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2-11-21 21:18徐有威张程程喻双全
关键词:遗产研究

徐有威 张程程 喻双全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徐有威1张程程1喻双全2

(1. 上海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44;2.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三线建设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分会、上海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24日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会议聚焦三线精神、政治工作、经济史、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社会史、文化史、小三线建设等热点问题,集中呈现了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后,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推动该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助推其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主要内容;新特点

1964-1980年开展的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国防、交通经济建设战略。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日益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领域。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更好地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向前发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分会、上海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24日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单位约70位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近10家学术期刊编辑就三线建设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进行探讨和交流。会议共遴选出50多篇论文,涉及三线精神、政治工作、经济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社会史与文化史、民兵工作、小三线建设、后小三线时代等问题。本文拟对这次会议中的论文进行梳理和小结,以期助力三线建设后续研究。

一、研讨会的主要议题

(一)三线精神

自三线建设研究进入学界的视野以来,有关三线精神的探讨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关三线精神的形成、内涵、当代价值等相关问题在此次会议中得到了关注和讨论。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蒋明麟认为三线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对三线精神的形成、特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形成于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精神在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加强全国人民护国、卫国思想具有特殊价值。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与领导者,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高级顾问王春才回顾了他在重庆江津参与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三线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另一方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计毅波、闵清和马保青围绕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分析了“二汽”三线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提出艰苦创业是“二汽”三线精神的非凡品格;无私奉献是其豪迈气质,团结协作是其宏大视野,勇于创新是其动力之源。攀枝花学院代俊、袁晓艳和朱云生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通过口述史这一独特视角来分析三线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艰苦创业源于精神与物质的激励;无私奉献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团结协作是制度优势的发挥;勇于创新是破解难题的使命。中央民族大学杨阳则是以“历史三调”为研究框架,从事件、经历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分析三线精神,认为三线精神是基于“亲缘-业缘-地缘-事缘”认同体系的集体记忆与当前时空的权力交互的结果。尽管三线精神已被明确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但是在具体问题中的研究仍有许多维度和角度可以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三线建设中的政治工作

三线建设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其政治工作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关注。广州大学谢治菊和陆珍旭探讨了备战动员问题,提出当时国家利用制度安排、利益共享、精神鼓励等动员方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聚集到三线地区,使三线建设能够有效的开展。东北师范大学张震和李彩华从领导体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三线建设领导体制是由中央、地方以及建设单位三个层级构成。中央层面主要是进行宏观布局和领导;地方层面是根据中央的指示和要求进行具体的落实和安排;各基层单位则是在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生产建设任务。这样一套领导体制在三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台州学院王永力以德阳工业区建设为例,提到了在建设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有力保障了德阳工业区的建设,但是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够深入细致、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也对德阳重型机器厂等企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经验与不足也为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考与启示。安徽师范大学黄华平对西南铁路大会战进行了剖析,通过史料梳理,提出在西南铁路大会战中中共采用了“大会战”的模式进行建设。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起高度集权的铁路管理机构,发动军民力量,开展群众性勘测设计与技术革命,加快铁路建设进程。但是在其中也出现了铁路建设质量较差、投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从西南铁路大会战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到,政治工作能够起到鼓舞军民士气,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和不足,应当引以为戒。这对于当前的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三)三线建设经济史

三线建设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战略,从经济史视角分析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会议中,有关经济史方面的论文共计12篇,是各专题中数量较多的一组。宜宾学院周明长以全国支援三线建设为视角,分析了东北对四川三线建设城市的支援问题。东北工业核心资源的嵌入,使四川数十个受援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四川城市布局及经济版图的巨变。大连理工大学袁世超以银川长城机床铸件厂为个案研究,关注了在改革开放初期三线企业的技术引进与外资利用问题。银川长城机床铸件厂是一家全国重点三线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该厂通过引进日本企业的技术与资金,逐渐使该厂摆脱连年亏损的困境,并最终转型为具有一流生产能力的知名机床铸造商。这一个案研究对于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三线企业的调整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徐江山将目光聚焦于绵阳、北碚两地,由此探讨了两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问题。作为三线建设的两个重点区域,绵阳和北碚的城市发展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绵阳、北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峡大学黄河和吉雅洁关注了焦枝铁路建设与当地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焦枝铁路的修建为当地的枝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在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推动着枝城镇的迅速崛起。青海师范大学方立江在分析青海三线建设的历史启示问题时认为,该建设为青海实现了解放以来第二次经济快速发展。

