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宴乐视角下看宋朝与契丹
——辽的音乐交流

2022-11-21 20:18:21徐玉洁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契丹宴会礼仪

徐玉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例如战争、政治外交、商业贸易等)进行互相碰撞、吸纳、交融、互动以及学习借鉴,笔者认为,这便可以称之为音乐交流。在之前所接触过的音乐类的史书大都着重讨论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通史,因此笔者想借此机会以宋朝为主线,探索、梳理宋朝与契丹—辽朝少数民族间的音乐交流。宴乐大都体现在宴会上,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便是在君主政权之上国家礼制层面的宴会,它往往伴随着皇帝的政治、礼仪活动,伴随着宋朝、契丹(辽)之间的交往、朝贡互动。宋朝与契丹(辽)两种相异的政权间,凝聚中原与外来因素的宴乐礼仪显示了其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宋朝宴辽使乐

尼科拉·弗莱彻曾在关于宴会史的著作论述中说:“想要将美好的一餐提升到宴会的高度,就必须有一个额外的维度。”①在宴会中不止要靠单纯的美食来获取愉悦感,更需要通过视觉、听觉上的输入而达到想要的效果,尤其在古代宴礼制度下需要满足封建君主帝王的欲望,而宴乐便是“额外的维度”。《仪礼·燕礼》曰:“燕礼。小臣戒与者。膳夫具官馔于寝东。乐人悬。”注曰:“悬,钟磬也。国君无故不撤乐。②在宴饮礼仪中,小臣(为国君)留诸多群臣,设置膳宰在路寝的东边以此准备群臣的饮食,乐人(为宴饮)挂上新的钟磬,且国家在没有原因的情况下不得取消钟磬的悬挂或演奏活动。可见,在古代宴礼中是需要宴乐的演奏的。

宋朝出于礼仪,会为辽使设置专门的殿堂来供朝见、交流。例如“曲宴”,除了宫廷内,宋朝亦设有宴射、都亭驿馆飨之礼仪。宋朝为辽使而设的曲宴地点大都在紫宸、垂拱、以及崇政殿。紫宸殿与垂拱殿为皇帝朔望参与日常视朝之所,崇政殿则为皇帝日常处理国家政事政务之所。

契丹国信使常常赴于宋阕贺正旦、圣节,宋朝宴使者被安排在紫宸殿就坐,紫宸殿宴契丹使乐则是在宋朝皇帝紫宸殿上寿乐的基础上简化而成。《通典》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觱栗,以众乐和之;赐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十九、用角抵,宴毕。”③春秋圣节三大宴中的程序礼节共有十九道步骤,较为繁琐,且皆用教坊俗乐,且这十九道程序之中亦贯穿着一步步的用乐规范与用乐形式。在重大节日宴会中能有如此繁杂的宴乐程序,更不必说与辽国使者的互动了。

宴乐是必不可少的,与其相对应的宴乐礼仪制度想必也会存在。但由于笔者还尚未搜集到充足的史料,暂且只能获取某些较为零碎的信息。政和《紫宸殿正旦宴大辽使仪》中有关于宴飨礼仪所用乐的记载,有教坊使以下大起居,在皇帝与臣举酒、入食时作乐,仪式摘录为:酒初行,……先宰臣,次百官,皆作乐。……皇帝五举酒,乐工殿上奏乐,庭下舞队前致词,乐作,舞队出。首先是举酒仪式的开始,众多大臣都纷纷与皇帝敬酒,不过要先由宰臣(古代为帝王主管膳食的官吏)受拜,再由诸多百官继续受拜之后开始奏乐。其次,太官会命令朝廷大臣开始进食享受食物,随之而来的便又是奏乐。然后,乐工们则表达对于皇帝君臣的赞扬溢美之词,致词结束后,百官便又再跪拜于皇帝,皇帝极为喜悦为之赞赏,便赐予百官座位,音乐暂且停止。最后,皇帝赐予百官五次后,殿堂上的乐人们又开始作乐,舞队也负责表演致词。每位人士都扮演着各自所需的角色,并且不能僭越本不属于本身地位的仪礼,每一环都有固定的程序与礼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中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月壬申,先是,上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及是巡城,必令舞剑士前导,各呈其技,北汉人乘城,望之破胆。”宋朝献贡设宴来接待契丹使者时,指令数百名士兵表演剑舞,令使者不敢正视。如此声势浩大、气势恢宏的乐舞表演,想必会为契丹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古代将士击鼓、表演剑舞类似这种气势规模宏大的活动一般都用作激奋人心甚至虚张声势恐吓敌人的武器,那么如此活动被安排在宋朝的宴会中,笔者猜想,一是表明宋朝对于与契丹辽朝间的友好关系的重视,二则,宋朝皇帝用此行为来彰显其国富足强大的地位,来宣扬国土政权不容侵犯的意识,起到了威慑军心的作用。

