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赟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汉语中有一些类固定短语,如“V来V去”“不A不B”“小X小Y”等。“V1东V2西”也是典型的类固定短语,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骂东骂西”“说东说西”等。 喆马 认为,“东A西B”对叠结构的量度体现在数量和动量两方面,动量包括反复和持续[1]。臧晓艳认为,“A东B西”和“东A西B”是两个相关的格式,“A东B西”格式的内部构成简单,语义范围没有“东A西B”格式广泛[2]。上述研究的主体都是“东A西B”,并没有单独将“V1东V2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因此,拟从内部构成、句法功能、语义分类、语用价值等方面对“V1东V2西”进行考察探究。
从语法上看,“V1东V2西”中的V1、V2为动词。分析北京语言大学BCC汉语语料库,发现“V1东V2西”中的动词可以根据音节属性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根据语法属性可分为动作动词和心理动词,根据自主性可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1.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
“V1东V2西”中的动词,大部分为单音节动词,也有少部分为双音节动词,但用例较少。单音节动词构成的“V1东V2西”主要有以下这些。
跑东跑西 问东问西 走东串西 想东想西走东闯西 走东到西 到东到西 缺东少西 挖东补西 丢东忘西 忙东忙西 飞东飞西 忘东忘西骂东骂西 挑东拣西 买东卖西 卖东卖西 扯东扯西 说东说西 扯东道西 怨东怨西 怕东怕西翻东找西 丢东少西 躲东避西 指东骂西 丢东落西 搬东移西 承东启西 承东联西 承东接西继东贯西 问东答西 声东击西 说东忘西 拆东补西
双音节动词构成的“V1东V2西”主要有以下这些。
怀疑东怀疑西 指挥东指挥西 琢磨东琢磨西羡慕东羡慕西 抱怨东抱怨西 检查东检查西
2.动作动词和心理动词
邵敬敏把动词分为八类: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和形式动词[3]。分析BBC汉语语料库,发现使令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形式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这六类词一般不出现在“V1东V2西”中,“V1东V2西”中的动词大多是动作动词和心理动词。动作动词构成的“V1东V2西”主要有以下这些。
忙东忙西 跑东跑西 看东看西 走东串西走东闯西 躲东藏西 到东到西 走东走西 飞东飞西 游东游西 卖东卖西 跳东跳西 骂东骂西问东问西 说东说西 谈东论西 扯东道西 讲东道西 扯东扯西 聊东聊西 丢东落西 拿东拿西抓东抓西 承东启西 承东联西 问东答西 说东忘西 挖东补西 拆东补西 借东补西 检查东检查西
心理动词构成的“V1东V2西”主要有以下这些。
想东想西 猜东猜西 怨东怨西 猜东想西瞒东瞒西 怀疑东怀疑西 抱怨东抱怨西 羡慕东羡慕西 琢磨东琢磨西
3.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马庆株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自主动词中的动作行为是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即由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4]。“V1东V2西”中的动词大部分是动作主体主动发出的,具有[+自主性]和[+可控性]的语义特征,如“猜东想西”“承东启西”“问东答西”等。也有小部分是非自主动词,如“忘东忘西”“丢东落西”“丢东少西”等,动作行为不是动作主体主动发出的。
“V1东V2西”属于谓词性短语,主要作谓语,有时还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另外还可以独立成句充当分句。
例1 售货员拿东拿西,累得腰酸腿疼不算,还得陪着笑脸,多没意思。(《冰心全集》第六卷)
例2 说到底,这个市场的确是小部分人赚钱,因此,声东击西一向是主力惯用的手段。(200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3 搞“声东击西”、玩弄“缓和”骗局最起劲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正是今天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1976年《人民日报》)
