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中的盲点与误区

2022-11-21 12:43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李 梦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 200000)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慕课、私播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外语教学的空间,革新了外语教学的方式。然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效果如何?什么是“融合”?如何进行融合?是哪种信息技术提升了外语学习者在哪一方面的能力?基于哪些理论来设计融合路径?又有哪些因素可能阻碍融合的进程?面对这些问题,即便历经了多年实践与探索,众多学者及一线外语教师依旧难以给出答案。目前,由于技术应用理论的缺乏、观念的错误及教师的学科背景限制等,部分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操作时易走入误区。下文将先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对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状况有全面直观了解。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之历史回顾

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当时,我国上下学习俄语情绪高涨,但师资不足,为了能满足群众学习俄语的需要,各地广播电台积极开展俄语广播教学,这便是我国早期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些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开始以幻灯片、电影、录音带的形式进入我国高校英语课堂。直至七十年代末,国家教育部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NationalCentreforEducation technology),其主要职责是开发多种媒体教材,建设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1983 年我国成立了全国高校外语院系电教资料协作组(今天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1],该团队在外语教育技术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该委员会的会刊《外语电化教学》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整合的刊物,也为外语教师、语言学者进行外语教育技术理论研讨提供了基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通信网络,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各高校开始酝酿实行基于互联网教学的远程教育。1999 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联合多部门建设线上教育。之后,各高校陆续完成了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社区服务和办公管理等功能的校园数字化网络建设[2]。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2019 年我国举行高等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5G 网络入驻校园,各高校致力于打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从蹒跚起步到步入正轨,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土壤[3]。应该说,我国目前所拥有的课程技术能为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提供可能性,但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实质性的成效,单一依赖技术革新还是难以达到。正如先前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要期待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有实质成果,就要突破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常识化、表层化、感性化理解[4],找到影响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

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过程中的误区

虽然如今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但无论从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层面,还是“融合”的具体实践层面看,都存在一些不足。就外语教学领域来看,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教学评估的主要依据,会为了追逐技术的革新,宁可舍弃部分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过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唯“技术中心论”

一项新技术的问世,初衷往往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或是对现有解决方案的不足作出修正和改善。在外语教学领域亦是如此,每种外语教学法的出现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基于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不例外。最初,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以期解决现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足,时间利用不高效等问题。然而,今天在“网”天下的环境中,外语教学对信息技术的痴迷让教师在“融合”过程中,不仅没有去探究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甚至时常忽略教学本来的目的及外语学习者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路径可大致概括为:先拥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如各高校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训室、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等),接着将这些教育技术应用在外语教学中(如要求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利用网络平台推出线上课程等)。随后,将数字化课件的普及率作为教学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5]。最后,探索这些教育技术在哪些方面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受,又能解决外语教学中哪些方面的问题。简而言之,我们用外语教学去验证教育技术是否有施展之地。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一直存在:在课程建设时,不少教师呈现出盲目追求新技术的倾向,尽可能多的罗列各类新技术,不惜事倍功半,将“炫技”等同于教学“突破”。然而,忽略了“合目的性”的教育技术“融合”往往未能有实质性的成效,抑或根本有始无终。

(二)“用”即“融合”

通过分析目前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情况可以发现:对“融合”的理解,部分教师还停留在“用即融合”的阶段,认为只要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工具就是融合了。在课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课本内容多媒体化呈现(如播放课本配套音频、视频、用PPT 播放讲义等)。课后,教师利用互联网及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外语学习第二课堂(如制作录播课、上传讲义等)。然而,“出于什么教学目的去选择信息技术工具?”“以何种频率使用信息技术最为适合?”“如何与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作协调,以期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一系列问题有待探究。而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呈现出“随意性”“零散性”特征,对PPT 的认知,始终停留在“传统黑板的替代物”。部分教师认为利用PPT 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可以省去板书的过程,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也便于控制教学进度。但忽略了黑板板书呈现具有及时性,在现场教学中,往往会伴有很多突发状况,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即兴问题,这些都不是操作PPT 可以解决的。或许,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考虑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但未考虑如何与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作协调[6]。因此,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即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添加物”,以“播放”教学资料为主要目的被应用于外语教学,而技术的潜能并未被转化为教学解决方案,在语言教学内容和课程中实现[7],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方式也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三、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过程中的盲点