在对三线建设与城镇化关系进行探讨的同时,三线建设与工业化的关系同样是会议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认为,三线建设的意义在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为人力资本培育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国防科技大学蔡珏着重分析了三线建设对中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影响。在三线地区开展的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国防工业建设整体带动了内地工业化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王毅聚焦三线建设与云贵地区工业化的关系。云贵地区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区域。通过投资建设,云贵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结构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和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现代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辽宁社会科学院黄巍则是将目光集中于东北地区,分析了中共对于东北工业的建设发展思路。其中,在三线建设时期,东北地区积极支援全国,有力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四川大学曾媛圆与上海交通大学张杨从宏观层面剖析了三线建设对内地工业发展的影响。尽管存在着投资效率较低等问题,但是其布局使内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的以三线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协作区,从较长的视野来看,其长期效益在逐步得到体现。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崔龙浩以“二汽”为例,梳理了三线建设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等复杂制造业的艰苦探索历程以及其中的经验得失。

(四)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是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近年来其研究成果不断增长,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本次会议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就“十四五”时期国家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形势和思路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主要从背景形势、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来展开。上海大学吕建昌从多学科的视野下剖析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提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于当代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布局、选址等方面的原因,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有其特殊性。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建筑等众多学科出发,以不同视角探讨保护和利用的有效路径,从而对中国当代其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思考。

除了从宏观层面探讨其保护与利用外,西南科技大学张勇等学者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视角来探讨该问题,梳理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分布、数量以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开发模式、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刘仲平关注到了绵阳市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绵阳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地区,因此该地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三线工业遗产。绵阳市于2017年将市内的41个三线工业遗产列入保护目录,逐渐形成了以“两弹城”旧址、清华大学三线分校遗址、126文化创意园为代表的特色工业遗产项目。在今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还需要从思想认识、系统普查、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等几方面去着手。攀枝花学院张治会从道路自信角度出发,梳理了攀枝花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途径,提出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应将其纳入到攀枝花城市发展转型的战略中去,将攀枝花建成“三线建设遗产城”。

此外,有关三线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视角。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丁小珊探讨了将三线工业遗产融入“四史”教育的问题,提出三线工业遗产是激发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场所,也是“四史”教育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利用三线工业遗产融入“四史”教育可以从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再利用价值三个维度出发,努力将三线工业遗产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内核之中。成都工业学院赵立等学者还将三线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联系,并以大邑县雾山乡原中科院光电所旧址改造项目为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

从上述的参会论文中可以看到,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在理论层面,需要打破单一学科视野,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共同推动研究的可持续开展。在实践层面,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需要来自政府、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并重视三线工业遗产的良好环境,共同促进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五)三线建设社会史与文化史

作为单位制度下的三线企业具有典型的“工厂办社会”的特征。企业不仅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生产任务,同时还需要保障职工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众多社会职能。另外,由于布局的原因,地处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三线企业还需协调处理同当地政府、百姓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三线企业面临着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从第一和第二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来看,围绕这一方面的问题如上海小三线与当地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海小三线青年职工婚姻问题等展开过热烈的探讨。在本次会议中,围绕社会史与文化史问题的论文数量有11篇,仅次于经济史研究,是本次会议中的又一大热门问题。

