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课程教考模式改革探讨

2022-11-21 21:40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树木园林考核

马 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园林树木(学)课程在各高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多数为专业平台基础课,常规情况是以讲授+识别为主,辅以调查报告和标本识别等进行总结和加强,目的在于学习园林建设中使用的树木,掌握树木的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识。但是,该课程涉及的主体受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难以将教材中的所有树木都讲解识别。本课程在实际授课中,建议按照学校所在地点,选择本地区最常见园林树木,实体指认、分析并进行实体、图片、卷面等考核。该结果将直接关系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方法科学合理与否。本文将对该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在现有较好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讨论,将会更有利于该课程的教、考。

1 较好的教考模式

目前较为全面的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课前根据导师的要求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步骤、重点和难点等,提前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在课堂上因准备不充分而造成时间浪费;课堂上对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当堂知识点,抛出相关问题获引导学生互相提问,然后予以解答和探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后对课前和课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反思或发表个人观点,通过总结的方法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地弥补和强化;考核模式为过程综合考核+理论卷面考核。其中过程考核需要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协调性、课堂纪律等进行客观评价,重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理论考核主要以知识检测为主,题型设计以常规题型为主,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论述题等。考察学生理论原理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熟悉程度[1]。这类课程实际动手动脑以及背诵理解都是必须存在的,即过程考核+理论考核。配套实训课程常用实体、标本或图片、视频等辨别考核。为加深理解和记忆,通常用调查报告或者对某指定范围进行论文总结分析,标本采集辨别,图片及小视频制作为辅助手段。实施过程中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适当给予调节。

2 改革的必然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五条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从服务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方法3个层面提出,高校教学需要对以往的“教”“考”模式进行改革。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跟学生在校掌握的各项综合能力密切相关,在校掌握的能力基本是由教师(导师)引导而成,采用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对此结果有较大影响,所以根据以上若干意见提出的高职服务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模式也有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3 如何改革

各大院校都在进行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不同课程、不同目标下都有创新。针对园林树木(学)的课程在改革中都遇到相似的问题,即按章节顺序(或科属顺序)不便逐一识别,按季节景观顺序不便大幅开展,按地理位置难以实现等等[2],总而言之,按哪个分类法都不容易达到预期值,各校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遵循目标要求完成该课程的教、考工作,这个过程同时也考验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组织能力。

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若干意见中“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目标精准对应,园林树木(学)课程需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以及快速适应园林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课程教学需要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实际工程案例或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学内容安排主要为常用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的分析及实地校验,本校针对该课程的教考模式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2021年上学期该课程教学中针对季节、章节、地理位置等为难问题,重新设计内容。常规教材主要是按照科属章节或者生态习性或者观赏特性进行编写,属于总结型分类材料,本课程将教材作为第一参考书使用,教师自行调整前后序列,按照现实场地运用情况进行授课,为过程查阅比对方便,学生随时携带一份表格,该表格将提前实地调查及补充的树木品种与选用教材科属编制相对应。调整后的课堂教学内容主体为本校园(147.7 hm2,其中含原有农学院植物园保留品种及医学院百草园现有品种)及校园周边的两大公园(中国茶花文化园(23.3 hm2)、湖海塘公园(293 hm2))绿地内的常用园林树木(约77科300种,基本可以涵盖江浙沪常见园林树木品种)。品种包括园林景观中广受欢迎的松科、木兰科、蔷薇科、豆科、山茶科、木犀科、忍冬科等(大部分南北通用),也包括特别树种银杏科、罗汉松科、杜鹃花科、禾本科(部分树种为江浙沪特有),一些珍稀树种、新颖树种同样包含在内,如红豆杉科、槭树科、杜英科、山茶科、珙桐科、桃金娘科、山茱萸科、马钱科、马鞭草科等。从2021年该课程授课起,每周的四节课(理论+实验各2课时),按照月份先后(3月—6月)花期、观赏特征等内容进行校园实体搜索,配合教材中的科属分类安排学习内容,相当于同时结合观赏特性(即景观特性)分类法,要求学生注重景观特性及用途的学习,科属作为科学性较强的理论性查阅。虽然学习的过程比较累,一直在校园内东奔西走,但是能根据常规的月份安排面对树木实物观看景观特性及运用地点,综合教材中的科属分类,达到眼见为实的目的,更容易加学生的深理论及实践印象。对于不能及时观察到的树木以视频或图片资料的形式进行后期补充。公园里的树种安排在实训课内集中完成,弥补校园内缺少的品种,实训课内安排小组采集标本及标本短期强化记忆,考核时综合标本实物、图片至少200种。通过一学期(理论+实验共48课时),配套实训课(1周共30课时)的综合强化进行,学生掌握的常见园林树木品种达到预期目标,并都能顺利通过考核,未来进入社会工作时,园林树木部分的内容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增强自信心。

