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璇
(太仓市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400)
2022年4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明确将信息社会责任纳入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提出:“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1]。这是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类课程中提出信息社会责任。迄今为止,针对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研究相对缺乏,期待以此解决如下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代小学生自出生起就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新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进一步拓展,尤其对信息社会的伦理、道德愈发关注[2]。A学校是本市城区实验学校,笔者对高年级段共20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主要聚焦在网络中同学的日常交流用语、网络浏览的主要内容以及网络对学生的日常影响。访谈发现网络对小学生既有正向的影响,如丰富生活的方式,为搜集资料带来便利,方便沟通互动等。与之而来的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瘾现象、“手机问题”、网络欺凌、新型诈骗、人工智能的依赖感增强等也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些究其本质都是人们价值观的缺失、没有在信息环境下做出合乎责任要求的行为[3]。因此,从小通过学习活动、生活体验等方式认识并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十分必要,提高自身基本素养,对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多个学科提出了要通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张多学科的视角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能够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信息科技带来的变化,以及信息安全与自身行为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数字化空间、数字化资源开展主题式学习,在信息的选择与使用中能够合理合规的判断,在主题式学习中发挥重要的辅助功能。
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5]。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亦是德性涵养,它是学生成人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能够尊重他人在信息社会中的各项活动,又能够辩证积极地看待人们的网络行为,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以此为基础,才能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并通过认知与思维培养,最终能够完成创新性行为。
本文试图通过对信息社会责任的解读、内容界定,以A小学的多年素养培养实践为例梳理总结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课程模式以及实施方式。
对信息社会责任内涵的“解压缩”以及内涵解读是培养的第一要务,梳理合适的培养目标是对培养策略提供具体的指向。
责任是“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履行或遵从倾向,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一种应然规定”[6]。信息社会则是一个特定文化条件,他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快速便捷的传递,这就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责任可以理解为个体在信息社会中应该履行的社会规范以及行为准则[7]。
《新课标》将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对内涵的界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人行为层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如网络诈骗频发、诈骗手段愈发丰富,对学生的网络安全认知与防范能力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学生需要拥有具有应对网络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还需要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有合作意识。第二层面是个人认知层面,知晓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认识网络空间的秩序内涵,了解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8]。第三个层面是个人道德层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能够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与自然地行为准则。
依据目标,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知识体系包含了信息安全、道德规范以及秩序维护几个方面。
1.信息的隐私与安全
信息安全知识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已经作为常态化的培养内容,包括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信息真伪的辨别、个人信息的保护等内容。其中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主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完成教学,如苏科版的《网络小公民》;信息真伪的辨别与个人信息保护等则多通过班会课、安全教育课中完成。除了信息安全之外,我们还需要包含信息隐私的内容:用恰当的方式保存自己在数字设备中的各类信息;拒绝散布和制造不实信息;不去窥探他人的信息等[9]。
2.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包含网络文明、合法获取与真实表达三个方面。网络文明是指在网络中能够规范使用语言,文明交流,结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晰行为规范。合法获取主要是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如需分享他人的数字作品要能够标注来源,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获得需要的信息。真实表达是真实的还原和呈现信息本来的面貌和含义,在网络中发布的信息是真实加工的、符合现实的。
3.信息社会的秩序维护
从自身角度来看,秩序维护是在自身使用电子设备时,不会干扰他人,不对他人造成困扰。从社会角度来看,秩序维护应该包括网络空间秩序的维护、管理和改进。对于小学生而言,重要的内容应该放在自身使用电子设备时秩序的维护与管理,了解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理解信息活动的价值,并积极维护自己参与的活动,理性地发表个人观点,能够通过正确的渠道反馈不良信息。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主要通过校内外的课程与活动搭建合适的平台、习得知识与参与实践进行培养,根据学生特点与A小学学校性质制定出如下页图1所示的课程模式[10][11]。