部分学者对三线建设与单位制的问题进行了对话。四川外国语大学辛文娟以宁夏某个三线煤矿单位居民生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从单位大院到城市社区的变迁历程,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看到,在生活空间的重组中,逐渐形成了重叠多样的社会关系纽带,使得这些居民在老单位中的社交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进而形成了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东北林业大学刘博以某个三线社区的基层治理转型为案例,提出在社会资本由积聚于单位社会向社区扩散过程中,“后单位”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在原先“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动员链条随着单位制的消解而新的基于居民利益的动员体系还未形成的情况下,该三线社区的治理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内在动力。因此,在当前的社区治理中,应从创新制度体制设计、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优化社区发展环境、培育公民公众精神等几个层面共同推动“后单位”背景下的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另外,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剖析了三线企业内部的群体构成和社会关系。在群体构成方面,主要由职工和家属两部分构成,而职工又可细分为多类。由于群体构成的多样性,加之血缘、业缘、婚姻等关系的相互连结,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而又紧密联系的内部关系网络。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较为复杂的小社会中,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繁多。湖南工学院段锐、王思敬和邹召松关注了在湖北三线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由于参加湖北三线建设的职工很大一部分是从东部或沿海地区内迁而来的,因此在他们来到鄂西、鄂北地区后,随之而来的住房、医疗、教育、工资、户口、婚姻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当地政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优化政策、增强执行力度等办法来对三线企业职工反映较为突出的民生问题努力加以解决,以此来保障三线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民生问题未能够加以妥善解决,从而也对湖北三线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关注三线企业内部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有参会学者关注到了三线企业与当地的关系问题。四川大学李德英和黄俊林围绕西北地区三线建设中出现的征地补偿问题展开研究。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在征地补偿的问题处理中,在总体上采取了较为妥当的措施,一方面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维护工农关系的要求,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各地也结合各自的情况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补偿办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照顾,减少了因征地问题而产生的矛盾,从而为三线项目在这些地区的落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南科技大学崔一楠在分析三线建设中上海浦陵机器厂迁入重庆的个案研究时也注意到了该厂在迁入当地后注重构建互惠互利的工农关系。贵州大学吴倩华聚焦于三线建设与贵州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这是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较为罕见的。作者以三交理念为基础,即把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认为三线建设对贵州省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也为三线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团结互助的良好关系。

在三线建设文化史的探讨中,攀枝花学院许见军分析了三线建设文学的概念、产生及其价值。三线建设文学是三线建设时期以三线建设为表述对象的文学创作,集中展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生活以及三线建设者的复杂心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是三线建设历史场域中的产物,具有重要的文学、社会认知以及三线精神的传承价值。王春才在其回顾与重庆江津三线建设历史渊源的文章中提到了重庆明泉三线文史收藏馆的建立,收藏馆所收藏的藏品对于三线建设文化史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傅琳和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杜柯就三线建设标语口号文化的概念、历史和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三线建设口号文化是丰富、系统和复杂的三线建设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政治宣传、精神鼓动、榜样示范、行动宣言等历史价值以及精神传承、历史文化研究、政治思想教育、经济开放旅游等当代价值。

除此以外,中国科学院刘洋还就中国科学院参与三线建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在三线建设中,中国科学院通过加强西南分院、西北分院的科研力量,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重点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为三线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西南科技大学张勇等学者对清华大学三线分校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到,清华大学三线分校的建立,为三线地区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就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中央直属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在中央、地方和项目三个管理层级上形成了高效顺畅的领导管理体制,有力保障了各个项目的推进。攀枝花学院王华关注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职工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地方政府在三线职工自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成立体育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和增加体育经费,并积极开展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等不同范围和层次的职工体育交流和比赛。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促进了工农关系。当然,因受到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影响,三线建设时期的职工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为政治服务”倾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上述的参会论文中可以看出,三线建设作为计划体制下的产物,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生产上的问题,同时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既需要去协调企业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关系,还要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关系,这些社会问题的处理直接关乎三线企业的稳定与否。在当前的研究中,有关社会史的问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有利于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剖析三线企业这类单位制社会所包含的各个面相。

(六)民兵问题

在本次会议的参会论文中,有关三线民兵问题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数量。这是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热点。四川大学李德英和蔡忆雯着重探讨了襄渝铁路学兵连的问题。一方面,这批学兵被组织派往襄渝铁路参加建设,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另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应当被算作是知青。另一方面,他们与普通知青所不同的是,他们得到了在完成施工任务后,被安排工作的承诺。这是普通知青所没有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又不是知青。所以作者将这批学兵概括为:民兵,又非民兵;知青,又非知青。但无论是民兵也好,知青也罢,他们都为襄渝铁路的建设付出了努力,奉献了青春。西华师范大学朱华着眼于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民兵群体,但与上一篇论文所关注到的学兵群体不同的是,这篇论文聚焦川东北民兵建设襄渝铁路中的民兵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建设襄渝铁路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兵队伍作为一批“军”“民”结合的特殊群体,在动员和建设阶段都体现了很强的政治性,这与民兵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通过教育讨论与批判整改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民兵的思想认识水平,以评优评先树立典型的措施来鼓舞更多的民兵投入铁路建设,也对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此外,三峡大学冯明和冯吉还关注到了焦枝铁路建设中宜昌民兵师的后勤保障工作。这是三线民兵工作研究的又一个新视角。在宜昌民兵师参与铁路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生产保障优先、生活和卫勤保障为配套的后勤保障体系,这套后勤保障体系为民兵免除了后顾之忧,为焦枝铁路的顺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中也曾出现一些奢侈浪费、贪污盗窃的情况。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在过往的研究中,更多探讨的是上述这些铁路工程的建设问题,而对其背后参与建设的群体关注较少。在本次会议中,有关民兵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批参与三线重大工程,却又默默无闻的群体。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有关三线民兵问题的探讨将会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三线建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七)小三线建设