一直以来,外语教师希望凭借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创新,以帮助学生攻克语言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是新技术的使用,本身也会增加教学难度。为了确保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能够有效合理融合,一些被忽略的风险因素亟待重视。

(一)忽视技术复杂性带来的反效果

教师及教研人员所期望的是在课程创新中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层面来讲,信息技术被视为工具,服务于教学,那么它就不该将教学复杂化,让使用者觉得力不从心。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都表示,在线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精力,不仅在信息技术的操作与维护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管理、行政管理、学生互动管理上,教师也面对更大的挑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适应网络教学环境,指导其使用课程技术工具。王瑞烽教授曾以线上语言教学直播课为例指出:“网络课程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操作,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弹幕、对话文本框、连麦等,言语交互难以实现或实现起来效率比较低[8]。”信息技术复杂性带来的反效果应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外语教师也时常会推荐一些国外网站让学生用来练习听力、阅读等。但有些国外网站在国内登录不便,造成师生学习使用比较烦琐,再加上信号不太稳定等问题导致一些教学项目半途而废。所以,采用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是确保有效融合的关键因素。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技术故障是普遍的情况,而反复出现的故障很快就会转化为学习者的高放弃率[9]。

(二)忽略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要真正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不能忽视学习者的特点。François Mangenot 指出,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各个环节上,我们都必须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个人目标、他们的语言水平、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10]。具体来说,在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时,应当考虑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及语言水平,比如对一个需要打好语法基础的外语初学者,延时通信技术(如邮件、论坛、博客等)会比即时聊天工具更为合适,前者留给学习者思考句子结构、审查语法的时间。另外,在线课程设置时也应当考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认知风格。

目前,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尝试各种模式的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微格教学,却时而忽略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例如,翻转课堂不仅非常依赖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极高的学习自觉性及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11]。对外语初学者来说,未必适用。另外,在线上教学模式下,教师也很难关注学生的思考状态,无法把握学生是在哪个知识点上出现了何种认知困难,因而无法开展针对性指导。而学生也会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下降的问题。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即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并没达到预设的个性化教学。

(三)忽略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情感态度

为了满足教学评估的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尝试使用较新的信息技术,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被认为是乐于接受新技术、热衷追求技术创新的群体。但欧洲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部分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存在抵触情绪[12]。需要注意的是,外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文学或翻译学专业,受学科背景限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缺乏专业知识。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再要去掌握多门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师而言,本身也是高负荷的工作量。部分教师表示,他们缺少时间来规划信息技术合适的使用场景,缺乏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确定是否能够得到行政上或技术上的支持。另外,掌握利用信息技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信息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对此,部分教师持保留意见。

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领域的研究,对教师的情感关注较少,在多个数据库(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知网、万方、维普等)通过主题搜索、关键字搜索、全文内容搜索查找了近10 年内的信息技术与教师情感态度方面的文章,仅发现2 篇,然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 外语教学融合的情感态度决定了其最终成效如向。

四、结语

人们处于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每周都可能有新的技术问世。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有效利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外语教师,并不需要盲目追逐课程技术的革新,也不需要在外语教学中,一味展示技术使用的数量。无论什么技术,归根结底,其功能在于支持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适用性才是选择课程技术的出发点。教师在使用技术时,应考虑所选择的信息工具是否有助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学习者的特征,恰当使用课程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者,所选择的技术工具应具有通用性,即学生很容易获得这类信息工具,其使用不会给学生增添学习负担,不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复杂。另外,各高校也应当对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外语教师给予帮助,例如,在鼓励外语教师开设在线课堂的同时,为其提供培训,或设专人提供课程技术解决方案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外语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时,消除恐惧感,减弱抵抗情绪,更有助于教师在设计在线课程时,以“终”为“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主旨,巧用技术,呈现高效的外语在线课堂。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