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2-11-21 22:37
关键词:理性心态群体

冯 刚 孙 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报告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强调社会心态的培育,凸显社会心态培育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社会心态培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面临国内经济形势、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日趋复杂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深刻影响,社会心态发生深刻变化。理性平和作为积极社会心态的核心概念,是一种理智、沉稳、平和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个体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从容、平和的心理状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时代变化最灵敏的晴雨表,因此培育青年理性平和心态,使青年能正确认识国家、社会和自我,以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对整个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新时代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要在丰富内容上下功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内容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4]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既是一定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其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敏锐、深刻地反映着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性,为了解青年的心理发展面貌提供一扇窗口,为透视青年群体的主体本质及其时代发展提供一面镜子,也为研究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提供工具和方法指导。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善于运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培养青年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判断抉择能力,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从而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达到理性平和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学会运用系统、具体、历史的观点认识中国社会及其发展、运动规律,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视角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或曰人总是文化的人。文化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特性之一,而另一方面人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中,不断地为文化所塑造。”[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国家、民族在长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无时无刻不影响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为青年理性平和心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丰沛的精神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品格上的从容坦荡;“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提出辨别是非的价值理性,“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强调内心平和的境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对和谐理念的尊崇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青年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提供精神源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滋养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无数优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形成的积极昂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从容淡定、无所畏惧的气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信仰根基,新时代青年要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精神,增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汲取国外文化精华,在不断继承传统、改革创新中形成的独具中华民族特性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有机统一,是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集中体现,对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青年理性、包容、开放的心理状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理论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青年社会心态作为存在于青年群体中普遍性、倾向性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更多的是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因而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自发性。因此,在青年群体中建构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和基本行为准则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系统,是占据主导和引领地位,具有广泛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标准,能够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社会心态中存在的无序化、个体化、碎片化等价值紊乱现象,广泛凝聚青年群体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对青年群体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能够帮助青年以长远、客观、理性的视角审视三者的关系,客观认识世界发展的方向趋势、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社会发展的阶段水平、个人奋斗的现实背景,精准定位个人的成长坐标,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避免青年出现价值混乱、观念错位、狭隘偏激等不良心态,从而建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去。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奋斗历程已经证明,当青年选择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心理,在实践中消解个体的价值混乱、心态失衡,在奋斗中实现个体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贡献,进而推动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根本转变。

二、创新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方法策略

“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而人则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性地进行活动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生活。”[7]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是社会生活实践最灵敏、最直观的反映,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发展阶段,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社会心态的调控和引导,创新青年社会心态培育的方法策略,培育新时代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一)聚焦青年社会心态培育的关切点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活跃的要素,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直接反映国家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培育新时代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要聚焦青年群体的利益关切点,重视和满足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以青年为中心,解青年之所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提高,当代青年面临学业重、就业难、压力大、竞争强等种种问题,在社会心态方面呈现出客观理智与功利浮躁交融、乐观豁达与焦灼迷茫并存、自信积极与消极冷漠并重等特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着眼青年成长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十大重点项目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做出具体规划,这十大重点项目也是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关切点,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9]立足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一是聚焦青年发展的十大重点项目,精准解决青年成长发展中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和痛点,优化青年发展各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提升青年事务的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真正抓好影响青年群体心态培育的重点方面。二是要重点关注青年成长发展的关切问题和利益诉求,及时解决青年的潜在问题,疏导青年的疑虑迷茫,使青年能够客观理性、科学理智、平和从容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三是要进一步打破利益垄断、阶层固化的藩篱,畅通社会流通发展的通道,引导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给青年群体提供学习成长提升的机会,使青年享受到社会转型发展的红利,真正赢得青年的信任与支持。

(二)把握青年社会心态培育的矛盾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群体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性,也面临着来自家庭生活、学业发展、人生规划以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诸多压力。这些潜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很大程度影响青年群体心态状况,同时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时下各种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观念在微媒体平台上相互交锋与碰撞,使青年陷入价值观的多元冲突,价值共识缺失,这成为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深层根源。”[11]新时代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育新时代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要准确把握青年心态状况的矛盾点。青年群体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趋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尚未完全形成关于自我的稳固认知,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阶段,青年群体在面临多样文化碰撞、多种价值观激荡的时候,容易陷入一系列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矛盾和混乱,无法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产生失望、消极、痛苦等消极情感认知。培育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一方面,应及时发现青年的心理矛盾,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舆情汇集机制,快速了解和掌握青年群体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改善和疏通那些不利于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形成发展的社会矛盾和现实困境,营造和谐、稳定、公平的社会环境,消解青年的负面情绪和不良心态;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合理定位,通过科学、理性地对自身综合条件进行分析研判,客观评价自我,合理定位自我,既肯定自身的优势,又明晰自身的不足,正视人生道路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理性平和的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提升青年社会心态培育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幸福感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通过物质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一种稳固的、深层次的、系统化的心理状态。幸福感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源自对幸福人生的追求,随着青年群体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也日益迫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不同于60年代的人们对吃饱穿暖的渴望、70年代的人们对小康生活的向往、80年代的人们对功成名就的追求,90年代和00年代的青年群体出生于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年代,他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迫切。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感到迷茫焦虑、幸福指数偏低,在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信任危机与道德滑坡等现象时,产生了强烈的剥夺感、无力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产生消极不良的社会心态。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新时代,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青年群体的幸福感,可以激发青年群体的生机和活力,培育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社会心态,为社会发展注入前进动力。培育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消解不良社会心态,要着眼于提升青年群体的幸福感。一方面,引导青年仰望星空,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行的方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激励青年不断奋进的根本动力,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坦荡无畏,更加淡定从容。另一方面,引导青年学会脚踏实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青年要想将心中的蓝图变为真正的现实,就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从容不迫的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