小三线建设研究在近年来异军突起,特别是以上海大学徐有威成功申报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为标志,有关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呈现逐年升温的态势。徐有威在回顾自己从事小三线建设研究的8年时间中,同样认为该项目的立项对推动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张志军分析了江西小三线建设兴衰背后的上海因素,提出江西小三线建设的兴衰与上海的支援建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江西小三线建设筹建之初,上海就调集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小三线建设面临调整改革时,上海的民品生产技术再一次支援了江西小三线建设的转型发展。纵观江西小三线建设20余年的发展历程,来自上海的因素对推动江西小三线的发展,改善当地落后的工业基础和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王利中以内蒙古清水河县红旗化工厂和先锋电厂为例,通过史料梳理了内蒙古小三线建设的历程,对于该地的这一问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上述对各地小三线建设进行梳理的论文以外,其他的相关论文同样值得关注。南京大学牛一凡以小三线企业山西省前进机器厂1979年会议手记为分析对象,从中窥见文本内外的“改革开放”。这一视角将小三线建设与改革开放史紧密结合起来,较为新颖独特,认为,从山西省前进机器厂1979年党委会议手记等史料中可以窥探小三线企业内部不同群体间在面对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潮流时所体现的不同心理变化,从中可以体察到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变迁。

(八)后小三线时代

在小三线建设研究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以上海大学徐有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至后小三线时代的研究。所谓后小三线时代,徐有威将其认定为20世纪80年代小三线建设调整以后有关单位所处的时代,时间跨度是1981-2021年。这样一来,就将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小三线时代形成衔接,为中国当代史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根据徐有威对13个省市小三线企业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尽管在小三线建设调整结束之后,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困境,但是,仍有约26%的小三线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路径在艰难转型后依然存活并持续发展。这些现存的小三线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种是继续从事军工生产;第二种是原小三线企业中的配套项目如今仍在继续经营;第三种是原小三线企业员工通过创业创办的企业;第四种是原小三线军工企业转产民品。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下,不少小三线企业因无法及时调整转型而破产倒闭,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小三线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在前行中寻找机遇,不仅成功存活下来,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

还有学者从具体案例入手来探讨后小三线时代。东华大学张胜和上海大学徐有威以安徽小三线为例,分析后小三线时代的企业发展情况。他们通过对安徽小三线企业调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考察,提出原安徽小三线企业在迁移至合肥等城市后,对当地城市的人口、企业发展、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原小三线企业在世纪之交再次面临发展困局,导致其举步维艰。淮北师范大学李云和上海大学徐有威将目光聚焦于安徽省,但是其研究对象是身处安徽池州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可以看到,位于安徽池州的上海小三线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调整搬迁后,当地利用上海小三线企业遗留下来的厂房、机器设备、生产物资等条件,通过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对助推池州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三线建设学术史

在本次会议中,有关三线建设学术史的研究是一大亮点。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婷借鉴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对1992-2021年的三线建设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以Excel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对核心作者分布、文献分布、研究机构等外部特征做整体描述。

他们将这一时期内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92-1999年为萌芽期,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少只有28篇;2000-2010年为起步期,这一时期的发文量共128篇,比上一阶段增加了100篇;2011年以后为全面发展期,发文量共180篇。这一时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文章数量的增加,还体现在论文质量的提升。仅以2020年为例,在这一年中,有2篇三线建设研究文章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有23篇论文见刊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中,约占当年发文总量的24.2%。

通过上述分析,他们提出三线建设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从学科视角来看,研究期刊分布以及研究机构分布反映出当前我国三线建设研究以党史、当代史、经济史等学科为主,目前有向多学科发展的趋势;从研究力量来看,核心力量主要分布于北京和上海,而政策的主要实施区,除西南地区有几支成熟的研究团队外,其他的三线地区研究力量薄弱;从研究内容来看,三线建设研究从之前的以宏观和中观为主,逐步向微观研究扩展;从研究前沿趋势看,2010年以来三线建设研究开始朝向工业遗产、工业布局、工业化、城市化、小三线建设等方面转变。