例4 推拿中心的盲人都是走东闯西的老江湖了,一个个鬼精鬼灵,以推拿中心现在的态势,谁都知道将要发生一些什么。(《推拿》)
例5 似乎那花匠也说东说西地故意在试探他。(《马伯乐》)
例6 一些军事技术方面的新手,紧张得跳东跳西,他们的准备工作,反而被自己那过分强烈的、几乎有点狂乱的热情给延误了。(《最后的莫希干人》)
例7 此公气色极佳,精神状态绝好,而且,忙东忙西,左顾右盼,台上台下,幕前幕后,完全不减当年神采。(《病友》)
例1中的“拿东拿西”在句中作谓语,描述主语“售货员”忙碌的状态。例2中的“声东击西”在句中作主语。例3中的“声东击西”在句中作动词“搞”的宾语。例4中的“走东闯西”在句中作定语,修饰中心语“盲人”。例5中的“说东说西”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试探”。例6中的“跳东跳西”在句中充当动词“紧张”的情态补语。例7中的“忙东忙西”在句中独立成句,充当分句。
“V1东V2西”中的V1和V2的语义关系主要有相同、近义、类义、反义、关系不大这五种。根据语义关系,可以将“V1东V2西”分为三类:并列类、转折类、顺承类。
1.V1和V2等义关系
V1和V2词语相同,语义相等,比如以下用例。
忙东忙西 想东想西 跑东跑西 猜东猜西看东看西 找东找西 说东说西 到东到西 忘东忘西 怨东怨西 走东走西 飞东飞西 跳东跳西游东游西 怀疑东怀疑西 指挥东指挥西 琢磨东琢磨西 羡慕东羡慕西 抱怨东抱怨西
2.V1和V2近义关系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本身存在潜在的偏倚;其次,本研究为单中心、鼻咽癌好发地区收集的病例,这可能影响模型的广泛适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多地区数据收集验证。
V1和V2的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比如以下用例。
谈东论西 缺东少西 躲东藏西 摔东砸西挑东拣西 丢东落西 歪东倒西 讲东道西 讲东论西 承东接西 洗东擦西 游东走西 游东逛西谈东道西 飘东浮西
“谈东论西”中的“谈”和“论”是近义词,都有讨论分析的意思。“游东走西”中的“游”和“走”都能表示到某处。“丢东落西”中的“丢”和“落”都表达遗漏之意。
3.V1和V2反义关系
V1和V2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语,既包括绝对反义词,也包括相对反义词。V1和V2为反义关系,比如以下这些用例。
买东卖西 问东答西 删东加西 抓东丢西
“买东卖西”中的“买”和“卖”、“问东答西”中的“问”与“答”是绝对反义词,“删东加西”中的“删”和“加”、“抓东丢西”中的“抓”和“丢”是相对反义词。
4.V1和V2类义关系
狭义上的类义关系词语所指事物属于同一大类而分属不同种类,不包括同义、反义、上下义或总分关系。根据类义关系的远近,类义词可分为直接类义词和间接类义词,具有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的类义词是直接类义词。以下“V1东V2西”中的动词V1和V2具有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表动作或行为。
丢东少西 走东闯西 翻东找西 扯东道西搬东移西 承东启西 承东联西 继东贯西 挖东补西 拆东补西 抽东补西 借东补西
5.V1和V2关系不大
V1和V2既不是等义、近义,也不是反义、类义,两者关系不大。此类用例很少,比如以下用例。
声东击西 说东忘西 指东骂西
臧晓艳认为,“V1东V2西”的格式义有:“(1)表示继承前面的,开创后面的;(2)动作行为没有顺序,次序混乱;(3)表示所发生的动作内容多、数量多。”[2]但这个分类所选取的语料不够广泛,有些使用频率较高的用例没有考虑进来,如“说东忘西”“抓东漏西”“挖东补西”等。因此,基于更全面的语料,根据“V东”和“V西”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格式义,我们把“V1东V2西”分为三类:并列类、转折类、顺承类。
1.并列类
并列类“V1东V2西”,语义上表示相同或相似动作行为的反复并且动作行为涉及范围广,“V1东”和“V2西”是并列关系,如“问东问西”“想东想西”等。在并列类“V1东V2西”中,动词V有的具有位移性,如“跑东跑西”“赶东赶西”;有的则不具有位移性,如“说东说西”“猜东想西”。而方位名词“东”和“西”有时保留自身的方位义,如“跑东跑西”“游东游西”等;有时方位义则虚化,如“想东想西”“骂东骂西”等。因此,我们根据动词V是否具有位移性以及“东”“西”方位义是否虚化,将并列类“V1东V2西”再细分为两小类。
第一类,“V1东V2西”的动词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征。“东”和“西”之间保留一定的方位义,但不指称绝对的“东”“西”两个方位,而是指称多个方位。此时,“V1东V2西”表示相同或相似动作行为在多个方向反复进行,并且动作行为的主体发生了位移,主要强调动词V涉及的空间范围大,整个格式可理解为“到处反复地V”。
