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签署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遗产的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遗产保护理念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影响深远。而源于西方的理念在结合东方的保护实践和特性方面还有一份里程碑式的文件,对不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进行了探索和总结。2007年5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议是国际遗产保护组织针对故宫、天坛和颐和园当时的修缮工作在遗产保护原则和实践方面产生争议的一次后续行动,并诞生了《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北京文件》)。在木结构油饰彩画表面处理的问题上,与会专家关注到“对所有的油饰彩画表面应首先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有关原始材料和工艺、历史上的干预、当前状态以及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腐朽机理等方面的信息”“新材料和新工艺只有在经过试验并被证实之后方可使用,而且绝不能对遗址造成破坏”。可见:独具东亚特色的彩画保护问题在15年前已经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2008年又召开了东亚地区木结构建筑彩画保护国际研讨会,进一步探讨关于彩画真实性的认定、保护标准及传统彩画技艺的传承等诸多问题。
故宫博物院历来重视彩画保护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护理念。从1959年三大殿重绘外檐彩画时的“原状复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貌合而神韵不足”的现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强“重绘复制和修整保护”,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发重视原迹调查,直至今天故宫建筑彩画保护工作已经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科技手段。近些年,杨红与陕西省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以故宫乾隆花园耸秀亭、三友轩、衍祺门、旭辉庭南斜爬廊彩画修复为例,探讨利用传统材料和改性材料加固彩画的做法,并开始尝试对不同材料的科技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此项工作也列入了2020年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第一批自筹经费科研项目计划。
故宫彩画保护工作这些年也在尝试“走出去”。杨红、谢嘉伟等人在苏州乳鱼亭彩画保护项目中,联合熟悉江南彩画保护的专家和颜料检测分析专家,经过对彩画信息的综合认知和价值评估后,制订了以氟橡胶为防护材料、铅白和骨胶为补绘材料的方案,成功地应用于苏州乳鱼亭彩画保护项目中,有效地缓解了江南地区无地仗彩画颜料层剥落、粉化等问题。氟橡胶作为新型保护材料,从2007年在江南地区彩画保护实践中开始应用,至今已经过10余年的时间,也是乳鱼亭项目组成员多次赴现场考察保护效果后做出的选择。
本期专题关于彩画的2篇论文就是以上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读起来“信息枯燥”的论文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线保护工作者筛选防护和加固材料时的谨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两地彩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除了彩画,室外院落地面和室内地面的日常保养工作也是故宫博物院关注的重点之一,既要考虑到空间信息的真实性,还需兼顾观众的安全性。更换旧砖并不意味着遗产要素真实性的改变。郭泓的论文以太和殿室外广场黏土砖地面、御花园室外石子路面、寿康宫室内金砖地面为例,说明针对不同的功能和环境所采取的方法会有很大差别,而最适用的保护措施正是在不断实践中完善的。
《北京文件》关注文化多样性,认为现代保护理论可以被视为涵盖决策过程的方法论,这一决策过程从认知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开始,并构成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同样将价值评估置于保护程序的首位。遗产的价值关注在保护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已经逐渐成为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在诸多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案文本中,价值评估流于形式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何把价值的认知和评估落实到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去,能够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并为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亟须加强系统性研究。基于此背景,故宫博物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紫禁城学会、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机构和高校,面向专业人员,开展了为期3年的“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培训班”项目,在交流并总结故宫案例为主的实际工程经验后,祝萌等人的论文尝试提出中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流程,并寄望未来做进一步工程践行、流程反思,从而为东亚地区提供可操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