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育人”: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

2022-11-21 16:51: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形式育人传统

刘 程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210023)

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艺术性、历史性、哲学性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是一种主要的教育审美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将优秀传统艺术的延展元素与课堂的专业课相融合,让“以艺育人”的教学观念以一种融入课堂内的形式去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也造就了大学生的精力充沛、不畏艰险、身强体健、信念坚定、胸怀大志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形式上,这种以传统艺术与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实现我们对于大学生态教育的回归。

一、“以艺育人”:传统课堂的文化教育语境

在新科技和教育环境发展的情况下,艺术教育的形式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面貌,如新媒体艺术教育、互动式艺术教育以及远程在线艺术教育等,这些艺术教育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将传统文化寓于其中,它们在很大的层面上拓展了我们对于审美艺术教育的视野和延伸了课堂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课堂教育的环境基础。一方面,“以艺育人”是在 “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对传统学科的一种内涵补充和检视,也可以说是建构在一定人文视野下的人文关怀的一种“机制”。另一方面,“以艺育人”代表了人本性与传统性的文化切入,它是在艺术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人本性和传统性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和独立出来之后,这两种特点就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以艺育人”这种传播传统文化形式的主要阵地了,成为艺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和典型表现。这种形式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它都以最凝练的形式去记录大学生课堂的情态,以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将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一种时空性的美育,这种美育寄托着传统人文关怀和历史人脉对传播呈现的诉求。

大学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形成某种专业的内在人文情怀。在大学里,传统文化是建构在课程的背后,是潜移默化影响着课堂教学和课程任务的实现,为整个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内在发展的推动力,因为教师和学生大都具有中国国籍,从小学到大学均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共同对受众展开影响,如我们进行形态设计课程,我们要把“民俗艺术深深地将人类外部和内部的活动共同熔铸于一种运用艺术雕刻方式呈现的物理世界之中,……常常将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点线面的节奏和韵律以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世界[1]”。“那种仅仅是借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德育效应,实际上不能算是审美的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2]我们要将课堂视为一种呈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的重视实施的区域,它承载了艺术教育的传统文化性和传统人文性的伟大任务。

总之,“以艺育人”是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一种对学生的审美观照,它运用艺术的视角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寄予第一课堂的教学体系之中。首先,“以艺育人”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对课堂讲授内容和传统文化的融入的关注,凭借着传统教学手段将这两种元素汇聚到课堂之中,用艺术化的语言将专业内容直观的呈现出来。其次就是它寄托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往往将那些潜移默化的德育化的艺术教育贯穿在课堂的内外,从而获得课堂讲授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即时性。

二、大学智育化的境遇: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入大学课堂体系架构

(一)坚持“以艺育人”基本原则,以智力和德育相结合,在课堂上巧妙运用艺术教育形式

任何课堂的课程建设都要用艺术的语言去讲解内容,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专业知识讲授出来,艺术作为一种建构在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运用一种比较软化了的教育形式渗透到课堂中的每一个人,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文化智育化了。“艺术除内在思想外,又有形式的效果。其所以异于道德者,即在于此。……艺术用暗示的手段,易于入人,使人乐受。”[3]所以艺术教育是教化人的一种软实力,它无时无刻的都在用它自己的形式去感化周围的人。在课堂上,要坚持以艺育人,用艺术的话语和行为去呼唤人性的回归,“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们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的需要的训练”[4]。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探索,这有利于艺术教育的形式能够多样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能够独立存在并将相对应的学科领域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艺术教育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话语去解决某种智力与文化的隔代差。艺术教育主要任务不是为了德育和智育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体现艺术教育传承文化的自身而存在的,“艺术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以其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前提的,可以说,艺术教育的各种功能,无一不是审美意识作用的结果[5]”。这样我们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有关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形式这种元素有效的灌注于课堂上,凭借这种审美艺术将这种思想传播给大家。

(二)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结合

我们承认,以前的艺术教育我们将其看作为一种辅助,一种对德育和智力提升的辅助方法。但是,现在有了新的转变,现在的艺术教育形式不但在第一课堂中聚集,而且第二课堂的校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第一课堂是传授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区域,这种区域不要求中介,这种传播是整体的、综合性和直接的,它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某种艺术形式将知识的特征展现出来,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6]我们要在第一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把握专业理论要义,附带着讲授传统文化中的某种形式和艺术特点,如我们讲授《装饰基础》课程,我们可以从装饰传统历史以及这种纹饰在历史上有什么意蕴,承载着那些哲学理念等,正是在这种的传统文化的融入第一课堂的状态之下,各种教育形式:“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7]。

