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汉译本——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视角

2022-11-21 14:10张白桦
关键词:泰特译本译文

张白桦,白 茹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这一作品于1919年4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小说以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的真实生活为原型。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走进人物内心,讲述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作品一经问世,便以其精彩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毛姆的许多作品通过翻译这一方式传到了国内,但关于毛姆作品译本的相关研究却未成体系。

该书的英文原版出版近100年来,总销量已经突破6 000万册。《月亮与六便士》目前共有57个版本,其中包括30个英文版本。印刷数最多以及流传量最广的莫过于傅惟慈翻译的中译本,自1986年起至今共计10个版本。中译本中最新版本是2017年徐淳刚和张白桦的译本,其中徐淳刚的译本荣获2017豆瓣阅读总榜桂冠图书、2018年亚马逊Kindle电子书桂冠图书、2019年当当年度经典名著桂冠图书。张白桦的译本在英语童话寓言读物、英语小说名著中都是排第一位的,是亚马逊最畅销商品之一,图书商品里总排名为第114名。两个译本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2017年以来最新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视角,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分析,对比研究其中的差别,分析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一、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概述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1790年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在西方翻译史上影响甚大,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泰特勒的这本关于翻译理论的著作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1]。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如雷贯耳,纽马克(Newmark)称其为:“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

泰特勒借鉴和学习了许多前人的翻译理论,如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提出的译诗的三个观点,温特华斯·狄龙(Wentworth Dillion)提出的译诗必须遵循的三点原则,还有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ell)提出的翻译的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三原则”。之后,西方产生了大批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比如布拉格学派、莱比锡学派等等。可以说,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于翻译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下面从该视角,对比两个汉译本的区别。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下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

(一)译文应该完全转写出原文的作品思想

泰特勒认为,译者应该完整转写出原文作者的思想。这里的转写,指的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按照一定的标准,忠实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并将转写之后的文本称为“transcript”。“作品思想”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客观地反映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因此,为了实现这一标准,泰特勒认为,译员首先应该精通原文语言,并且对所要翻译的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译者很难确定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准确意思。

事实上,作为译者,是否应该完完全全表述出原作者的思想,还是可以有一些自由空间来对原作进行增删,这个争议一直都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根据上下文增添原文中没有的东西,还是删掉多余的部分,都是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的。即“增补的内容必须与原作者思想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并实际上能够加强原作的思想”。另一方面,如果译者要删掉原文的某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一定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这样才能确保不会丢失原作者的思想,即删减的内容必须是“明显多余而有损于原作思想的东西”[3]。下面通过两个具体例子来分析这两个汉译本:

Example 1:Some of them were dressed fashionably,and they said they couldn′t for the life of them see why you should bedowdyjust because you had written a novel;

徐译:这些女人,有的衣着时尚,她们说,反正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写一本小说,非要穿得寒酸?

张译:这些女人有的穿衣打扮时尚入流,声称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写了一本小说就会穿着邋遢起来。

“dowdy”在牛津字典里的意思是:(of a woman)not attractive or fashionable;(of a thing)dull or boring and not attractive.就形容女人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缺乏魅力的;不时髦的;过时的。用来形容物件时,指的是单调的;不雅致的;不美观的。在汉语中,“寒酸”一般用来形容贫苦读书人的贫困、窘态;而“邋遢”一般指不整洁、不利落、脏乱。在文章中,前半句主要说明这些女人的穿衣打扮时尚入流,此处的时尚,应该与后半句形成一种对比。与时尚相对应,邋遢更符合语境,更能表达出此处的感情色彩,寒酸这个词给读者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贫穷上,与它相对应的,人们可能更容易想到豪华、体面、阔绰这一类词。因此,张译文中的“穿着邋遢起来”较为妥当,更加符合原文的思想感情,更符合泰特勒的“译文应该完全转写出原文的作品思想”原则。

Example 2:When we had ordered our dinner,Iproppedit against a bottle of St.Galmier and began to read.

