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妙评宋朝皇帝

2022-11-21 06:46
新传奇 2022年43期
关键词:赵光义宋高宗赵普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宋高宗赵构,处于北宋、南宋王朝初期,均有奠基和开创之业,史书中不乏溢美之词。毛泽东善于在甄别和分析各种史料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性格、心理、政策得失等作出颇有说服力的评价,特别是直言不讳地道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揭开笼罩在帝王身上的“神圣”面纱。

毛泽东对宋史的了解和研究不亚于专业学者。在两宋众多皇帝中,毛泽东关注较多的有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宋高宗赵构。这三个皇帝处于北宋、南宋王朝初期,均有奠基和开创之业,史书中不乏溢美之词。

毛泽东善于在甄别和分析各种史料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性格、心理、政策得失等作出颇有说服力的评价,特别是直言不讳地道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揭开笼罩在帝王身上的“神圣”面纱。

赵匡胤“说不杀士大夫,伪也”

赵匡胤(927-976 年),祖籍涿郡(今属河北),生于洛阳,后汉乾祐元年(948 年)投奔大将郭威。951 年,郭威取代后汉称帝,建立后周政权。956 年起,赵匡胤历任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等职。959 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六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在赵光义、赵普、石守信等亲信的支持下发动陈桥兵变,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

在毛泽东心目中,赵匡胤算是一位有胆识、有作为的帝王。不过,毛泽东曾指出,赵匡胤夺得帝位的方法有失光彩。“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的被迫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

从左到右依次是赵匡胤、赵光义、赵构的画像

不过,若从历史的大势来看,赵匡胤登帝位虽不光彩,但也可说是舍小仁而存大义之举。身为武人,他深知拥兵自重的危险性,所以对武将特别提防。他采用“杯酒释兵权”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以解除君臣之间的猜疑和暗算。

与抑制武将相对应的,是对读书人的重用。赵匡胤向子孙立下“不杀士大夫”、不杀言官的规训。不过,毛泽东在读《宋史·太祖本纪》时发现如下记载:“(乾德四年)五月……甲戌,光禄少卿郭玘坐赃弃市……庚戌,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为宰相赵普陷,以赃论死。会赦,流沙门岛,逢恩不还。”

郭玘为光禄少卿,属于文官,因贪污被斩首示众。其他三人亦是担任文职,只因赵普嫉恨,被流放于荒无人烟的沙门岛。所以毛泽东读至此,不禁提笔批道:“说不杀士大夫,伪也。”

赵光义“非契丹敌手”

北宋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939-997 年),又名赵炅,建隆初年为殿前都虞候,开宝年间封晋王,于976 年赵匡胤死后继位。他继承其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先后攻灭闽南、吴越和北汉等残存的割据政权,并从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起数次率军讨伐契丹,但均无功而返。

赵光义为人好大喜功。979年,他挟攻灭北汉之余威,在军队未获充分休整的情况下仓促向契丹用兵,以图恢复自五代后晋起就丢失的“幽云十六州”。战事初期尚属顺利,但在随后攻打幽州时却久攻不克,并陷入敌人的夹击包围之中,最终失败。毛泽东在读《宋史·太宗本纪》时写道:“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另外,北宋有著名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依据史书记载,建隆二年(961 年),杜太后临终前将赵匡胤、赵普等召到跟前,以“国赖长君”为由嘱咐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赵匡胤表示遵从母训,杜太后让赵普当场写下誓书,太祖装入金匮,令宫人妥善收藏。

可是,所谓“金匮之盟”留下的破绽实在太大。如果真有此事,那赵光义、赵普等一定会及时公之于众,为何直到20 年后,赵光义才从赵普的一封密奏中知晓此事。

毛泽东对赵光义的评价皆属负面,不仅认为他在军事、政治问题上平庸无能,而且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毛泽东曾以鄙视的笔调写道:“赵光义小人之言。”

赵构负有宋金议和和岳飞案的主要责任

杭州栖霞岭东南麓埋葬着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忠骨。墓旁有四尊跪像,为首的便是一代奸相秦桧。

毛泽东认为,力主与金国议和的秦桧在宋高宗时代立朝19 年,且位极人臣,权势熏天,没有宋高宗的幕后支持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中国的官修史书存在“为圣君讳”的通病,秦桧害死岳飞的真相便受到遮蔽,简化为忠奸之间的斗争,而幕后的真正推手宋高宗便置身事外。对此,毛泽东曾说过:“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为什么赵构非要同金国议和呢?这是因为赵构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继位于靖康之难(1127 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非常之秋。如果他积极主战,其父兄仍存在播迁后回銮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他便会陷入尴尬境地,甚至变为一个过渡性的悲剧人物。为自利自保计,赵构选择了一条置父兄于不顾、偏安江南以图一世富贵的苟安路线。这块心病,岳飞、韩世忠等人未必看得透,但生性诡诈、老于权谋的秦桧却把握得很准确,于是“逢君之恶”,放心大胆地执行求和议和路线,并在绍兴十二年(1142 年)将力主抗金的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

当然,在宋金议和及岳飞一案上,毛泽东并非认为秦桧没有责任,而是主张在划分责任上要分清主次,明确宋高宗赵构应负主要责任,秦桧负次要责任。毛泽东以充分的史料和严密的推理为依据,不仅是就事论事,而且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

猜你喜欢
赵光义宋高宗赵普
大宋第一疑案: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德不配位的赵普
大宋第一疑案: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宋高宗:面子比国法重要
好名得官
好名得官
烛影
不可替代
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