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立 博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1)
当下简明扼要地概括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如“战疫”“爽言爽语”“键盘侠”“油腻中年”“佛系”等一类词,被称为“锐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种新兴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网民青睐,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语言狂欢。可以说,锐词已经成为汉语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锐词”尚属新兴概念,关于“锐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现有研究主要从锐词的内涵和本质[1]、锐词的特点[2]、锐词的影响和规范[3]等基础理论方面展开。也有学者研究了锐词的语言变异现象[4]、锐词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5]等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锐词的本质和特点,了解锐词的语言学属性和流行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参考。但锐词作为当代语言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现有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从根本上看,锐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高速化、巨量化的要求,是语言为顺应互联网传播需要做出的必然应对。因此,锐词既有语言学价值,又有传播学价值。要想认清锐词的本质,就要从语言传播的角度,揭示锐词的传播规律。本文便在对锐词进行语言学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进化理论——模因论(Memetics),探讨锐词的传播问题,希望能由此拓宽锐词的研究视野,加深对锐词本质的认识,并为传播学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锐词”作为一个新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以往学者或媒体从多个角度对锐词进行过描写,形成了“网络微文化说”和“新闻关键词说”。“网络微文化说”是由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提出的:“锐词指互动百科新锐网络热词,是由极富天才创造力的互动百科网友编写而成的。网络‘锐词’或‘热词’具有浓郁的网络‘微文化’的特征,成为正在勃兴的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6]。目前,支持“新闻关键词说”的学者较多,如薛深(2011):“起源于互联网,根据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归纳而衍生出来的关键词,被网友们统称为‘锐词’”[3]。
笔者赵立博(2020)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锐词的语言学本质出发,将“锐词”定义为:敏锐反映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显著传播效应的新词语形式[5]。这一界定反映了锐词的语言学本质,同相近概念“热词”“流行语”“网络词语”“词媒体”等区分开来,同时又肯定了它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价值,较为客观、全面。
“模因(meme)”的概念是由英国行为生态学家、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 年提出的。Dawkins认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单位,是文化复制的“基因”。他举例说:“旋律、观念、宣传口号、服装的流行、制罐、或建房子的方式等文化都是”[7]。“模因”概念产生之后,许多学者如Susan Blackmore、Daniel Dennet、Kate Distin等均对这一新生概念产生兴趣,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及文章论述模因的内涵,探讨其在复制和传播中的诸多问题[8-10],深化了对模因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关于人类文化进化的全新理论——“模因论(Memetics)”。随着不断发展,模因论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认可。学者们用这一理论解释了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乃至语言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前,支持模因论的学者普遍认可Blackmore(1999)提出的模因概念,即:任何事物,只要它以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那它就是一个模因[11]。从这个角度看,语言当然是一种典型的模因。与此同时,语言还是模因的最重要载体,其他模因在模仿、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常常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可以说,语言既是一种模因,又是模因的最重要载体,在模因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锐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传播现象,在互联网上经由网民和媒体创造而产生,因其具有简洁易懂、概括热点等特点,比较容易被受众接受与模仿。于是,这些锐词在网上被大量的复制与传播。这一过程正符合模因论所倡导的文化传播规律。锐词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其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模因作用的结果。通过模因论,可以揭示出锐词的传播规律。
对于模因复制和传播方式,国内外学者都有过论述。Dawkins曾在《盲人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一书中提出“模因可以通过脑至脑、脑至书、书至脑、脑至计算机、计算机至计算机对自己进行传播”[12]。
Gabora(1997)最早区分了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13]。他认为基因型相当于模因的心理表征,表现型相当于对其进行实施,或在其得以表达时所呈现的形式。而何自然(2005)进一步将语言模因的基因型传播确定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将语言模因的表现型传播确定为“形式相同内容各异”[14]。
接下来,本文便从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两方面具体分析锐词模因的传播方式。
基因型传播方式是模因传播最基础的方式。Blackmore(1999)认为,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人们大脑中,可以比喻为基因型模因[11]。根据何自然(2005)的分析,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始终同一。他进一步把基因型语言模因分为“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播”两种[14]。
笔者认为,锐词模因的基因型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概括式传播
这是锐词模因传播的最基本形式。大多数锐词是由其背后的事件或者现象浓缩提炼而形成的。至于浓缩和提炼的方法,则主要有以下两种:
将事件或现象直接归纳概括。如:“精致小学生”,该词来源于微博上曝光的一名敷着面膜做作业的小学生。网民用“精致小学生”指称这一事件,一时引起热议。“出租屋语法”,形容近年房屋中介在租房宣传语中经常使用一些粉饰性词语,利用偷换概念的方法,掩盖出租屋原本不足之处的现象。
运用修辞手法概括事件或现象。如:“戏精家长”,指的是近年网上热议的学生家长在班级群里攀比、炫耀、阿谀奉承事件。网民用网络流行词“戏精”比喻这些“演技优秀”的家长们。“银发剁手族”,指老年网购人群。“银发”代指老年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焦点式传播
