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龄 张瑞芳 代 晋 付 玲 李成江 王大将 任怀富*
(1涡阳县绿色食品发展服务中心,安徽涡阳 233600;2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浆果植物,具有辣味或甜味,类型多,品种多,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辣椒适应性强,栽培相对容易,栽植面积大,产值高,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土地条件限制,辣椒种植普遍存在连作现象,土传病害发生逐年严重。土传病害是指病原物在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通过土壤或病残体传播、在条件适宜时从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发生的病害。辣椒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时辣椒成片死亡,甚至绝产绝收,制约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
辣椒土传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疫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菌核病、白绢病、根结线虫病以及青枯病等。
育苗前期会有由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侵染引起的猝倒病发生,可造成烂种、烂芽及幼苗猝倒而死亡,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絮状物。育苗中后期会有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的立枯病发生,可造成幼茎或茎基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而死亡,湿度大时病部有浅褐色蛛丝网状霉层。疫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由辣椒疫霉菌(Pytophthora capucis)侵染引起,幼苗期发病导致茎基部呈现水渍状软腐或猝倒,成株期发病导致根腐、叶腐、果烂。辣椒定植后易发生茎基腐病,由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辣椒疫霉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暗褐色不规则病斑,向四周扩展,病部环绕茎基部一周后,引起植株萎蔫、枯死。根腐病的病原真菌较复杂,由镰孢霉属、疫霉属、腐霉属等病菌复合侵染所致,包括腐皮镰刀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立枯丝核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辣椒疫霉菌等,其中以腐皮镰刀菌、致病疫霉菌为主要致病菌,有时2种类型的根腐病混合发生,不易直接区分[1]。2种类型的根腐病表现症状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地上部萎蔫,根和茎基部腐烂,木质部变褐。除根腐病外,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枯萎病、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由齐整小核菌引起的白绢病等病害均能引起作物萎蔫。菌核病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侵染引起,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结果初期和中期,引起全株萎蔫。
植物寄生线虫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菌群,控制难度极大[2]。根结线虫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植物专性寄生线虫,可以寄生于超过2 000种农作物上,并可快速繁殖,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类病原生物。危害蔬菜的根结线虫主要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等,这4种根结线虫危害作物的频率占根结线虫发生总量的95%以上[3]。国内调查研究发现,辣椒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对作物的危害最重。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20 cm内的耕作层,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很小,一年内移动的距离不超过1 m,但在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引诱下很容易深入危害[4],主要为害根部的须根和侧根,在须根和侧根端部形成球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的串珠状根结。受害较轻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时会引起植株发育不良或生长停滞,下部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僵老、萎蔫,导致结果少和果实小[5]。根结线虫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及灌溉水,借助农机具带有的病残体、病土、带病的种子和其他营养材料以及各项农事活动等完成远距离移动和传播。根结线虫的危害会加重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真菌性病害和部分细菌性病害的发生[6]。