三、优化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载体

社会心态的培育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并使之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对青年思想观念、价值理想、心理状态的正向引导作用。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社会心态培育的载体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心态培育载体是沟通社会心态培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能够调动社会心态培育主客体之间的参与互动,使社会心态的培育真正落细、落小、落实,对于培育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意义重大。

(一)课堂教学载体对培育青年社会心态的承载

课堂作为青年群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教学载体在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理性平和心态培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3]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青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明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高青年的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培育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二是发挥课程思政在青年理性平和心态培育中的协同作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4]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破除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全体教师、全部课程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国家、社会、个体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实现人生价值,推动青年心态的根本转变,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二)社会实践载体对培育青年社会心态的作用

“人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的崇高理想和道德,人的正确观念和科学知识,归根到底都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15]社会实践是青年正确价值观念的来源,是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青年群体只有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面貌,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促进青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才能开阔青年的思维和眼界,增长知识才干,提高自身认知、判断和决策能力,充分激发青年的创新思维和批判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一是以实践教学提升青年的综合素养。实践教学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认识社会、深入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载体、统筹实践教学资源、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等途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引导青年从课堂教育的小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真正走出校园、走向基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理论水平、道德素养、行为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以志愿服务活动升华青年的价值追求。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自觉运用自身知识、技能和才干为国家、社会、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奉献自我的活动。青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真实的社会,不断检验、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升华自身的价值追求,优化青年社会心态,塑造青年健全人格。

(三)舆论引导载体对培育青年社会心态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6]主流思想舆论与社会心态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生成源自客观的社会实践,也受到主流思想舆论的深刻影响,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要注重发挥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能力,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战略入耳、入脑、入心,成为青年价值选择、行为选择的指向明灯。首先,重视传统媒体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氛围。书籍、报纸、杂志、宣传标语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承载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最基本的载体,能够以权威、直观、外显的形式传播主流思想舆论,是营造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媒介。青年社会心态培育要充分重视传统媒体建设,在传统媒体中嵌入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主流价值观念、潮流热点、社会现象等内容,从而为青年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氛围。其次,强化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把握社会心态发展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青年的社会生活呈现为“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表现出非常突出的网络化生活样态”。[17]青年社会心态培育要强化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络舆论载体的主动权,用正向、健康、积极的内容丰富网络舆论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网络舆论阵地,引领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最后,搭建网络预警监测体系,增强对青年心态的调控能力。就当前而言,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舆论载体还不够成熟,在人人可以上网、处处可以表达观点的时代容易出现一般问题热点化、个体问题公众化、社会问题政治化等现象,造成消极不良社会心态的弥散。搭建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预警监测体系能够及时了解青年群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迅速把握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波动和趋势,有针对性地为青年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疏导青年的不良社会心态。

(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培育青年社会心态的支持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1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对象是社会治理中人的心理和情感,其核心是社会宏观背景下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问题,其目的是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和积极的社会心态。青年群体社会心态问题的产生,既不是源自青年的心理疾病,也不是只存在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年,而是心理正常的普通青年群体由于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刺激而产生的暂时性消极心态。青年社会心态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通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社会化、制度化、专业化的干预指导,全方位、多维度、多渠道地培育青年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一是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用于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培育健康积极的国民心理,因此在体系建设上要建立多元共治、多措并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政府负责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整合多方资源,综合运用市场机制、专业指导、媒体舆论、公众参与等手段,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二是构建宣传引导机制,形成理性社会认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要健全体系建设,也要构建宣传引导机制建设,通过多路径、多渠道的宣传引导,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引导青年形成理性的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三是完善心理辅导机制,疏导负面情绪。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多元与主流,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挫折、磨难、得失和成败,疏导青年群体的负面情绪。同时注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心青年和爱护青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青年成长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促进青年着眼长远发展,自觉树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猜你喜欢
理性心态群体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欲望膨胀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