图1 课程模式
课程主要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场域开展,校内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低年段借助思政融合课程,德能兼修[12],课程主题为“我会用”系列,其中包括“我会使用iPad”“向好朋友介绍一个APP”“我是网络文明小主播”课程,由思政教师与班主任结合思政课与班会课开展,中高年级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校内由德育部门组织开展“网络安全系列活动”,以竞赛类为主,具有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3],其中包括高年段“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中年段“网络安全公益绘画展”、低年段“网络诈骗知多少”活动。校外通过馆校合作与家校共育两种方式开展,强化社会化参与,在实践中感知重要性,形成责任意识,同时借助家庭的力量打造全域培养空间。
在A小学中,信息社会责任课程实施主要通过校内与校外联动、国家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家校社协同的方式开展。
1.抓牢课程中“网络”内容,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1)重视“种子”概念课,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知
《遨游因特网》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网络部分的“种子”概念课,这一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使用因特网,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的优势等内容,在这一课中教师不能仅关注学生上网技术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对网络的优势、作用的正确认知,让学生在这一课中感受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感受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不能避开网络的娱乐性。在课中设计“网络的利与弊”之类的问题或者辩论活动,让学生清晰对互联网的认知,就走好了网络行为引导的第一步。
(2)系统设计实践课,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的网络部分大部分是关于下载信息、使用网络软件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在《下载文字》一课中,从技术的角度需要让学生掌握文字下载的几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网络中获得需要的文字信息。如本课中采用的实践活动是搜集江苏省的资料完成学校省份墙的布置,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网络搜索的方法,教师则是引导性的提出问题:关键词可以是什么?哪些关键词必须要?如何在百度网站中选择较为准确的资源?在百度百科中哪些内容是我们需要下载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实践课的任务驱动,让学生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至关重要。
(3)拓展行为指导课,发挥信息技术课的德育功能
苏科版教材中《网络小公民》一课是一节网络行为指导课,教师需要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自己的电脑受到病毒的侵害,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质是再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制造网络危机的人群的出现,通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内容明确网络的文明行为。
2.创造课堂中的实践“机会”,提升信息的筛选以及处理技巧
(1)创设探究式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习得方法
以《网络小公民》一课为例,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班级中6人一组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项目内容就是“上网时如何不被弹窗困扰”,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也是学生头疼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不断尝试,最终进行汇报展示。在这个实践机会中无形地学会了信息处理的技巧以及如何管理自身的上网行为。
(2)抓住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升能力
信息资源丰富但良莠不齐,需要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甄别信息并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14]。在执教《下载图片》一课中,碰到过一个让教师棘手的问题,本课是以“熊猫”作为主题的,当学生在百度图片中搜索“熊猫”时,却发现了与熊猫无关的各类图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疏而不是堵。教师静待学生安静下来后,询问:“你们在平时上网的时候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大部分学生点头回答,此时追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师小结:“是的,网络中的信息有好有坏,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关闭,不因他而影响进度,同时有时间的话,再研究下如何让这些信息尽量不出现,回到熊猫的图片,你们觉得用什么方式可以避免无关图片出现?”学生思考并回答:“关键词加动物”。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形成责任意识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15]。
信息素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机器的和谐,信息社会责任就是其中重要的素养之一,它已经成为人们完成各项事物不可或缺的素养。跨学科式的学习活动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的沃土,可以有机融合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16]。以A小学的思政融合课程《小主播带你学习新思想》为例来概述运用的技巧。
1.贴合的主题设计
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可以从三个方向选择。一是从问题中来,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学生们日常碰到的实际问题,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学习主题,问题应是具有探究意义的,是需要结合各学科范畴来解决的[17]。二是从生活中来,生活即教育,素养的形成需要生活场域,主题的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新思想的小主题都是来自学生的身边,有抗疫故事、有环境保护、有自我提升等等。三是从学科中来,小学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成为思政学习的重要部分,将文字内容变成生动的视频、声音等多媒体素材,即让学生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习得多学科能力,又丰富了思政课的学习方式。从学生自己撰稿到拍摄剪辑再到网络宣传,其中都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参与。