徐译:点过菜后,我就把报纸架在一瓶圣加尔米耶酒上,读了起来。

张译:他点了菜,我把报纸搭在一瓶圣·卡尔密酒上,开始读报。

句中的“it”,指的是“报纸”。“prop”在牛津字典里作动词时,它的意思是“position(someone or something)more or less upright by leaning them against something else”,汉语可以解释为“放置、摆放、使靠在……上”。放在原文中,它的意思是把报纸放在一瓶酒上。徐用的是“架”,这个动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报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或者是比较沉的东西,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酒瓶上,这个词放在这里显然有点大,将原文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放大了。而张用的是动词“搭”,这一动词,自然而然地会给人营造一种画面感,形象地说明了主人公将报纸随手放在酒瓶上这一动作。因此,张译本更能传递出原文作品的思想。

(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泰特勒的第二个原则指出,译者必须能够弄清原作的风格(style)和笔调(manner of writing)。风格,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气质以及个性特色。译文风格是由原文内容的本质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一个作品与另一个作品之间风格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例如:原文的风格、题材的选择、译者是否完全了解原文的风格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来等等。而笔调,也就是行文的格调。笔调和风格一样,也是受原文内容、体裁等方面的影响。泰特勒提出:所谓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所具有的特点全部被移注进另一种语言,以至于能被接受语读者清晰地理解并强烈地感受到,就如同原文作品读者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一样[4]。因此,完美的译文要注重它的风格和笔调。

《月亮与六便士》是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进而反映人物背后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从整体上来看,该书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为主,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对话的形式在文中占了一大部分,这就使整个小说更加口语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这种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以让读者更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心理活动等等。现就原文的第29章中的部分语句进行分析,该章节的对话部分占到该章节全部章节的74%左右[5],因此,就这一章节的对话进行对比分析,揣摩其风格和笔调,对比赏析两个汉译本。

Example 3:"You know as well as I do how Strickland lived,"he said tremulously."I couldn′t let her live in those circumstances-I simply couldn′t."

徐译:“你也知道,斯特里克兰过的什么日子,”他颤抖地说,“我不能让她也那样过活—绝对不能。”

张译:“你我都清楚斯特里克兰过的是什么日子。”他说道,声音发颤。“我不能让她在那种环境里生活—我就是做不到。”

张译本中“我就是做不到”相对于徐译本中的“绝对不能”而言,不会显得那么生硬,反而能表达出说话者一丝撒娇的情绪,更能讨得读者的喜爱。要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就必须做到翻译什么像什么,翻译对话就应该本着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更符合汉语日常的交流表达的原则。

Example 4:"I couldn′t expect her to love me as I love her.I′m a buffoon.I′m not the sort of man that women love.I′ve always known that.I can′t blame her if she′s fallen in love with Strickland."

徐译:“我不能指望她像我爱她一样爱我。我是小丑。不是能让女人喜欢的男人。这一点我早就知道。如果她爱上了斯特里克兰,我不能怪她。”

张译:“我不指望她像我爱她那样爱我。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我不是那种能让女人钟情的男子汉。对此,我一直都很明白。若是他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德,我不能责怪她。”

毛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读起来幽默风趣、兴味盎然。他总喜欢用一种幽默风趣的形式来表达出他真正想传递给广大读者的东西。他的文字单表面上看,并没有那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但读完以后,会使人感到他的冷漠的风格[6]。

因此,考虑到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笔调,徐译本中的“我是小丑”,更具有讽刺的意思。“小丑”原指戏剧或其他文娱表演中的丑角,滑稽演员或喜剧演员;特指杂技表演中扮得稀奇古怪的丑角。根据上下文语境,放在这里,颇具讽刺意味,再合适不过,符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中的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其次,张译文中“男子汉”,读起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男子汉”一词与前面提到的“女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有一种反讽的语气在里面,进一步表达自己不是那种女人喜欢的人,带有讽刺意味,就这个词而言,张的译文更符合原文风格和笔调。

