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文阅读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2-11-21 13:13广西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542899邹智锋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互文毛主席内心

广西贺州市八步实验小学(542899)邹智锋

“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准确诠释了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用什么时间读?”,这三个问题成了当前语文教师推进阅读教学的最大困扰。小学生的阅读具有随意性与片面性,如何使小学生的阅读成为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动阅读教学实现“减负提质”?笔者将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任务、阅读方法及阅读实践等方面重新整合,以互文阅读为抓手,尝试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阅读,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从而打造深度语文课堂。

互文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选取在形式、思想等方面与之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共同阅读,以加强学生对目标文章的理解。互文阅读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架设了高速且便捷的桥梁,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阅读,夯实课内纵深阅读基础

阅读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将文本置于更大的意蕴系统中,避免文本的孤立性,是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必要的背景性知识与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将文本纳入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建构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内核的能力体系。因此,课前阅读不仅是互文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环节。

(一)利用影像资料形成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能促使学生积淀情感。在课前阅读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孩子大多对抗美援朝的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文中“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等内容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以预习任务的形式,布置学生观看《长津湖》《水门桥》等影片,也可以利用音乐课让学生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艺术感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从而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与视死如归的精神产生感性认识,初步建立与文本的情感联系。

(二)搜索相关文本进行拓展阅读

影像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但由于时间有限,影像难以反复观看,不易形成深度思维。因此,文本阅读成为必要的补充。教师可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杨开慧生平、毛岸英生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背景性知识,走进毛主席的红色革命家庭,体会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归国的意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奠定基础。

(三)运用教材文本鉴赏关键语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对文章的鉴别赏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句品鉴能力。例如,初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标题时,教师问学生应如何理解“忠骨”一词。有的学生结合《长津湖》影片,谈毛岸英等人是为了抢救地图,才会在敌机狂轰滥炸期间重返指挥所,后因“未及跑出”而被烧死,他们的死,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们的死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有的学生分享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刻意义,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肃然起敬,感受到“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

又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内心悲痛这一环节时,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句,走进毛主席内心。学生读到“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两句话时,教师提问:“此时毛主席真的无话可说吗?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想一想他会在内心对谁说什么?”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有的学生结合杨开慧生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谈毛主席与杨开慧的红色革命恋情,谈毛岸英作为杨开慧的遗孤对于毛主席的意义,认为毛主席可能会对爱妻杨开慧说“对不起!”,因为他心怀愧疚,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儿子,辜负了她的嘱托;有的学生从毛岸英生平,谈毛岸英一生与毛主席聚少离多,即使经历波折坎坷,但总会有相聚的时候,可如今“岸英再也回不来了”,毛主席内心一定在自责。学生结合课前阅读资料,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体会到他痛失爱子后悲切、愧疚、自责等复杂的情感。

再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安葬在朝鲜”这一问题做出的艰难抉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讨论,要求一人从父亲的身份去考虑,一人从国家主席的身份去考虑,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有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等说法,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所以毛主席应当要把儿子的忠骨运回国内;有的学生认为毛主席身为国家主席,如果不以身做则,如何安抚那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家属的心……在讨论中,学生渐渐体会到毛主席做出将爱子的遗骸安葬在朝鲜的抉择有多么艰难。

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因为有了课前的课外阅读经历,使毛主席、毛岸英、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有效地契合了本单元“家国情怀”的人文主题,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课中品味,聚焦双线结构语言实践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教学中,两者不宜割裂,须有机融合,双线并进,相互促进。语文要素讲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必须有机统一。在互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体悟文本情感,关联相关文本,形成互文互证,使学生在多篇阅读中发现、求证、迁移,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思想,凸显人文主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展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和主席的双重身份,这纠结着毛主席的内心,也同样牵扯着读者的心。感受毛主席的伟大人格,需要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对毛主席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这个过程是学生习得表达之法的过程。

(一)篇内互文,探究表达之法

在引导学生感悟毛主席内心的悲痛时,教师可对“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话,进行两次篇内互文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在类比中感受利用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精妙。

第一次关联,是将该句与“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关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话都是运用了一系列动词,以体会毛主席在拼命克制、尽力隐忍内心悲痛的情感。这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毛主席不大大方方地哭一场?”有的学生说,作为国家主席,要为人民树立坚强的榜样;有的学生说,毛主席不能情绪崩溃,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毛主席心怀天下的品格。

第二次关联,教师可基于“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一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还有哪些描写神态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通过毛主席目光的变化,感受他内心的波动。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人物的语言、动作很容易被发现并描写出来,但人物的神态,特别是微表情,却时常被忽视。优秀的作家总能细腻地描写出人物脸上的细微变化,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察言观色,透过人物的神态、言行去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这样描写就可以做到‘下笔如有神’了。”这是“得法于课内”,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处在不同文段但写法相同的句子,将其进行关联与分析,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这是互文性阅读中课内归类法的运用,也是对学生横向阅读思维的训练。

(二)关联体验,开展语言实践

“法”的习得与否,主要体现在能力的形成与否。在学生学习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后,教师便着力引导他们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方法进行写作。

例如,学生读到“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教师抓住“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试想一下毛主席拿着这份电报,度过了一个怎样难熬的漫漫长夜。有的学生写道:“毛主席拿着这份电报,轻轻地抽泣着,双肩剧烈地抖动……”也有的学生写道:“毛主席呆呆地望着这份电报,双眼泛红,毫无神采。忽然,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滑落……”从学生的表达中可以看出,这节课实现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的目标。

“为迁移而教”是互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此环节通过篇内互文的方式,让学生准确找到互文因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有效地将阅读方法迁移到习作上,凸显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三)互文互证,习得阅读之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时,教师采用篇外互文阅读的方式,关联同类文本《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以及学生课前自行收集的关于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抗日英雄杨靖宇》等,以此形成互文网络。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三篇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划出最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句子,并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归类互文阅读,学生在发现与求证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通过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策略,并在阅读多篇文章的过程中深化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从而强化单元的人文主题,使双线结构训练扎实落地。此环节巧妙地使语文教学睁大了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使学生得意又得言。

三、课外博览,拓展课内阅读思维广度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不一,其阅读思维在课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可以适当拓展他们的阅读维度。

(一)拓宽互文关联,开展横向阅读

教师可以通过互文阅读的人文建构方式,为学生选择相关的作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选择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再见了,亲人》作为课外阅读互文篇目。这两篇文章与本课记录的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真实故事,但是描写的人群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典型的个案描写,通过毛岸英的个体事迹,以点带面地展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则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正面描绘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保家卫国精神;《再见了,亲人》展现志愿军最终打败侵略军、凯旋的场景,表达了中朝人民永远不变的战斗情谊。通过这样的横向对比阅读,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厚实文化底蕴,深化文本理解

互文没有止境,课外阅读可以无限延展。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更全面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了解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艰难历程,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深厚感情。由此,通过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了他们思想的升华。

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旨在探讨融合课内课外互文阅读的基本路径,为阅读教学提供借鉴。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要通过阅读的形式来完成。因此,打造深度语文课堂,可以以互文阅读为抓手,以课前阅读充铺垫内阅读,以课内阅读推动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同时,可以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为单元教学目标,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阅读高度整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互文毛主席内心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一块生锈的铁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