总而言之,契丹使者来宋殿宴用乐的场合一般在紫宸、垂拱、或者崇政殿。其形式以教坊乐俗乐为主,构成了专门曲宴契丹使的“曲宴契丹使乐次”。笔者认为,宋朝宴会为接待辽使的乐仪相当规范,程序较为繁杂,由始至终整个步骤都包含着不同的奏乐方式,例如杂剧、百戏、队舞等等,皇帝举酒、邀请使臣坐的次数也远远不止一次。宋朝对辽朝使者的宴会设置反映了中原王朝的传统礼乐思想,由此,也折射出宴乐礼制对于国家礼乐文化制度建设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宴会享乐中君主获得愉悦感的背后实则暗含着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像宴会如此充满互酬性的交往礼仪,想必便可以通过厚赂使者以达到稳固政权缓解两国之间关系的作用。

二、辽朝宴宋使乐

辽朝对往来使者的赐宴地点设置在辽朝的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其目的为了保持草原游牧民族自由豁达的民族特性。捺钵分为春、夏、秋、冬四种,不仅冬捺钵宴会有接待外国朝贡使者的国事活动,春捺钵也具有接见外国使臣的功能。在辽朝宴会上会使用国乐、诸国乐、雅乐、散乐等都多种音乐形式,但辽帝春捺钵宴饮中,一般则本国国乐。辽国接待宋使时亦会使用百戏、舞女八侑(辽朝大乐)等音乐。可见不仅宋朝有专门宴国信使的宴乐,辽朝也是如此。

辽朝曲宴宋使乐次如下:1.酒一行,觱篥起,歌。2.酒二行,歌。3.酒三行,歌,手伎入。4.酒四行,琵琶独弹。饼、茶、致语;食入,杂剧进。5.酒五行,缺。6.酒六行,笙独吹,合《法曲》。7.酒七行,筝独弹。8.酒八行,歌,击架乐。9.酒九行,歌,角抵。与前文《通典》中关于宋朝宴辽使乐的记载来比较分析两朝宴会所用乐的相似之处有:1.都用觱篥乐器起奏,以角抵乐器为终;2.都有歌、杂剧、《法曲》的表演;3.都会有独自弹奏琵琶、笙、筝乐器。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则是,辽朝宴宋使乐次程序较为精简,由此也暗含了契丹辽朝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吸取了宋朝宴礼制度。

任半塘先生在其书《唐戏弄》中分析了辽朝皇帝上寿、曲宴宋使时所用的散乐乐次乃是仿照宋朝乐制而制:“就常情而论,刘昫所传之散乐,惟有晚唐伎艺,辽初固属如此也。其后随宋转变,终成排挡乐次……”④笔者同赞同这一点,猜想原因如下:1.宋朝本身处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相比辽朝较为繁荣,儒家文化的深远持久使得宋朝的礼乐制度更加完善成熟,而辽朝由少数民族政权所建立,建朝时间相对短暂,政权相对来讲不稳定。2.契丹民族是一个性格豪迈奔放、热情似火的民族,本身就具有宽厚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善于效仿学习北宋中原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仿照汉制实行中原科举制度,制定一系列成文法典等,不断积极与中原民族交往互动。