总的来说,要想在翻译时达到泰特勒翻译原则中的“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首先要做的是弄清原文的风格与笔调,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翻译,使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翻译之前,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作者是以一种怎样心境写下了某个作品。

(三)译本应该具有原文所具有的所有流畅和自然

泰特勒认为译文与原文具有相同的流畅和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流畅即译文的可读性以及译文读者的感受。泰特勒指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构成了翻译的最大困难[2]。汉语和英语由于各自文化、习俗、地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差异。要想做到译文和原文同样的流畅、自然,就应该遵循各自的表达习惯,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使译文过于生硬,完全不符合泰特勒翻译原则的第三条。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既要符合英语的内容形式,又要注意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让读者读起来毫不费力,展示出汉语直观达意的特点。下面来举两个例子:

Example 5:By my side was the empty bowlin whichthe concierge had brought me mycafé au laitand the fragment of croissantwhichI had not had appetite enough to eat.

徐译:在我身边,放着门房送来的空碗,里面是吃剩的牛角面包,我没胃口把它吃完。

张译:我身边摆着女看门人给我端来的碗,碗现在已经空了,我已经把碗里的牛奶咖啡喝完了。还有一块没吃完的牛角面包,我的胃口很不好,所以没吃完。

英汉最重要的差异之一就是,英语是形合型语言,主要表现在句与句之间或者是句子内部要用连接词或连接手段来体现,英语的词类区分和词语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而汉语则相反,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是句子内部的连接通常采用语义手段衔接。它的语言文字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词类之分。这也造成了英语中长句较多,而汉语中则短句多。

原文是一句由“and”连接的长句子,根据英汉差异,为使译文流畅自然,就需要对英语的长句子进行断句。而原文句子内部有“in which”“which”来连接,这时就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决定从句应该放在哪里翻译。一方面,徐译本中的“放着门房送来的空碗”语义容易引起歧义,读者的第一反应是,门房送来的碗就是空碗,碗里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是因为喝完了碗里的东西,才导致碗是空碗。徐译本中还存在个别单词的漏译,没有翻译“café au lait”。因此,导致译文前后矛盾,既然门房送来的是空碗,哪里来的吃剩下的牛角面包。另一方面,第二个“which”之后的句子,张译的是:“我的胃口很不好,所以没吃完”,徐译的是“我没胃口把它吃完”。张译本中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读者可以清楚地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思,读起来很顺畅,很舒服。因此,在这句话的翻译中,张译本更加流畅、自然地将泰特勒的第三条原则运用于实践当中。

Example 6:"You seem to likemaking a foolof yourself,"she said.

徐译:“你好像喜欢把自己当傻瓜啊。”她说。

张译:“你好像愿意拿自己当猴耍似的。”她说道。

原文是在讲述施特略夫(Stroeve)正在和“我”描述自己通过服泻药来上厕所的尴尬事,使得施特略夫太太下不来台,于是她才说了这句话。根据原文语境以及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拿自己当猴耍”更能表达当时的情况。施特略夫也不是真的傻,只是他把自己的尴尬事当众说出来,他的太太生气地呵斥他,并且觉得这种事没有必要说出来。张译本“好像愿意拿自己当猴耍似的”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当时的状况,使得译文读起来毫无违和感,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整个译文流畅、自然。因此,在这句的翻译中,张译本更符合泰特勒翻译原则中的第三条。

三、结论

本文以《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视角,通过对比徐淳刚和张白桦的相关段落的译文,总结出徐和张各自的特点。徐的翻译特点为:对原文理解比较正确,但部分句子中的选词过于直白;将原文较长的句子简单化,节奏感强;对毛姆的风格和笔调把握得较为准确,但个别句子有漏译的现象。而张的翻译特点为:译文简单明了,较为口语化,给读者亲切随和的感觉;相比于徐的译本,张的译本更适合青少年阅读;译文整体流畅自然,有一定的代入感。总之,这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笔者希望能通过个案分析,对相关案例分析提供帮助,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猜你喜欢
泰特译本译文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谁说非洲野犬不流泪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