锐词模因基因型传播的另一种表现是选取事件或现象的焦点进行传播。由于事件和现象有很多侧面,包含很多元素,用一个词或短语往往难以全面概括它们。于是,网民将事件和现象中最受瞩目的“焦点”提取出来,直接传播。
比如:“喝水死”用来指称在某看守所发生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该事件错综复杂,疑点重重,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但网民的关注点或兴趣点集中在“出人意料的死亡方式”上面。于是,“喝水”和“死”直接结合,表达了网民对执法犯法、滥用警权、践踏人权的愤慨和谴责。
当然,焦点式传播用提取信息焦点的方法传递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归纳和概括。但和“概括式传播”不同的是,焦点式传播的概括力往往不强,在传播中对背景事象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信息接收者对这类词的背景不了解,便很难理解它们的词义。
如果说模因基因型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表征,那么模因表现型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何自然(2005)将语言模因表现型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形式[14]。
笔者认为,锐词模因的表现型主要包括下列三种形式:
1.旧词新义式传播
分析近年产生的锐词发现,一些锐词并不是新造词语,而是将汉语中已有的词语直接借用,并赋予新的意义。如:“民不聊生”一词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意思是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现在被网民用来形容“现代人因生活压力过大,生育意愿较低”的社会现象。“通情达理”的本义指做事讲道理、善解人意,是对人的美好评价。最近,这个词常被一些青年女性用来吐槽自己丈夫或男朋友对自己的“过高”要求。比如,对丈夫放任不管,让他熬夜玩游戏的妻子,必是“通情达理”的。“自杀式袭击”也不再仅仅指一种极端的恐怖袭击行为,还可以指“双十一”之前“义无反顾”冲向“战场”,一口气交付无数单订金的“英勇”行为。
2.谐音式传播
一些锐词模因是通过谐音的方式传播的,这些词往往带有调侃、戏谑、讽刺意味。如:“谦锤百炼”,是“千锤百炼”的谐音,形容在面临被爆料事件时,明星及其粉丝在各种“实锤”下受尽磨炼;“往者荣耀”,是“王者荣耀”的谐音,指的是一些电子设备论坛用户以停留在老版本为荣,坚信上一版才是最好版本的现象。
3.同构异义复合体式传播
这类模因传播方式是在保留原锐词结构和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更换语素或词等形式,产生新意义,形成新模因。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选择,同时也充满了联结和合作,采用同构异义式传播的锐词模因便是模因之间联合的结果。这些模因因为能产性较强,常常可以生成多个相似模因,从而形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
近年来,采用同构异义复合体式传播的锐词模因有很多,比如“X门”:“拉链门”“解说门”“电话门”“艳照门”“哈欠门”“口误门”“错字门”“露腿门”;“X死”:“喝水死”“看球死”“自然死”“冲凉死”“洗脸死”“骷髅死”;“X漂”:“北漂”“沪漂”“杭漂”“蓉漂”“老漂”;“X系”:“佛系”“道系”“法系”“儒系”等。
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基因的传递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海拉恩(Heylighen,1998)认为,一个成功传递的模因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保持(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15]。下面根据海拉恩的观点,结合锐词模因的传播,作如下具体分析:
一个模因要想成功地复制与传播,首先要经历的是模因的同化阶段。所谓“同化”就是指模因“感染”宿主,进入宿主记忆的过程。要想顺利实现同化,模因一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吸引力要素,即模因有足够魅力吸引宿主的注意;理解性要素,即模因符合宿主的认知结构,是可理解的,易于理解的;接受性要素,即模因符合宿主的心理需求,是宿主乐于接受的。一个锐词如果能具备这三个要素,便有了被同化的可能。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三个要素,锐词模因就难以进入宿主的大脑,难以同化,便可能被迅速淘汰,成为失败模因。
一个锐词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并接受之后,便会储存于宿主的大脑中,成为宿主记忆储存中的一部分。而宿主的大脑每天都会有新的模因进入记忆,由于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大脑中的模因势必产生竞争。锐词模因在这里要竞争的不仅仅是其他锐词,还有其他类型的各种模因。竞争的结果就是在宿主大脑中保持记忆的时间长短。一些模因短时间内被遗忘,很难进入模因传播的下一个阶段;而另外一些模因则将长久甚至永远留存于宿主大脑的记忆库当中,可以随时提取,大大增加了复制传播的几率。一般认为,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模因的必要性、重要性、重复频率等特点,而布莱克摩尔(1999)则认为,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易于被记忆,而不是它们重要或有用[8]。
储存于记忆库的模因被宿主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提取出来的过程就是“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由于宿主对模因认知的个体性差异,在表达过程中不可能全是克隆式的模仿,而是会经过宿主的加工、创造。这使得表达出的模因会和原模因出现差异,这便是上文所说的模因表现型传播,也可以称之为模因的变异现象。语言模因尤其容易出现这种变异现象,诚如迪斯汀(Distin,2005:46)所说:“基因像拍照,而模因则与拼图游戏相似”[10]。
模因复制的最后一个阶段便是模因的传播阶段。这时,模因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者媒介来实现成功的传播。这个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上文说过,语言是一种模因,同时也是模因的载体。除了语言之外,如电话、计算机、网络、书籍、报纸、广播、电视、光盘等都可以是模因的载体。当然,由于这些载体常常也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因此,语言是模因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对于锐词模因来说,主要的传播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话语体系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了锐词完美的生存空间。锐词模因从产生,发展到流行,每一个过程都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完成的。当然,随着锐词模因的不断复制与传播,锐词也从网络生活走进了现实生活,从新媒体走进了传统媒体,其传播载体正逐渐增加。正是这些模因载体承载着锐词模因传播到一个个新宿主的大脑中,才让锐词模因的进化生生不息。
锐词是以事件或现象为背景构成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显著传播效应的新词语形式。锐词的传播有其规律和特点。从模因论的观点看,锐词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其传播的根本原因是模因作用的结果。锐词以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不同方式,经由同化、保持、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完成宿主之间的传递,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总体符合语言模因传播规律,但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
运用模因论,能揭示汉语锐词传播的规律。但这一领域还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如,锐词的传播途径是什么?锐词的传播效果如何?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