《契丹国志》中记载,辽圣宗太平六年,“宋龙图待制孔道辅使契丹,有优人以文宣孔子为戏。道辅弗然往出。契丹主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道辅曰:‘中国(宋)与北朝(辽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侮慢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契丹君臣嘿然。”契丹国主命令伶人做戏为乐,用来招待宋使。但由于宋使孔道辅是孔门的后裔,他便认为以文宣为戏,有辱于先圣,便绝然愤怒离去。由此笔者思考,俳优之戏在当时是象征戏谑、玩笑的不正经的戏曲,契丹人已经明知如此还故意为之,可见这已然折射出契丹对于北宋音乐的了解程度之深。既然了解程度达到如此深的程度,那么想必两个国家间会有一定的互动与交融。与此同时,又何尝没有反映了契丹中期,戏剧已经占据了契丹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呢?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宋庆历年中,宋臣使辽,“宴于混同江,观钓鱼。临归,戎主(辽兴宗)置酒,谓之曰:‘南北修好岁久,恨不得见南朝皇帝兄。托卿为使一杯酒到南朝。’乃自起酌酒,容甚恭,自鼓琵琶,上南朝寿。”辽朝帝王为欢送北宋的使者而在宴会中亲身演奏琵琶乐器,可见,在此时期,两国存在友好的邦交关系。从另一角度思考,两国之间的外交政治关系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从辽兴宗对于宋朝使臣的态度中便可简单地反映出国家间关系的实质。在宴会中不仅存在乐舞、乐曲、乐器等音乐形式,两国也会将乐器作为给彼此的赠礼。在宋朝赠予辽朝的礼物中,便有红牙、笙笛、觱篥、拍板等乐器。⑤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华夷之辨。陈旸在其撰写的《乐书》中认为契丹—辽朝音乐为夷乐,它窃取了宋朝的汉族音乐,在宫廷中应该禁止用其宴乐。《乐书》中写道:“臣观契丹视他戎狄最为强桀,然所用声曲,皆窃取中国之伎,……太宗雍熙中,恶其乱华乐也,诏天下禁止焉,可谓甚盛之举矣。”⑥笔者认为,即使契丹乐曲有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的确借鉴融合了中原乐器、杂剧等音乐元素,陈旸言其“皆窃取中国之伎”,却也恰恰反映了契丹吸取唐宋音乐的客观事实。

总而言之,细看辽朝为宋朝使者举办的宴会礼仪,在其乐次步骤上明显与宋朝的接近相似。通过了解辽朝宴乐的运用,便不难发觉其实则仍在宣扬其国威,实质仍为国家帝王服务,从而巩固国家之间政治上的亲密关系。这使得我们了解辽朝游牧民族文化的同时,却也不能忽略其对中原礼乐成分的借鉴与吸纳的事实。

结 语

在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礼仪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置,且通过宴乐举办的活动也是处理国家政治关系的的有效手段,宴会中的交际应酬可以适当缓解国家政治与社会的冲突,帮助实现国家统治政权的稳固。更加重要的是,宴会中所使用的音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两国间音乐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宴乐具体作品的交流传播便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礼乐观念的输入或输出,从宋、契丹(辽)两国的宴会用乐上看,具体呈现在乐舞、乐器、乐曲之中,这种相近性的背后,恰好印证了辽朝吸收宋朝的宴礼观念,也印证了宋、契丹(辽)朝两国具有相通的政治文化观念。

通过宴乐的视角了解到两国在宴会礼仪中所体现的音乐交流与互动,且契丹(辽)朝对于宋朝礼乐文化的吸收,也推动了礼乐制度的建设。契丹这个活跃在东北亚的草原民族国家与地处大中原的中原宋朝之间所产生的音乐交流的火花,不仅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少数民族艺术史中都占据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音乐交流互动篇章中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注释:

① [英]尼科拉·弗莱彻著,李响译.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7:133.

②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14,燕礼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90-391.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142,乐志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48.

④ 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3.

⑤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1,南北朝馈献礼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01.

⑥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48,乐考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4438.

猜你喜欢
契丹宴会礼仪
庆祝宴会
环球时报(2023-02-09)2023-02-09 17:14:35
猫和老鼠的宴会
快乐宴会对对碰
乘车礼仪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
美食(2016年10期)2016-08-22 03:29:40
礼仪篇(下)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礼仪第一礼
学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39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学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6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