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宇 浦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福建浦城 353400
鸡蛔虫病是由寄生在鸡肠道内的蛔虫引起的,是鸡的常见疾病。 其病原为禽蛔科、 禽蛔属的鸡蛔虫。我国很多养鸡场都存在鸡蛔虫病,尤其在湿热的高温季节里更易发生,传染性强,主要传染源为患鸡和隐性带虫鸡。鸡蛔虫病对雏鸡危害较大,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的还会导致雏鸡死亡。由于蛔虫在鸡的小肠内寄生,对鸡的消化吸收功能影响极大,从而影响鸡的生长情况。患鸡精神萎靡不振,生长发育迟滞,行为呆滞,患病时间越长,消瘦越明显,随着鸡消化障碍、腹泻、采食量下降等,最终鸡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021 年9 月,浦城县富岭镇余塘村一陈姓农户饲养的160 羽黄羽土鸡中有89 羽发病,主要特征为鸡冠苍白、形体消瘦,发病率55.6%,接诊时已死亡11 羽。 农户陈述:患鸡为4 月龄雏鸡,从发病到死亡约10 d,患鸡食量下降、长得慢、精神萎靡、不爱动、羽毛蓬乱、翅膀下垂、鸡冠苍白、日渐消瘦;消化不良,便秘和下痢交互出现,粪便中有时发现带血的黏液。本村动物防疫员指导采用抗菌药、抗病毒药等进行治疗,但均无明显疗效。笔者接诊当日立即前往养殖现场观察, 发现该养殖户的土鸡散养于其家后院小土坡附近,仅有一简陋鸡舍用来休息,鸡未曾服用驱虫药。与家中3 羽麻鸭、2 只土犬混养。粪污堆集,环境较差。
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羽毛蓬乱、行为呆滞、双翅下垂;排黄白色、咖啡色稀粪,严重者排血便,肛周羽毛因脏污而粘连。 随着病情发展,鸡渴欲增加、食欲下降、嗉囊空虚、鸡冠苍白、形态消瘦、呆立;严重的发生共济失调,瘫倒在地,临死前体温偏低。 消化功能紊乱,有时便秘,有时下痢,粪便还可见带血的黏液。
剖检6 羽当日死亡和濒死的患鸡, 发现其机体消瘦,贫血;十二指肠乃至整个肠管都出现不同程度炎症;小肠段臌胀,可见白色内容物堵塞肠管,剪开肠管可见大量成虫聚集,虫体圆形、黄白色,长度为0.5~3.5 cm,虫体表面角质层有横纹,堵塞前半段肠道,肠道后半段空虚,有少量黏膜脱落,高度疑似鸡蛔虫虫体,采集新鲜鸡粪和肠内容物,待检。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虫卵, 镜检观察到椭圆形虫卵,较扁圆,长70~80 um、宽47~50 um。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粪便检查,确诊为鸡蛔虫病。
将该养殖户的鸡群进行分群, 分为假定健康群71 羽和发病群89 羽, 将假定健康群转移到经过消毒的一处旧房饲养。对发病群采取以下防治疗措施。
6.1 治疗措施 按每千克饲料添加阿苯达唑片15~20 mg,拌料饲喂,1 周1 次,连用2 周。 同时注意饲料营养搭配,增加动物性蛋白、维生素A、维生素Bl等供给。不同阶段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满足不同时期鸡营养需求,以提高鸡的抵抗力[1]。 饮用水和饲料要保持清洁、避免被污染,少喂勤添,每天饲喂的饲料要确保新鲜,不允许饲喂过期、霉变腐败的饲料。
6.2 预防措施
6.2.1 改变饲养方法 饲养方式由散养改为圈养,不同年龄段的鸡应该分开饲养,且不共用场地。成年患鸡是蛔虫病传染源,虽然通常为带虫者、不发病,但是非常容易传染给雏鸡。为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鸡与其他家禽、犬等动物不可混养。
6.2.2 加强卫生管理 鸡舍及活动场地要及时打扫,保持地面干燥、排水通畅,清除的粪便应集中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杀死虫卵,预防蛔虫病的关键之一就是控制好粪便。场地清扫干净后还要及时进行彻底消毒, 实际生产中常选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第1 周每隔2~3 d 就应消毒1 次。 为避免虫卵污染饮水、饲料、用具,鸡舍垫料隔几周要更换1 次,换下来的垫料应作焚烧处理;鸡活动场要铲掉旧土、铺上新土并保持干燥。鸡舍、饲槽、各种用具等要经常给予清洗和消毒。 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要定期对饲槽、各种用具及地面等用沸水烫洗消毒。 鸡舍保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6.2.3 定期驱虫 每年对鸡群安排2 次预防性驱虫。 雏鸡在60~90 日龄安排第1 次驱虫,在秋末冬初安排第2 次驱虫[2]。 成年鸡则在每年10~11 月和次年春季各进行1 次预防性驱虫。 驱虫后的鸡粪应集中烧毁和深埋。
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 除感染严重的6 羽患鸡死亡外,其余鸡1 个月后全部康复。
鸡蛔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寄生虫病,散养的鸡群更易发病。 从未进行过驱虫的鸡群易感性高,如鸡因不洁的场地、饮用水、粪便等接触蛔虫卵,就很容易发生蛔虫病,导致鸡营养不良、生长缓慢、体型消瘦。
如果鸡群出现生长缓慢、持续消瘦的现象,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蛔虫的可能,确诊后应尽快用药。加强鸡蛔虫病防治是农村养鸡的重要工作内容, 必须对养殖环境进行控制,定期进行药物驱虫,减少因患病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