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努
(天等县人民医院,广西 崇左,532800)
分娩后产妇可能因内因、外因等因素影响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现如今临床尚未充分认识PFD,且因社会对女性分娩后PFD 疾病关注度普遍较低,尚未在全社会层面普及PFD 疾病知识,且女性思想保守、经济因素等影响,均会影响产妇PFD 的就诊率,较大程度上影响产后女性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严重影响女性群体产后健康,也是目前临床医学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2]。文章就关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进展做一综述报道如下:
PFD 的主要病症包括性功能障碍(SD)、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病因包括女性妊娠后因子宫各韧带与盆底肌肉、筋膜松弛状态、分娩过程中损伤等因素影响,产后为复原腹壁、盆底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子宫健康,需要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3-4]。PFD 疾病主要病因为妊娠与分娩损伤,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开放三胎政策,导致大体重儿出生比例逐步上升,但阴道助产、难产几率也随之提高;同时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孕女性,会影响盆底结构水平,降低尿道周围支持力,增加漏尿风险,同时随着胎儿孕周的增加,子宫也逐渐变大,大体积的子宫会压迫周围组织,产生异常变化[5]。顺产过程中损伤膀胱、尿道、盆底组织是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尿道支持结构损伤原因与分娩损伤阴道前壁有关[6]。
分娩后发生PFD 疾病后会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如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会影响女性晚年生活,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等疾病均会对女性日常生活造成较大不便,目前我国女性在产后出现PFD 几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女性群体健康[7]。
有计划进行第二次妊娠的产妇;多种类型的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松弛、性生活质量低、反复尿路感染、反复阴道炎、尿潴留等。
临床主张在分娩后42 天恶露干净后即可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发达国家女性分娩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已是常规治疗,但在我国尚处于持续发展阶段[8]。
5.1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原理是通过模拟的视觉信号反馈提示盆底肌肉活动状态是否正常,指导患者训练盆底肌肉并形成条件反射,提高肌肉收缩力,促进盆底肌肉协调性恢复正常,降低膀胱兴奋度[9-10]。
5.2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原理是促进恢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与肌肉,改善肛门、尿道括约肌功能,促使神经肌肉反射恢复正常,放松肌肉,促进恢复正常的淋巴、血液循环。临床主张针对PFD 患者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修复损伤的盆底肌肉,恢复正常的肌力与弹性,恢复正常的盆底肌功能,每周治疗2 次,每次15 分钟左右,一个疗程为10-15 次[11]。
5.3 盆底肌训练(PFME)是由1948 年Kegel 提出的训练方法,治疗优势包括操作简单、效果明确、无创,主要锻炼耻骨尾骨肌,训练方法包括:指导患者先排空膀胱,保持平卧位,将软枕垫在头下,屈曲双下肢膝盖并分开,体位类似于膀胱截石位,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时集中注意力,保持缓慢而深的呼吸,吸气时收缩肛门、尿道,使得患者产生上提盆底肌感觉,持续收缩3-5s,保持呼气放松状态,反复练习15 分钟,每日2-3次[12]。待患者完全掌握训练方法时,可不限制体位开展训练;通过PFME 训练可提高盆底肌张力,预防发生PFD。
5.4 盆底电刺激使用专业仪器直接刺激盆腔神经、阴部神经、肌肉,唤醒本体感受器,被动锻炼肌肉,提高肌肉强度,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发挥疗效[13]。
6.1 环境护理护士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将PFD疾病相关知识海报张贴在室内,利用室内电视机播放各类宣传视频,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产妇说明产后盆底康复的重要性,解释PFD 的常见类型、康复治疗方法、护理注意事项等,解除产妇疑虑,为产妇营造隐蔽的治疗区、检查区,利用隔断措施加强防护,重点保护产妇隐私,提高产妇安全感,提高产妇遵医意识与满意度[14]。
6.2 心理护理关注产后PFD 患者的情绪现状,评估其病情症状,疏导患者传统思想,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情涉及隐私而难以开口,无法准确描述自身症状,护士站在女性视角考虑,以轻柔缓和的语气与产妇保持沟通,尊重患者隐私,温柔鼓励产妇诉说自身不适症状,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产妇提供健康教育,主动告知早期盆底康复的意义,构建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15]。
6.3 健康指导将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纳入产后护理常规内容中,通过每日定期训练深化患者遵医意识与依从性,主动告知产妇病情与护理前后的相关指标,取得产妇配合,自患者妊娠期至产后康复期均宣教健康知识,利用各个时机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产妇家属支持[16]。
6.4 规范操作女性盆底损伤与修复过程中长期病变状态最终会导致PFD 疾病产生,临床症状与多个系统密切相关,产妇会表现出综合性病情症状,由此可见临床需要从多个方面分层次诊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病情评估与分析,通过检查产妇病史、生育表现、体检结果、盆底功能检查结果等选择多种辅助性检查,先通过手法检测再联合治疗仪检测,检查人员严格按照标准与步骤完成检查评估,必要时可辅助盆底彩色多普勒超声[17]。
6.5 努力钻研盆底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中因不同产妇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且不同操作者手法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此临床针对PFD 患者需综合考虑医院医疗条件、临床经验、患者PFD 疾病类型、患者主观意愿、年龄等因素,选择物理治疗手段、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等形式。临床严格遵守治疗原则,正确执行个体化盆底治疗方案,带领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时先评估患者身体解剖知识、肌肉、相关器官等,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训练。护士指导患者学习如何协调日常活动、呼吸、肌肉运动,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准确完成训练,形成长期坚持盆底康复训练的意识,保持良好效果,积极鼓励患者完成疗程。
PFD 疾病的发生、发展均受到分娩损伤、孕期激素影响,孕期女性身体会出现多种生理性变化,但大部分均可在产后42天左右恢复正常,如产后无法及时恢复,则会增加PFD 风险。临床有关统计称孕妇在怀孕早期出现尿失禁的几率仅为17-25%,但随着孕周延长,发生尿失禁几率则会上升至36-37%,且症状也会随之加重,产后症状也未获得完全改善,有统计称存在近33%的女性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表现,另外还存在近10%的产妇会出现大便失禁。如果产妇产后获得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可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医院需加强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扭转女性陈旧观念,早期给予康复训练,积极预防PFD 发生。
临床防治PFD 疾病的一线方案是盆底肌锻炼,但现阶段在我国实施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产妇欠缺相关知识、训练态度消极等,即使存在部分积极态度的产妇也可能因锻炼内容抽象而难以掌握,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会影响产妇盆底肌康复训练效果,无法保证持续性。由此可见临床工作者需要致力于探索长期管理产妇盆底肌锻炼策略,帮助产妇接纳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点概面,以期培养所有育龄女性形成自觉坚持盆底肌训练的意识,提高女性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