例8 这个可敬的人永远都在赶东赶西,四面八方奔走,有一百零一件事情缠身。(《伪币制造者》)
例8中的动词“赶”表示去、到某处,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征。“赶东赶西”表明可敬的人往各个方向反复奔波,奔走的范围很广,语义相当于到处反复地赶,从文中“四面八方奔走”可以得到印证,此时动作主体发生了位移。
第二类,“V1东V2西”的动词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征。“东”“西”的方位义虚化,“V1东V2西”只表示相同或相似动作行为的反复和动作行为涉及范围广,而动作行为的主体并没有发生物理位置的变化,主要强调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长,整个格式不表示“到处反复地V”,语义相当于“V了很长时间,什么都V”。
例9 我们坐在那里,喝着香槟酒谈东论西。(《荒原狼》)
例9中的动词“谈”“论”都与言语有关,表示说话或谈论,本身就不涉及位移性,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征,“东”“西”的方位义虚化。“谈东论西”只是表示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谈论”的动作反复进行且谈论的内容多,语义相当于谈论了很长时间,什么都谈论。
2.转折类
转折类“V1东V2西”语义上发生转折,结构上“V1东”和“V2西”是联合关系,前后次序不可调换,可以在中间加入转折连词“却”。这类格式在BBC汉语语料库中用例较少。
例10 王近山即命令17旅完成攻占琵琶山、真武山、破城3项任务。为了欺骗敌人,他还采取声东击西战术。(1987年《人民日报》)
例11 有些合作社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副业生产没有进行全面规划,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产生了抓东丢西、顾此失彼的现象。(1957年《人民日报》)
例10中的“声东击西”是一个成语,意为声张击东而实击西,先“声东”后“击西”,前后顺序不可调换,“声东”和“击西”之间可加入“却”。例11中的“抓东丢西”表示掌握了某一方面,却遗漏了另一方面,即顾此失彼,语义上表示转折,“抓东”和“丢西”不可调换。类似的短语还有“说东忘西”“抓东漏西”等。
3.顺承类
顺承类“V1东V2西”语义上相承接,“V1东”和“V2西”是顺承关系,前后位置不可调换。这类格式在BBC汉语语料库中用例也不多。
例12 郑州市作为东部和西部过渡地带的重要城市,一定要扮演好承东接西、东引西进的重要角色,在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求得自身发展。(2000年《人民日报》)
例13 美国不对自身的强权理念作出反思,反而通过在全球范围拆东补西,从而图谋在亚太维系霸权,本身并无可持续性。(201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12中“承东接西”是连接东西部的意思,“承东”和“接西”是顺承关系,前后顺序不可调换。例13中的“拆东补西”意思是拆了东边去补西边,比喻临时勉强应付,“拆东”和“补西”是顺承关系,前后位置不可调换。类似的短语还有“挖东补西”“抽东补西”“借东补西”等。
殷志平认为:“对称格式的整体意义会在其组成部分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增值、变异,具有描摹、渲染、小夸张等种种功能。”[5]类固定短语“V1东V2西”虽然形式简单,但是语用价值丰富,主要表现在形象性、主观大量、主观评价。
“V1东V2西”中的方位词“东”“西”不再指称绝对的东西方向,而是指称多个方位,语义发生了增值,表现为动量增加,衍生出动作行为反复且涉及范围广之义。“V1东V2西”在描写动作行为或状态上更具有形象性。当“V1东V2西”表示动作行为往各个方向反复进行时,增强了动作的空间描摹性;当表示动作行为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时,则增强了动作的时间描摹性。因此,相较普通的描写,“V1东V2西”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幅动态的画面或场景,从而达到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例14 我自己的马在昨天严寒的冬夜里劳累过度而死了。我的女佣现在满村子里跑东跑西,想借到一匹马,然而我知道这纯属徒劳。(《乡村医生》)
例15 她又想,别人都来看她,阿非和丽莲却没有来,她于是一直醒着。她的心思却按捺不住,想东想西,把那一天每一件事情都想起来。(《京华烟云》)