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植物青枯病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重要且具破坏性的植物细菌性病害之一,是一种毁灭性植物病害。土壤pH值为6.5是青枯病发生的阈值[7],青枯病多发生在中性和偏酸性的土壤中。青枯病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和灌溉水传播,遇到寄主后从根部侵入木质部维管束,通过维管束系统迅速扩散到植物地上部组织,引起植株木质部变褐、叶片偏向性生长,导致植株萎蔫[8]。辣椒青枯病一般在移栽成株后开始发病,发病初期自顶部叶片开始萎蔫,茎外表症状不明显;之后扩展至全株萎蔫,湿度大时病茎有水浸状病斑,并逐渐变成黑褐色;横切病茎,维管束呈褐色,挤压病茎可见乳白色黏液[9]。辣椒青枯病病原菌繁殖适温范围为10~41℃,气温达到20℃左右出现发病现象;当温度为35~37℃时,辣椒青枯病病原菌繁殖最快;当地面温度超过20℃、土壤含水量达到25%时,辣椒青枯病发生最为严重。刺苋菜、苍耳、鬼针草等杂草是辣椒青枯病病原菌的重要寄主,若清理不及时,则有利于青枯病的大发生[10]。尉菊萍等[11]研究番茄茎基腐病时发现,其病原菌归属于细菌,感病幼苗茎基部纤细中空,出现褐色病斑并伴有轻微腐烂,叶片变黄,植株长势较弱,发生萎蔫。作为同科的辣椒也有可能存在此类现象。
土传病害发生的共性特点是土壤传播病原菌,侵染部位一般为根或根茎基部,引发植物的系统性病害。辣椒土传病害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物种植模式会引起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类群改变,作物和土壤微生物代谢生产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多糖和蛋白质将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12]。作物种植模式主要包括连作、轮作、间(套)作和覆膜等。种植模式单一主要指重茬连作和简单轮作。连作指一年内或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科作物,是导致辣椒土传病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土地复种指数高、多年连作都会导致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增多。
土壤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有机整体,一旦土壤中有害和有益微生物互相拮抗平衡被打破[13],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比值升高,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由“细菌型”转变为“真菌型”。真菌与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直接相关[14],极易引发土传病害,还会引起土壤养分供应不均衡,造成蔬菜植株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加剧土传病害的发生。因此,重茬次数越多,土传病害发生越重。
种植者防病意识不强,没有预防土传病害的意识。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通过土壤、粪肥等进行传播并侵染,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积累。种植者育苗时不注重育苗土消毒,没有做到基质化无菌育苗,致使苗期发生猝倒病、立枯病、疫病等病害,种苗携带病原菌造成土传病害远距离传播。土传病害的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中当年侵染的病原菌数量,菌源基数高则发病重。换茬时未及时清理干净田间植株残体或未进行土壤消毒,为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条件。栽培时不注重土壤消毒,加之设施蔬菜发展迅速,保护地内温度适宜病原菌安全越冬,并能周年发生侵染[15]。种植者通常在发现土传病害造成实质性危害时才考虑防治,防治效果差[16]。同时,病株、病残体处理不当,灌溉水源受病原菌污染,会造成土传病害蔓延。
栽植染病种苗,施用未腐熟粪肥,致使病原菌和线虫等进入生产田土壤中,土壤有害微生物大量积累;茬口密集、土地休闲时间短、长时期大量或不当施用化肥而忽视施用有机肥也会加速土壤微生物区系紊乱[17],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盐渍化、酸化、黏重、板结;防治其他病虫害时过量或不当使用农药会杀死土壤中大量有益微生物,使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致使蔬菜生长发育不健壮、抗病性减弱。土传病害还能通过风、雨以及灌溉等农事活动传播,暴雨或久雨骤晴、气温骤升、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不仅有利于病原菌随水迅速传播,还容易造成根部积水,降低根系活力,有利于病原菌侵染。低温环境大量灌水或灌溉太频繁会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18]。土传病害通常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所致,病虫害的防治用药不对症、过度依赖和滥用化学农药,农事操作、害虫危害等情况造成植株伤口,致使发病较重。农机具在染病地块操作后,不经清洗消毒就转到其他田地耕作,也会引起土传病害快速蔓延。此外,畦面不平整、浇水旱涝不均的低洼和积水处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
土传病害病原菌大多可以重复侵染,且逐年加重,一旦发生,很难防治,对辣椒生产的危害非常大。因此,要注重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辣椒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了适应不同区域、不同栽培模式和不同消费需求,我国已培育出类型多样的辣椒品种,有甜椒、牛角椒、羊角椒、线椒、螺丝椒等适宜鲜食的类型,还有干制辣椒、制酱辣椒、脱水椒、提炼辣椒素及红色素等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19]。因此,栽培时要根据栽培季节、设施类型,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优质、丰产、商品性好、符合目标市场的优良品种。