以上内容的重新安排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周边园林树木环境的了解、课堂安排的树木基本序列,有关树木的拓展知识等都要提前掌握,比以往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总结的教学模式工作量有增无减。

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前预习任务、课堂互动分析、课后验证强化。课前通过网络资源(主要为云课堂)先将下次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为学生指定内容并要求按小组做出汇报课件;课堂按组进行模拟授课,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讨论,同时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或选择典型树木进行适当的社会常识、历史背景、诗词歌赋、人物事件典故、运用要点等进行介绍,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后进行小组总结,尽可能地做到实地校验,对于不清楚的问题要逐一记录,先进行自我学习思考,在向小组同学和科任老师请教;对于实践问题,小组也可以在课后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针对某一植物、某一专业知识点进行实践验证。该教学模式与若干意见中“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完全对应。教师的功能由“教”转为“导”,学生的身份由“学”生转为“教”生,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协同配合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教学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以求知为目的本来面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主要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教师的地位开始从主导变为辅助,但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不重要,教学中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学习跟踪管理,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当学生出现思维和方向偏差时要给予及时、正确的纠正好指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高效。

考核模式结合过程及能力考核,过程如何把控,能力如何界定,这是考核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本课程针对教学过

程进行分析,将过程直接与课前、课堂、课后3个关键时间节点相对应,能力则在过程的3个关键节点进行总评。课前预习所作材料的内容包括查阅相关网站资料等必须由小组每位成员完成,并明确成员的分工任务,课堂由小组成员轮流作为代表进行汇报,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总结材料(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3]。以上考核实行一学期(理论+实验共48课时),每位学生大致可轮流到3~4次(视班级人数而定),取平均成绩作为过程能力结果,与期末进行的一次试卷考核成绩作6∶4比例,综评作为该门课程成绩,做到注重过程及能力考核。作为园林树木一年四季景观各异,建议开设上下2学期课程,第2学期课时可以半数缩减,跨度为9月—翌年1月。目前课程中的7月至翌年2月的树木观赏特性是通过图片、视频学习的,如果能实地验看,结合教材和一些参考资料比对,效果肯定能有提升[4]。

4 效果评价

该课程通过今年上学期一轮的实施,总体来说比以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授课模式成效要好,考核模式贯穿课程全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约束学生的出席率、纪律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拓展的知识也远多于常规情况,实地亲眼观察的景观特性印象也比较深刻,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得到了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改的压力下,不仅要能讲授课堂知识,还需要了解树木相关的文化、地域风俗、历史人文知识等内容,要对脚步能达范围内的树木品种及种植位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实践课程中应提前做好课堂组织计划、教学活动方案,并及时做好课后意见收集和结果总结[5]。通过一轮措施的实行,教师的组织计划能力、专业融通能力、课程分析能力、探究调查能力等都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学生受任务和考核驱使,必须参与该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所有学生都要明白,当前的学习是为参与社会工作进行的提前预演,要将课前、课堂、课后等环节连成一个整体,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打牢专业知识基础,还可以为毕业后进入专业领域创造良好条件。每位学生都需要进行相互“教”和“评”,锻炼学生的参与、查阅、解说、讨论等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入职都能打下一定的专业和能力基础。

5 结语

本改革方案在上半年的园林树木课程已实施,就具体过程来看,需要授课教师最好提前至少1~2年就开始对周边的树木环境进行详细了解,对与树木相关的拓展知识提早准备,并根据实地情况及时增减,提早规划按月份景观特性大致分类的树木名录,实际操作时再提早1~2周调整按周景观特性分类的序列,并且每年的气候状况也会影响每月、每周的树木景观特性变化,最典型的是影响花期及色彩,到布置任务时需要实时更新,学生可以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完成相关内容,从而完成该课程要求[6],同时,不定时多次融于自然环境,亦能亲自体验园林景观中对应季节、方位、场合、气候、元素等的树木造景手法,有助于后续课程的树木景观运用,有助于夯实快速融入园林相关行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

猜你喜欢
树木园林考核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树木之最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辨认树木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