例14中的“跑东跑西”描写女佣四处借马的场面,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女佣满村子奔走的场面,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如果换成“到处跑”,尽管所表达的理性意义大概一致,但没有“跑东跑西”生动形象。例15中的“想东想西”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她胡思乱想的状态,表示想的内容多、持续时间长。如果换成“想了很多”,就没有言简意丰的效果,也不具有形象性。
李宇明认为:“主观量是客观世界的量范畴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含有说话人主观评价的量。其中,直接评价的主观量称为‘直评型主观量’,直评型主观量包括直赋式和小夸张式两种情况。”[6]“V1东V2西”正是通过直赋式和小夸张式表达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性状的判断和评价,表示主观大量。
事件含有动作量和时间量等因素。但“V1东V2西”不是动作和量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整合将动作和量结合在一起,产生语义增值,表示说话人认为某一动作行为反复的次数、持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超过人们认知的标准量,从而表示主观大量。
例16 村实业委员牛璞,一开始就积极领导这一工程,跑东跑西,白天作工,晚上还要开会,劳累得嘴都烧破了,仍坚持工作。(1950年《人民日报》)
例17 一年一年过去了,当许多人一步步吃力却着实地攀登上科学或者艺术的高峰时,这样的人却依然在高峰下团团转,怨东怨西,怨没人帮助,怨时间少,怨精力不足。一直到老依然没法获得关于那一门学问的比较系统和精确的知识。(1957年《人民日报》)
例16中的“跑东跑西”表示牛璞工作积极性很高,为了工程四处奔波,“跑”这一动作的反复次数、持续的时间以及涉及的范围都超出认知世界中的标准量,“跑东跑西”表示主观大量。例17中“怨东怨西”表示“这样的人”只会怨天尤人,不愿下功夫钻研学问,“怨”的反复次数、持续时间、涉及内容都是超常量。句中“一年一年过去了”和“怨没人帮助,怨时间少,怨精力不足”体现了“怨”的次数多、时间长、内容广,“怨东怨西”表示主观大量。
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中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7]分析语料,发现“V1东V2西”的主观性表现为消极评价义和积极评价义两种,而情感态度的彰显和动词本身以及语境有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情感色彩。
消极评价义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作行为随意,缺乏目的性和规律性;二是动作行为反复次数、持续时间、涉及内容超过叙述者预期。这两种消极评价义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语境中可能同时出现,相互交叉。
例18 撮着把头抬了起来,很诚恳地说:“吴升,你这个人,就是没有分寸不好,问东问西,问得太多了,要有祸祟的。”(《茶人三部曲》
例19 但是现实还是现实,一声孩子哭,一个客人来,老太太说东说西,老妈子问长问短,把我的文思常常忽然惊断,许久许久不能再拿起笔来。(《冰心全集》第三卷)
例18中的“问东问西”表示吴升询问的次数多且内容广,“问”动作的反复次数超过说话人撮着的预期值,与句中“没有分寸感”相呼应,表现说话人撮着的不满,“问东问西”呈消极评价义。例19中“说东说西”表明老太太和客人聊的次数多、内容杂,没有规律性和目的性,且“说”这一动作的次数、内容、时长都超出“我”的预期,表达了叙述者“我”的不满,“说东说西”呈现消极评价义。
“V1东V2西”表示积极评价义的用例不多。通常情况下,动作反复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好处或是精神上的愉悦时,“V1东V2西”便呈现积极评价义。
例20 “俺孩吃了这个油条再走!”锁金不肯吃拿起剪子就跑,老太太追到门外抓住他,“可得吃了这一个!你们为了俺翻身忙东忙西吃不上一顿安生饭,可得吃!可得吃!”说呐硬塞到他手里。(1947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例20中的“忙东忙西”表达说话人对锁金为老百姓无私奉献的赞美,“忙”这一动作的反复不仅给说话人带来物质上的帮助,还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忙东忙西”呈现积极评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