土壤处理之前,要先进行清茬,尤其要彻底清除病株、病残体。针对设施栽培,可以在上茬作物拉秧前使用“中蔬微粉闷棚套餐”进行全棚无死角杀菌消毒,然后清棚。淹水处理是净化土壤的一种简单有效方式。有研究表明,自然连作土25~30℃下淹水20、35 d,自然病土和重病土30~35℃下淹水20 d,辣椒疫病的防控效果达100%,温度偏高时淹水防控效果更佳[20]。土传病害较为严重的地块,可采用氰氨化钙、棉隆、氯化苦和威百亩等土壤消毒剂进行灭杀性土壤消毒,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因而高温处理越来越受关注。高温处理方法包括太阳能高温闷地(棚)和热水、蒸汽消毒土壤等措施,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利的土壤消毒方式。土壤消毒后,除增施有机肥外,结合整地最好立即施入EM菌、芽孢杆菌、木霉菌、淡紫拟青霉、粉红粘帚霉等有益微生物单一菌剂或复合菌剂,抢先占据有利生存位点,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对于有线虫病发生的地块,要特别施入克线散(淡紫拟青霉粉剂)、厚垣轮枝孢菌等防治线虫的微生物菌剂,发病严重地块同时配施噻唑膦或阿维菌素颗粒剂。整地要平,提倡高垄栽培,做到田间不积水。
健壮种苗是保证辣椒高产、稳产的基础,也是辣椒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方法之一。培育健壮种苗最好采用基质化穴盘育苗方式,育苗前对育苗设施、用具以及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研究表明,使用五代合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按照1∶1的比例混合)10 g拌50 kg床土防治猝倒病效果最好[21]。辣椒种子最适催芽条件为 50℃烫种 10~15 min、30℃浸种 4 h、30℃浸种10 h和25℃浸种14 h变温催芽,发芽率高、发芽势好、霉变率低[22]。齐苗后,可用50%乙蒜素水剂、63%噁霉灵水剂、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8.7%唑醚·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以及30%甲霜·噁霉灵水剂喷雾防治苗期病害。辣椒嫁接根系分泌物组分变化是其减轻土传病害的重要机理之一。对于抗病较差且必须栽种的品种,建议实施嫁接育苗。嫁接苗龄为5叶1心至6叶1心,劈接法嫁接成活率最高。与自根辣椒根系相比,砧木和嫁接辣椒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抑制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青枯病病原菌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生长[23]。
根系分泌物是决定病原菌-作物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对土传病害发生有重要作用[24]。通过轮作、填闲、间作或伴生浅根性的叶菜类、葱蒜类和禾本科、豆科等非寄主作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减少侵染。菜心轮作有利于缓解辣椒连作障碍[25]。休闲期间填闲种植甜玉米可显著延缓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26]。高密度种植填闲甜玉米(株行距为30 cm×50 cm)可缓解和阻控设施菜田土壤磷面源污染[27]。小麦+蚕豆、小麦+大叶臭菜、小麦+蚕豆+大叶臭菜混合填闲能显著提高连作辣椒产量,填闲后连续种植2茬辣椒仍具有促生效果[28]。菜豆或黄瓜与辣椒采取适宜的间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改善品质、提高综合产量[29]。伴生芥菜的辣椒根际土壤pH值显著升高,电导率显著降低。伴生大麦和芥菜栽培均可显著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改善根际土壤环境。
选择适龄壮苗适时移植,一般要求适龄壮苗苗高 18~20 cm、6~12片真叶、现蕾不见花、不带伤口。定植前用五丰盛(嗜酸红假单胞菌)+甲基硫菌灵或者噁霉灵或苯甲·嘧菌酯+噻虫嗪蘸根处理幼苗根系,整个生产周期进行水肥药一体化管理。浇定根水时,随水施入克线灵(淡紫拟青霉液剂)15~30 L/hm2+中蔬根宝101(复合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液剂)15~30 L/hm2。浇缓苗水时,随水施入灌根宝(枯草芽孢杆菌+粉红粘帚霉粉剂)75 kg/hm2,对于线虫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同时配施20%噻唑膦水乳剂11 250~15 000 mL/hm2。根据田间墒情和辣椒长势,浇水或追施催苗肥时随水施入沃根灵(解淀粉芽孢杆菌+粉红粘帚霉液剂)75 L/hm2,防病促生,活化营养,预防死棵烂苗。门椒坐稳后开始加强肥水管理,及时补钙,可每采果2次后施入果乐(钙+镁≥10%,氮+钾≥32%,含锌、铁、硼、钼等微量元素)75 kg/hm2;浇水时可选择施入冠菌灵75 L/hm2,防病促生及平衡营养。
发病初期及时采取化学方法对症防治土传病害,一般施药2~3次。针对猝倒病,可选用普力克、代森锰锌或噁霉灵喷施;针对立枯病,苗期可选用芸苔素内酯、井冈霉素喷施,成株期可选用霜霉威、异菌脲或百菌清灌根;针对茎基腐病,可选用福美霜、噁霉灵、代森铵、多菌灵或辛菌胺乙酸盐喷施;针对疫病,可选用烯酰吗啉、甲霜灵·锰锌灌根,设施辣椒同时可选用中蔬微粉401、中蔬微粉402或中蔬微粉403进行全棚弥粉;针对根腐病,可选用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或氯溴异氰尿酸灌根;针对枯萎病,可选用琥胶肥硫酸铜、络氨铜或多菌灵灌根;针对青枯病,可选用可杀得(氢氧化铜)、络氨铜或中生菌素喷施和灌根;针对根结线虫病,可选用阿维菌素+噻唑膦+氨基寡糖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