2.开放的活动环节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学习的边界,形成了多元的学习模式。在开展《小主播带你学习新思想》的主题活动中,创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主播作为情境,学生们为主题寻找资料的过程是开放的,有的选择书本、有的选择网络,还有的采访周边成人,接着他们要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寻找出正向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成文。在拍摄的过程中,学生们采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选取的工具、拍摄的环境、出镜的对象都需要学生进行判断。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学生与老师、家长一同参与剪辑,在网络选择素材时了解著作权的重要性,正确选取网络资源。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浸润在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18]。
3.灵活的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教与学的过程,它重在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改进。信息社会责任的评价是不能简单地运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去评估好坏的。在跨学科学习中,评价方式是多元的。《小主播带你学习新思想》的第一步就是由学生通过收集资源来完成主播的演讲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资源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网络搜索。在交上来的稿件中,我们会发现全文参考、网络信息未作核实等若干问题,此时以指导性评价为主,教师告知学生存在的问题后,借机开展教育,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查重或者信息比对。与此同时,从思政内容的角度给予学生若干建议。第二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小主播的过程,了解自身形象以及表达言论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张并引导学生发布正能量、价值导向正确的信息。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作为成果在各大校园媒体展播,作为鼓励性评价的同时,也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需深入社会,在社会体验中获取,借助城市优质资源开展项目式研究,基于网络的资料搜集与学习是学生项目研究的重要学习方式。学校与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课程,以主题展馆为依托制定项目研究课程与方案(以《大元瓷仓》项目式课程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大元瓷仓》项目式课程表
续表1
在研究中,学生运用到的文献搜集方式主要是来源于网络搜集,在初次成果交流中发现学生引用资料未标注出处,网络资源引用错误等情况,出现辨识度低、著作权淡薄、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课程实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规范,初步立下规矩
在课程研究伊始,就需要跟学生讲解文献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对他人著作的引用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初步就形成此意识,学生在文献研究时,会有意识的保留搜集的来源。
2.不断化错,形成研究习惯
学生在网络的搜集研究中出现的资料不准确是普遍的问题,将错误的发生做学习的过程,解决网络资料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也是网络信息责任的重要内容,查询官方网站,与相关书籍进行对比研究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行动,引导学生解读网络,正确应用网络资源[19]。
3.强化评价,巩固责任意识
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对著作的引用,以及相关说明都成为展示评价的一部分,让学生意识到研究的严谨性,固化责任感。
信息社会责任需要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培养,家庭是学生接触的校外社会中最主要的环境。协同家庭的力量开展培养是势在必行的[20]。
1.开展主题家庭教育课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其中就包含了个人品德与法治意识教育。因此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纳入家庭教育课程也是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积极回应。在学校中开展相关主题课程可以有知识普及性的内容,如“家长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手机问题”等;还可以有针对某些现象的课程,如“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文明”等,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校制定如下课程主题:一年级:如何运用线上开展学习;二年级:网络时代信息素养的家庭培育;三年级:防范网络诈骗;四年级:学生网络行为指导;五年级:网络娱乐到底该不该“禁”;六年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2.开展亲子责任感教育讨论
社会责任的树立是基于社会环境的。纯粹的理论讲授还需要结合实践体验。因此,学校主张在家中开展以“网络社会责任”为大主题的若干话题的亲子讨论,将它冠以名称为“餐桌半小时”。家长带着学生在家中开展亲子讨论,讨论的问题一般是思辨式的,如“小学生能否使用手机”“网络中看到的视音频能否为我所用”“碰到网络诈骗怎么办”……将亲子讨论的过程发布到学校媒体中,由其他家庭以此为话题共同参与讨论。一次次讨论结合了自己经历的事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升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对责任情境的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自律[21]。
3.加强个别家庭的定制化指导
责任感的形成还需要营造健康的环境[22]。对于已经出现网络行为偏差的学生,应在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给予追踪式的指导,可以在网络中建立家庭解忧群,家庭教育指导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加入群中,及时表达问题,实时指导。同时,还可以不定期强化辅导情况,在指导期间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甄别信息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即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与责任,更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基本保证。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日益丰富,需要设计全方面、全过程的课程模式,打通校内外联系,让学生责任感在社会参与中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