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兴聪
广西学记文即“叙述广西学校教育活动的古代记体文章”,多见录于广西地方志的“学校”“书院”“建制略”或“艺文志”等编目中,辗转流抄,又收录于《粤西文载》《全宋文》《全元文》等文集中,数量繁多,载录繁复,作者舛误不可避免。就笔者管见所及,作者有争议的广西学记文共有《灵山县儒学记》《赵刺史建容县学记》《重镌桂林府学释奠图记》《三元书院记》《清湘书院记》《重修南宁府学记》《重修文庙记》《迁建县学记》八篇,下予以一一考证。
《灵山县儒学记》,宁波天一阁馆藏本《(嘉靖)钦州志》卷之五录其作者为“长沙省元丁应圭”[1];点校本《(嘉靖)钦州志》卷之五亦录其作者为“长沙省元丁应圭”[2]P175,然而笔者查无此人。《全宋文》卷八二〇八录此篇作者为“丁应奎”[3]P411,介绍其人曰:“丁应奎,字圭叟(《湖南通志》作潢溪),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宝祐元年进士第。景定四年以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召试馆职,除正字,迁秘书郎。咸淳元年为著作郎。官至礼部尚书。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六二。”[3]P411考《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有丁应奎官联①详见[南宋]陈骙撰、佚名续录:《南宋馆阁录续录》第353页。;《(嘉靖)长沙府志》卷之二有丁应奎选举年谱,谓其“宝祐元年省元”[4];《(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六二有丁应奎人物志②详见[清]郭嵩焘等撰:《湖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其生平如《全宋文》所述,则《灵山县儒学记》作者当为丁应奎。
《赵刺史建容县学记》,《粤西文载》卷二十五录其作者为宋代“辛晔”[5]P255;《(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七录其作者为“辛晔”[6]P3950;《(光绪)容县志》卷十一录其作者为“辛烨”[7]P439;《全宋文》卷八二八九录其作者为“辛煜”,介绍其人“曾官从仕郎、肇庆军节度推官,德祐元年权容州州学教授”[8]P3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粤西文载》录其作者为“辛煜”[9]P85。考辛烨与辛煜皆于史无征。关于辛晔,《宋代登科总录》里有记载,言其为开禧元年(1205)特奏名(恩科)进士,福州人①详见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第9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542页。;《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开禧元年(1205)六月特奏名(恩科)进士名单里亦有其记录②详见诸葛忆兵:《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第763页。。然而《赵刺史建容县学记》的作者在文末有“德佑元年(1275)从什郎前肇庆军节度推官权容州学校教授记并书”的表述,以时间推论,进士辛晔或非学记文作者,故为笔者所不取。又考《(乾隆)梧州府志》卷十三职官志载有“辛晔”一人,云其为“宋时教授”[10]P279,则此篇作者当从《(乾隆)梧州府志》之辛晔。
《重镌桂林府学释奠图记》又名《释奠图记》《释奠位序仪式图记》,《粤西文载》卷二十六录其作者为元代“旷□”[5]P268;《(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记其作者为“邝□”[6]P5874;《临桂县志》卷十三录其作者为“旷□”[11]P210;《全元文》卷一二四七录其作者为“旷□”[12]P628。然而根据《桂林石刻》所录,本篇末尾有“将仕郎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照磨庐陵邝□撰”[13]P344字样;《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亦录其作者为“邝□”[14]P4,并附原碑拓片,则作者当姓邝,庐陵人。
《三元书院记》见载于《(光绪)藤县志》卷十九“艺文志·元代编”,其作者录为“费克忠(学正)”[15]P776,但文末记录时间却为“景泰三年(1452)十月吉旦(初一)”[15]P777。景泰为明代宗朱祁钰之年号,与作者生活时代殊为舛谬,此记作者似有误。本卷还载有作者为元代“费克中(学正)”的文章《浮金亭记》③详见[清]蒙秉仁等修:《藤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777页。,文中有“泰定戊辰(1328)龙江秋山孟公主簿镡邑,越明季秋稔人和,政事多暇,颇放情于山水之阿、乐于诗酒之外,因与仆浮江而东”[15]P778之句,以时间而论,生活在泰定年间的费克中似为《三元书院记》之作者。但《粤西文载》卷三十一“宫室记”亦收有此篇《浮金亭记》,并录其作者为“费克忠”[5]P408,以此而言,“费克中”与“费克忠”似为同一个人。考费克中查无此人,费克忠则有记载。《(乾隆)梧州府志》卷之十三“职官”,记载费克忠曰:“藤县教谕,泰定间任。”[10]P277又考《(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十三“职官表十一”,元代年次无可考的六十九名官员中即有“费克忠(藤州学正)”[6]P602之记录;又《粤西文载》卷三十三“宫室记”载有明人程文德《浮金亭记》④按此篇亦载录于《程文恭公遗稿》卷十,详见1997年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90册195页。一篇,文章开头有云:“藤东山‘浮金亭’,在宋时已有之。按知州赵宗德谓东坡先生所建,元教谕费克忠又谓先生迁琼时,舣舟亭下,登览焉。”[16]P8则《浮金亭记》作者当为费克忠,《三元书院记》作者无误。笔者又查《(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十三“职官表十一”,发现泰定帝朝有孟秋山的记录,说他是“龙江人,泰定间镡津簿”[6]P588,则此孟秋山即为费克忠《浮金亭记》之“龙江秋山孟公”,合孟秋山与费克忠两人职官记录来看,《三元书院记》末尾所叙时间疑为泰定三年(1326)。
