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挺
(厦门外国语学校 , 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优化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积极寻找学生的趣味元素,在学习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新《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小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在当下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如何将漫画这一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艺术形式更加合理和科学地融入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和专长需要教师不断深入探索。
肖像漫画是一种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艺术门类,能够使描绘对象的特征更加突出,性格更加明朗,因而强调一种亲近感,故被称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漫画以其幽默、富有想象力的独特趣味魅力,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
作为最具“民族性”的传统艺术之一的“水墨画”,是基于水与墨交融碰撞形成的一种表达形式。水墨画中使用的毛笔、宣纸、墨水等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媒介也决定了水墨画在创作的过程中,所表达画作的万千变化。中国传统绘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绘画体系。其中,中国古代描绘人物形象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半坡的人面鱼纹盆,马王堆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驭龙图》这在最早的中国画中,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绘画的首要特征,即“以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许多学生已有了学习的经历,对此并不陌生。作为传统绘画,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课本、书籍等地方,均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加深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与感受。那么,将肖像漫画与水墨画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点与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创作出形象各异又独具趣味的优秀水墨肖像作品。
这两者的结合,并非是今日之事。早在南宋时期,梁楷所创作的水墨人物画《泼墨仙人图》中,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完美结合。梁楷运用“减笔”画法,将简练的墨象语言与夸张且生动的人物形象相结合,逸笔草草,却将仙人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很好地诠释了笔墨在描绘对象上的无限可能性。这其中对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与夸张的表现手法实则与肖像漫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此为灵感,笔者将传统的水墨技法与肖像漫画的特点加以融合,并尝试带入中学的美术课堂,让学生们用他们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方式,与他们质朴的笔墨手法来表达形象,相信这样能够更加真切地体现绘画中的本真与童趣,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教学特色。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作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因此,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水墨肖像画的课堂教学中,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形象生动且特征显著的人物形象作为学生描绘的对象,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作画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在教学形式上也力求多样化。
1.用情感激励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由于水墨画媒介的特殊性,其材料的不可逆性决定了绘画过程难以重复,但又不能过于严格的要求学生需“意存笔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下笔,错了也没关系”,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作画,不因媒介的特殊性而限制住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以图画为主,五彩缤纷的颜色往往更加具有吸引力,那么,水墨画的色彩单一,也是教学中所遇到一大难点。中学生对于“墨分五色”所带来的丰富变化并非都有着深刻认识,如果单刀直入讲解调墨方式,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游戏导入的教学形式,在游戏活动与问题情境的双重引导下,带领他们感受墨的丰富变化与其中内涵。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并产生创作的欲望。如在《小伙伴》绘画课中,笔者结合教学主题,将教室挂满和学生一起收集的学生喜爱的人物照片与各种水墨人物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尽情观察欣赏,自由选择,激发学生对作画对象的兴趣。接着再请学生运用此前所教授过的水墨技法,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画出自己心中的最可爱的那个人。在画面的构成上不做过多的强调与要求,最大限度给他们留出发挥的空间,在这样情境下,学生作起来十分投入、大胆,画出了不同于成年人、不同于他人的好作品。
正如清代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中所提到的:“初学欲知笔墨,需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必修课”,其本质就是“师古人”,从临摹范本入手,从中不断学习笔墨规律、构图章法等。一方面,传统水墨的内涵博大精深,其中种种很难立刻体会理解,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是很难达到对笔墨的得心应手,如若用传统教学形式进行要求与传授,短时间内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因而,水墨肖像画的辅导,首先可以结合一定的示范,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笔墨与材料有一定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强调水墨画精神的同时,也需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这一要素特点。其次,有的孩子在作画中时常会因不小心将画面弄脏画错而放弃作画,这时如果老师在他们画错的地方加以补救,使之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对艺术再创造的热情,提高其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快速发展,对其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安排好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把重难点放在感受笔墨趣味与肖像漫画的形象特点上,体会水墨画的趣味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鉴赏水墨作品感悟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感悟不同的水墨作品,感受作品的韵味与背后的精神表达,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一传统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与课堂时间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化繁为简,激发起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美术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多元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更好地建立与培养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与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在课堂中的点评阶段,笔者会请学生毛遂自荐,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读,围绕先自评、后学生互评、再教师总结点评的程序进行评价,坚持以鼓励为原则、以赞赏为主的点评方式。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一条主线,写生最终都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以评价作品为例,学生在评价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时,往往能够发现作品中的不足与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实现。所以在评价时,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作品作出评价,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画。
2.学生互评
学生经过学习,经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对于描述自己喜欢的作品与艺术家,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专业类术语,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更加具有共情能力。同时,经过多次的学生互评,加之教师的不断引导,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在学会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对于自己作品的再创作也提供了许多想法。
3.教师评价
苏东坡曾说过“论画以形式,见于儿童龄”,对于初学水墨肖像画的学生来说,学会欣赏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作品的好坏并非以其“像”或“不像”来衡量,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写意的作品。所以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应做到“先扬后抑,鼓励为主”,对作品中的优点进行肯定及表扬,再提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传统水墨画的佳作,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笔墨线条与形式法则,探讨画面的寓意与内在精神。
4.拓展延伸
俗话说“书画同源”,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笔意自古有之,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大典型特征,不论山水还是花鸟,配上一段诗或是提写一段话,不仅能够补充画外之意,也可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故此在点评结束后,笔者会引导学生挑选画面空白处,提写上古诗词或者是记录画作信息,丰富画面内容的同时,也可起到调节画面结构的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内涵。同时也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教学,将美育与智育在无形中相融合,带给学生更多新奇的感受与体验。
清初绘画大师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简短的话语告诉我们,学习水墨画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追求创新,与时代相结合。中学生的水墨肖像画教学也是如此,教学活动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要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联系,相互吸收,相辅相成,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在中学生水墨肖像画的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更要允许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积极地鼓励他们打破老师原有的设计,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