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媒体传播机制反思当代文学变迁
——评《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

2022-11-21 11:30杨一男
传媒 2022年21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话语群体

文/杨一男

作为文学传播的工具和手段,传媒变迁无疑会对文学发展造成影响。尤其在步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愈加促使中国当代文学顺应传媒时代浪潮,革新创作机制、改造文本内容、转变审美追求,从而继续保持文学传播的有效性,在日益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格局中得以长存。由杨早所著的《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一书,探究新媒体与当代文学互动所产生的文化样式,对比20世纪末期的文学特征,评析21世纪传媒时代文学在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涌现出的新常态。本书通过对新的文学现象的分析,力求建构新媒体文学的理论话语体系,以改善学界对文学、新媒体互动研究存在的失语状态。

新媒体运作下的当代文学格局。宏观而言,人们可以用一“缩”一“胀”来形容21世纪之后当代中国文学格局的新变:即凝聚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体,运用精英话语践行“责任”与“使命”的传统作家在社会中的位置日趋边缘化,文学作品单纯依靠自身话语力量或业内人士运作吸引社会关注的效能不断萎缩。然而各类文学因素,却又凭借大众传媒、数字出版、影视、广告等媒介运营,外扩至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由于新媒体促成精神产品在生产、传播、消费环节上的进入门槛骤然降低,造成受众面广、阅读分层、关注焦点分散等现象,使得人们精神世界当中的文学因素面临着膨胀化与碎片化的境遇。媒体的使命发生了变异。既往以宣传为主要运作目标,转变成宣传和资本市场相并行的运营模式,导致市场化媒体位居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而在文学群体分化上,各类亚文化群体兴盛并于各自内部形成“作者—出版者—读者—批评者”的稳定内循环,使得由作家协会及权威文学刊物、文学批评界所构成的文学群体不再具有唯一性。在一个群体内共同遵守的生产、传播、接受法则往往会被另一个亚文化群体拒斥而形成“规则壁垒”。

传媒时代文学变迁面临的困境。现阶段,新媒体的普及运用尚未促成当代文学实现理想的转型模式。相反,无论在创作流程、营销推广,还是在文本内容、读者互动上,均面临着一定困境。首先,大众话语抗拒精英话语的统领地位,其成功抓住文学成为市场商品的契机,时常将“文本”所富含的“精英话语”抽离至公众视野之外。原本满怀“拯救”与“启蒙”意识的作家逐渐因失去受众的青睐而跌下“精神布道者”的神坛。其次,出版商营销及公众关注度已然成为文学产品是否流行的关键。由于各类亚文化群体的阅读需求良莠不齐,出版商只会从公众阅读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出发,优先遴选能够带来经济实效的产品进行炒作包装。至于文本内容却不构成理性且全面的公众认知。受“眼球经济”的制约,作家们理应具有的理想追求与美学信仰淹没于世俗化浪潮对文学的“祛魅”,致使文本不可避免地陷入庸俗化、模式化、平面化的问题。再次,各大网络文学网站推出的VIP订阅制度令网络写作环境愈发严酷。在网络文学平台中,读者因享有正版订阅、打赏、催更、月票等商业化设定获得空前巨大的权力。相比之下,作者却必须直接面对读者们的各种苛责和索求,在发文速度、数量与内容上处处受制于读者,其后果是作者写作压力骤然增加,不仅使作者写作压力增大,而且由于过分追求读者点击率,作品为吸引眼球而作,失去了思想深度。

文学研究对策与新媒体文学发展前景。对于当代文学研究而言,上述问题的应对之策在于重新厘清当代文学生产、传播和影响力的相互关系,对阅读人群进行分类和整理,善于记录并分析传媒时代文学变迁的思潮,敏锐捕捉持续出现的出版风潮和媒体热点,认清当代文学“生产—消费”所反映出的深层文化心态,从而趋利避害,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媒体文学,确立既适合于文学本体积极发展又能保证创作传播科技便捷的均衡之道。而当文学创作的理想追求、审美信念、道德精神彻底回归之时,很难说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不会在历经种种困顿后,收获自我更新、自我整合的推动力。作者相信,只要价值观引导得当、遵循文学与传媒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21世纪的新媒体文学必然能够承接传统文学之精髓,紧系当代人文思潮话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出一批属于传媒时代的经典杰作,成功完成新一轮文学体系的重建。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话语群体
蓄势中的西藏当代文学——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文学成就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