二、研讨会的新特点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是时隔8年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三线建设学术盛会。和前两届的研讨会相比,本届会议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内容:

(一)参会人员来源广泛,共同探讨三线建设研究发展方向

本次研讨会的办会规模和前两届相比大体相当,人数略有增加。尽管从规模上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从参会人员的来源来看,邀请范围进一步扩大。本次会议除了邀请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以外,其他参会人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本届会议特别邀请了部分学术期刊的编辑参会。这些期刊编辑的参会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三线建设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同时对学者而言同样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通过倾听编辑的意见,从编辑的视角出发,把握什么样的文章是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增加投稿的命中率。这有助于推动三线建设研究力量的进一步加强,也有利于三线建设研究的长期发展。

作为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三线建设研究不仅需要来自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知名专家的引领,还需要其他人员的广泛参与。这些人员中既包含着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及硕士,还应包括与此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倾听他们的声音,更好地扩大三线建设研究影响力,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讨热点问题,聚焦新兴领域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与第二届时间相隔8年。在这8年期间,三线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新兴领域已出现了新的变化方向。从本届会议的参会论文来看,在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中备受瞩目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三线精神研究、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经济史与社会史、小三线建设研究等内容均得到了体现。这些热点问题,有的是在前两届三线建设研讨会中有所涉及,但更多的内容是在前两届研讨会中所没有探讨或较少涉及的。即使是有所涉及的内容,在这次研讨会中已然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小三线建设研究在前两届研讨会中均是探讨的重点问题,但是彼时基本上只聚焦于上海小三线建设研究,而此届会议中,各地小三线建设研究的成果相继涌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另一方面,在此届会议中呈现的民兵问题研究和后小三线时代研究则是三线建设研究中的新兴领域,如果说前者在此前还有所探讨过的话,那么后者则完全是一届全新的亮相。尽管后小三线时代的概念并非在此次会议中首次提出,但是集中论述和展示后小三线时代的研究路径却是第一次呈现,以此为契机,也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重视后小三线时代的研究,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三线建设研究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的热点和新领域将会被发掘。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态势显著,共同助推三线建设研究版图不断延伸

三线建设研究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三线建设牵涉面极为广泛,在近年来的三线建设研究中,除了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以外,还吸引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建筑学、博物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探讨。在本届会议中,这种多学科交流融合的态势得到了非常显著的体现。如三线建设单位制的研究就是通过利用社会学中单位的概念对三线企业进行剖析,分析其作为城乡之间的单位社会所具有的特点。再比如对三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从道路自信视域下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则是将三线建设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学科相联系,从而促进了三线建设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在当前的中国当代史研究中,三线建设研究能够将如此多的学科融合至同一个问题中进行探讨,实属罕见。这也再一次展现了三线建设研究的巨大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今后研究开展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促进三线建设研究向前发展的态势仍将持续进行下去,且趋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线建设研究的版图将会在众多学科的持续推动中得到不断拓展与延伸。

结语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三线建设研究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纵观近30年来三线建设研究的发展态势,这是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三线建设研究的成果。在三线建设研究向前发展的道路上,及时回顾总结研究的经验得失,为今后研究谋划方向是极为重要的。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在研讨会上所提到的,三线建设研究者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用三线精神研究三线建设历史,把三线建设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郑有贵也认为,三线建设研究正迎来再出发的关键时期。可以看到,三线建设研究的前路仍然广阔和漫长,随着更多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认识、关注并参与其中,三线建设研究在今后的道路中,将会收获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助推中国当代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An Overview of “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XU Youwei1, ZHANG Chengcheng1, YU Shuangquan2

(1.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Third-lin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academic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From October 22 to 24, 2021, “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hosted by theThird-line construction branch of ANHPRC (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and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held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meeting focused on hot issues such as the Third-line spirit, political work, economic history,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ocial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and small Third-line construction. It also focused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further broaden this research and promote interdiscipcinary integration in this research to improve its academic influence.

“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Third-line Construction”, primary coverage, new features

K27

A

1672-4860(2022)02-0018-08

2021-09-07

2021-12-07

徐有威(1964-),男,汉族,江苏吴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

张程程(1996-),男,汉族,上海崇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史。

喻双全(1997-),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三线建设。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ZDA207;四川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XZ22-04。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遗产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公司研究
千万遗产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