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荣园,王黎明,蔡韵凝,魏 玲,王 玲
(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我国告别绝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全面小康的背景下,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提供了坚实得的健康基础。“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南充市农村的食品安全是农村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关系到全市农村的老百姓能否享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本研究对南充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现状,以及农村地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了解,分析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安全保障缺失途径的意见或建议。保障南充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南充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9 年,南充市有241 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乡镇199 个,乡村人口数量为323.55×104人,占比50.28%,乡村人口总体基数大,数量略多于城镇人口。南充有2 000 多家食品小作坊,小作坊形式生产的食品数量大,消费群体广泛,就业人员众多。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主要食品种类包括豆制品、小榨油、糕点、酒坊等。经过本研究团队对南充市多个乡镇走访调研发现,其中南充市阆中市作为四川省食品小作坊试点县,榨油坊、烤酒坊、牛肉作坊等都是示范试点,其设计风貌、产品质量等具有显著示范效果的特点。除了示范试点的小作坊具有规范的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其他较多小作坊还是具有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偏远农村,生产环境条件不高,餐饮及小商店经营环境差,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依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据调查,50%以上的小作坊存在设备简陋、生产工艺落后、检验检测能力弱、缺乏监管、品质参差不齐、出现以次充好等问题。大部分在10 人以下的食品加工小作坊普遍存在质量卫生意识差等问题,缺乏防鼠防蝇的设施,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人员素质不高,个人卫生习惯差。小餐饮服务条件较差,无照无证经营较多,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健康体检,食物生熟分隔不明显,餐饮餐具没有按规定消毒。
经营条件稍好的经营者对食品的进出货有固定的渠道,会注意索要收据或者发票,有详细的交易记录,但小经营商店、经营铺面小的摊贩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没有查验供货方的资质,进货渠道流动性大,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散装食品存贮环境阴暗潮湿,控制虫鼠措施不当,售卖的食品与其他杀虫剂、蚊虫药等摆放在一起等,导致售卖的食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三无食品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一些小商贩利用老年人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消费水平低、视力偏弱等弱点,少部分商家以次充好,推销临近过期或者已过期的食品,伤害消费者的健康。
农村食品市场地理位置分散、面积广、路程远、交通不便、监管手段有限、监管难度大,食品溯源困难。在日常的监管中,经费不足,涉及到人员、交通、装备、通讯等执法成本的制约,农村的小作坊、小摊贩、食品商店等的安全监管相对松散,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农村集贸市场,偏远地区存在监管盲区[1]。南充农村地区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监督执法能力,缺乏专业的检测设备,效率不高,影响农村的食品安全。
在南充市农村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差别较大。鉴于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面广,年龄在20~50岁的中青年消费者接触网络平台比较多,获取食品安全的知识速度快,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程度高,比如遇到工厂加工引起环境污染会向环保等有关部门投诉,避免水质、空气污染而影响农作物的安全。年龄在50岁以上的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获取食品安全的知识途径有限,主要是电视、周围人的信息传递,对遇到食品质量问题采取向有关部门投诉的极少。在生活中,缺乏伪劣食品对于身体造成的影响的常识,年长的消费者把价格作为购买食品的重要因素,偏向价格便宜的食品,因此,很容易购买到品质劣质甚至三无食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农村消费者的家里,对于生熟、冷热食物没有分开保存的常识,切了生肉的刀具菜板未经严格清洗消毒就切熟食,因此,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为促进实现乡村振兴,南充市农村的小作坊、小经营商店、小服务餐饮店等可以创新思路,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形成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将各小作坊生产的产品进行集中式检测,提高检测能力,提高食品的品质,诚信经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食品品牌,走上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之路,切实降低农村食品的安全隐患[2]。食品经营方面利用现代物流的优势发展农村的连锁经营,努力做到统一采购、配送、定价、管理、监督。监管部门需定期培训农村小作坊、小经营商店、小服务餐饮店等的店主,开展座谈了解店主的困难或建议等,提高店主的法律意识,便于更好地监管。
根据《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办法》对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进行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风险告知,食品小作坊需严格采购原辅料,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经营严格控制食品检验,保证个人卫生,按规定处置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配备齐快检车及快检设备等,设立村级监管站,增加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巡查技术人员,严格依法监管,落实职责,加大巡查、监管的频率,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3]。将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商户列入黑名单,并通过监管机构向社会公布。促进农村食品行业自律,提高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
虽然农村网络覆盖面积大,但消费者真正主动去接触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只是少部分,大部分老年的消费者文化水平低,只有采用多途径多方式宣传,让所有农村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才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4-5]。培训村委会组织成员成为食品安全讲解员,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讲座进乡村,讲解食品营养安全知识,讲解假冒伪劣食品制作的过程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判别假冒伪劣食品,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等。监管部门或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定期总结宣传的效果,针对宣传效果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通过宣传,使得农村消费者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中来,勇于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