第二课堂主要指第一课堂之外的教育形式,它比第一课堂活泼,能学到比在第一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点。一方面,我们要聘请一些艺术家到学校进行表演或者演讲活动,使得我们大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问题。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个途径与其他的高校艺术团相互加强合作,在学校里进行展演,这种展演通过审美教育去培养主体,能够评级人体验、鉴赏、表现现实之美等课程难以言传的概念凭借着艺术形式抒发出来。

(三)加强校内和校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如火如荼,正在运用学科之间的优势对专业内涵进行提升,这种提升需要学校内部的师资或者内部资源、校外的企业或事业对学校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艺育人”作为大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把校内的一些知名专家和校外的企业或者名家,请他们对本专业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将校外和校内的元素引入课堂,从整个课程过程中抽两节课时出来,专门开设传统文化或者艺术的讲演,结合本课程的一些知识进行讲述。同时,有导师带队深入企业和厂矿进行实践锻炼,将课堂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去。

(四)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大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是一种建构在对于课堂认知和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情况下所进行一种认知度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自身所造成的,就是说,在课堂上的这些学生和教师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和学生形成了某种共鸣性。

传统文化的载体就是艺术,艺术教育又作为丰富社会实践的一种途径在教师和学生中展开,首先,我们要把课程加入艺术的元素,使得课堂充满着传统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其次,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传统规范,课堂融入传统艺术教育形式是基于课程的外在延伸和拓展方面而形成的,我们在课堂讲授的不同理论要积极探讨在实践中予以完善和落实,特别是在课下的活动中,如我们举办一些具有艺术形式的班会、艺术游戏或者艺术展演活动,从侧面上丰富我们的课堂教育理论。再次,大学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更应该成为不同学科建构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任何学科的人才培养都需要以一种艺术教育的方式呈现出来,艺术教育是一个点,也是我们实施专业教育的一种途径之一,有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于严谨,枯燥无味,学生感觉很压抑,我们在其培养的计划中加入一些艺术教育的元素,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能呈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艺术人文性的能力,又掌握了专业技术。

(五)大学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要积极落实“参与”元素,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到艺术教育自身拓展的元素

“参与”是做任何事情重要成功的元素,足可见参与的重要性。参与可以在本节中等同于审美体验,“艺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内在性,体验的价值因而也‘来自其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本质’,而不是在于作为‘走向非审美体验的手段,也不为功利主义的目的服务[8]。’”传统艺术教育形式最终一点就是具有体验性,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际体验到传统艺术的精髓在哪里,如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可以带着相关的一些传统首饰制品,请下面的同学们上台来试穿,将首饰穿在自己的身上,这种艺术教育能够身临其境的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归宿。又如《电影欣赏》,我们以电影的某些情节,请同学客串出演其中的一些角色,用他们自身的方言和肢体动作去表现他对电影的认知和感受。同样,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对电影的内容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感官积极性,又能实实在在的将艺术教育的内容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有效传播出去,这其实就是将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呈现在不同的媒介上,使之形成具有视觉化和感官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六)构建广义上的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师资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框架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教育要依托这种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承载体,而实施艺术教育的师资和学生正是这种承载体上的元素,我们倡导的是:以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元素,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艺术教育的种类为大学课堂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广泛意义上的互动教学体系。

如此,一方面,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拥有不同的途径,这些途径只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附属功能,因而,这些途径需要在课堂上凭借着教师运用不同的媒介来实施,展现在黑板或者投影布上,这样就将现实美和艺术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点,或者说是一个形式,它必须在课堂内建构一个审美教育体系,通过师资或者与学生进行互动来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授课内容,正像张道一所讲述的那样:“尽管美学家可以潜心研究‘美’,但纯粹的美是难以进行教育,因此,就其载体的浓厚来说,艺术教育是较理想的形式。”[9]

总之,“以艺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方式,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提取一些艺术审美方面的点去阐释我们课堂上的所讲的内容,我们要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建构更适合课堂教学的互动架构、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合作以及让同学们在课堂和课外去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说“以艺育人”是传统文化对对象物的施加某种审美和德育教育,用艺术的呈现方式呈现出来罢了,这种融入恰恰是大学在新时期建构新型的学科关系的一个“试金石”。

猜你喜欢
形式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