春授课计划水稻栽培部分为例):表1授课计划表(P73)。

表1 授课计划表

2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主要以知识点介绍为主,线下侧重于知识巩固、拓展,通过问题设置,有机融入思政(见图1,P74)。

图1 水稻栽培思政融入思维导图

3 案例导入

以水稻出叶进程在栽培上的作用为例:

3.1 知识点的介绍:(水稻叶龄模式)

水稻的总叶片数为遗传特性,一般情况下为确定数值。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期播种条件下,主茎总出叶数(N)比较稳定,年度和栽培措施的影响,最多相差0.5叶。比如早稻一般10-13片叶,中稻14-15片,晚稻≥16片,在正常气温条件下,每张叶生长完成的历时是随叶位提高而增加,分蘖期平均4~6天,拔节后平均7~9天。

主茎出叶进程是水稻器官分化形成和采取栽培措施的时间尺度,是水稻科学栽培之根本,通过叶片长出数量可以有效判断水稻生育进程,进而指导水稻生产管理。水稻叶片从下到上的叶长是增加的,一般情况下倒3叶最长,随后倒2叶短于倒3叶,倒1叶短于倒2叶[2]。

3.2 提出问题:叶龄如何记载

倒3叶前,新生叶片抽出长度达到下一叶长的1/2,记0.4叶;达到下一叶的长度,记0.8叶;叶枕抽出下一叶,记1叶。

3.3 实例展示(见图 2,P74)

图2 水稻叶龄标记

3.4 介绍方法由来→丁颖院士

1888年11月25日,丁颖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县(市)谢鸡镇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深悟没文化是穷人倍受欺凌的根源,借债也要供孩儿读书。1909年,21岁的丁颖以全优的成绩从高州中学毕业。在优等生扎堆报考文法商科的年代,深谙农民疾苦的丁颖在毕业典礼上公开说道:“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1912年到1924年间,向往日本先进农业科技的丁颖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三渡扶桑。36岁时,他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首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留学期间,祖国山河动荡。丁颖无暇欣赏富士山的雪景和飞舞的樱花,在回忆录中提及:他时常想起祖国的哀鸿遍野、人民的啼饥号寒,便把自己深深埋进书堆、钉在实验室,苦学潜修,盼着早日学成归国。

1924年,丁颖回国后进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原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边教书边开展试验。人民碗里装着粮,他心中装着人民。为了中国人的饭碗,丁颖一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丁颖先生提出叶龄余数法,将此作为水稻穗分化的形态指标,此法的确立,对指导水稻促花肥、保花肥的使用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考和指导[3]。

3.5 思想指引

通过丁颖的案例,促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思考学农的价值和意义,为其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4 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水稻出叶进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叶龄模式)。

(2)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学生提前在智慧树平台学习相关知识点慕课视频,线下课堂学生提出疑惑,老师答疑解惑,并通过PPT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3)教学过程。

5 思政点睛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教学,同学们能提前学习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到线下课堂以后,提出问题,老师与之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此外,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拓展延伸,有机融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大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前世界局势,引导学生思考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增强学生学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荣誉自豪感,为其树立学好专业知识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叶龄线下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自然栽培的味道
夏季苦瓜栽培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