《清湘书院记》,《粤西文载》卷二十九录其作者为元代“柳宗竖”[5]P350;《(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录其作者为“柳宗监”[17]P171;《(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四录其作者为柳宗监,并记言“元统癸酉(1333),郡守柳宗监复新之”[6]P3859;《全元文》卷一六一一录其作者为柳宗监,其下介绍说:“曾任全州太守。元统元年(一三三三),重修清湘书院。”[12]P439考《(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十三“职官表十一”,载文宗朝“柳宗监”一条曰:“至顺二年(1331),全州路总管。”[6]P590清湘书院在全州,故《(嘉庆)广西通志》记载可信,可知柳宗监到任后二年重修书院,学记约作于此时。而柳宗竖除被《粤西文载》之《清湘书院记》录为作者外,他书无可考。此篇作者当为柳宗监。
《重修南宁府学记》又名《重修府学记》《元赵修己尝新庙制》,《粤西文载》卷二十七录其作者为“元文璧”[5]P265;《郝经集校勘笺注》引作“元元文璧《重修南宁府学记》”[18]P1354;《(嘉靖)南宁府志》卷九录其作者为“文璧”[19];《(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录其作者为“文璧”[6]P3977;《全元文》卷二九八录其作者为“文璧”,其下介绍说:“文璧(一二三七—一二八九),字文溪。庐陵(今吉安)人。文天祥弟。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士,累官知惠州。宋亡入觐,授惠州路总管,官至广东宣慰司同知。大德二年(一二九八)卒,年六十二。”[12]P308元文璧于史无可考;文璧则见录于《(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十二“职官表十”,“世祖朝文璧”一条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广西宣尉同知副都元帅。”[6]P566据此,则作者当为文璧。《宋季三朝政要》记丙子(1276)年曰:“文璧降。璧,天祥弟也。”[19]P469笺证又有言:“《(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六〇载:‘按前志旧有《文璧传》,《吾汶集》云:帝昺戌寅,文山以枢密开府惠、潮,璧以户部侍郎任惠州。是冬,元兵入广,文山被执不屈,而璧以城降。文山执后,絷颈系手足,备极艰苦。而璧以降附,尊宠为美官。文山不屈囚燕狱者四年,璧以郡守入觐亦至。文山诗云: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使人扼腕,此岂可混列人物?今特削去。”[20]P470由此可知,《全元文》所载文璧事迹可信,其人因屈节辱命而被删去人物传,现只存有零星事迹,《粤西文载》误把元字为姓,其实元为朝代。
《重修文庙记》又名《重修记》,《富川县志》卷十一录其作者为“汪若冰”,并注曰“邑人”[21]P115;《(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六录其作者为“汪若冰”[6]P3924;而《(康熙)广西通志》卷十一记其作者为“汪若水”[22];《(雍正)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录其作者为“汪若水”[17]P157。考《(嘉庆)广西通志》卷七十“选举表十”万历七年己卯(1579)下记“汪若冰”曰:“富川人,云南副使。”[6]P2167又《续纂淮关统志》卷八记载汪若冰曰:“字履卿,广西富川人,举人,主事。”[23]则作者当为汪若冰。而明代亦有“汪若水”一人,《澹园集》附编四《焦竑年谱》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记载曰:“正月,汪若水等刻中原文献成。”[24]P1296考《安庆府志》卷八“学校志·选举”明代嘉靖朝(1507—1567)贡生有“汪若水”[25]P280;《安庆府志》卷十四“人物志·仕籍”明代怀宁县下亦录有汪若水,记为“费县知县”[25]P671。据此可知汪若水为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人,曾做过山东菏泽市费县知县,并且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过中原文献。以此言之,怀宁人汪若水不是《重修文庙记》的“邑人”作者。《(康熙)广西通志》和《(雍正)广西通志》误“冰”为“水”字。
《迁建县学记》又名《迁建学宫记》,《(民国)贵县志》卷五录其作者为“陈桂洲”[26]P396;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录其作者为“陈贵洲”[6]P3973;嘉庆六年刻本《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录其作者为“陈桂洲”[27]。考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庆)广西通志》卷四十九“职官表三十七”,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记录陈桂洲曰:“福建南安人,乾隆壬戌(1742)进士,以赞善任学政。”[6]P1436法式善《清秘述闻》卷十五“同考官类三”亦有陈桂洲记录:“赞善陈桂洲,字文馥,福建南安人,壬戌(1742)进士。”[28]P467据此,则作者当为“陈桂洲”,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88年版)《(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八印刷有误。陈贵洲于史无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