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11-21 13:4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技能

薛 久 俊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配套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颁布。《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标志着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全面育人的关键。

一、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理想、设定生涯规划的重要节点。高中提倡素质教育,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学习型人才,那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且应贯穿高中教育的始终。但由于高中学生的学校、家长重在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劳动教育出现被淡化、弱化的问题。目前,高中阶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性不强、形式较单一、实践内容不够丰富、家校合作不够紧密、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念的意识较弱,这些都是导致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问题的关键因素。

高中学生年龄处于15-18岁之间,独生子女偏多,自立能力较差,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劳动能力。同时,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较大,课业较为繁重,日常生活中学习占据大部分时间,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的实践物化能力较弱,劳动观念不强,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欠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构建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有序实施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二、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丰富、拓展教育的途径,就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是树立学生正确三观、培养学生优秀品质、规范学生思想言行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高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跟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围绕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五个方面展开。

(一)劳动观念课程

哲学上讲,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并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是保证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第一要务,因此劳动观念课程必不可少。劳动观念课程可体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政课

学校可设置专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政课,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让学生了解我们党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党正深刻把握劳动的重要作用,并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思政课可以在高一学年开设,每两周一课时,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就树立劳动观念,具有劳动意识。

2.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高中学校可将劳动教育渗入到日常班会课中,将劳育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从本能、思想、道德等层面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

3.各学科渗透劳动观念

学校可对教师们进行培训,让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本学科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干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4.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

学校可邀请社会各界优秀劳动者,并为其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劳动者们的劳动故事中认识劳动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校也可让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到“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二)劳动知识课程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劳动实践离不开劳动知识的指导,因此劳动知识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根据高中课程设置要求,高中阶段已设有专门的通用技术必修课程,每两周一课时,课时设置较少。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再将通用技术必修课程进行深度解读,查缺补漏,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设置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内必修劳技理论课程,在原有通用技术课程基础上,增加课时,变为每周一课时,课程中融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劳动技能课程

劳动技能本质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的经验、培养的能力,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可使劳动者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由于高中生升学压力较大、课业任务繁重,高中学校较少设置劳动技能课程,学生课后也少有时间锻炼劳动技能,因此劳动技能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高中学校可立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根据本校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合理安排时间来设置劳动技能课程,每周可安排1课时来增强学生劳动技能,如:机器人设计实验、中华传统手工艺学习、校园文化实践、班级特色建设等。通过劳动技能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其创意物化能力,帮助其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其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四)劳动习惯课程

《指导纲要》关于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提到:“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劳动习惯课程可分为校内劳动习惯课程、家务劳动习惯课程以及社会服务性劳动习惯课程。

1.校内劳动习惯课程

学校可每两周开展一次常规性大扫除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劳动内容可包括:教室扫除、走廊清扫、操场清扫等。

2.家务劳动习惯课程

学校可要求学生每月进行一次家务劳动,掌握一项家务劳动技能,并由家长及时进行反馈。

3.社会服务性劳动习惯课程

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形形色色社会劳动,进行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真正理解“幸福属于劳动者,光荣属于劳动者”。

(五)劳动品质课程

学校可通过举办劳动教育活动来塑造学生劳动品格,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劳动品质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劳动成果展示展开,如:劳动成果总结主题班会、歌颂劳动主题征文比赛等。

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标准,有效施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学校应对劳动课程、劳动讲座、劳动实践进行合理化安排,时间得当、课程丰富,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其次,学校应对各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让教师们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与本学科教学相结合,提升育人的针对性。

(二)结合学校特色,促进课程多样化发展

学校应准确定位,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立足校园文化,开展特色校本劳动课程。首先,学校要对劳动知识课程教师和劳动技能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研究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劳动课程教材。其次,学校应发挥班主任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程及活动,与班主任及时对接和沟通。再次,学校也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有效家校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时间和效果。最后,学校可联系社会各服务性单位,如:社区、法院、福利院、养老院等,建立起长期实践合作关系。

(三)结合学年特点,分学段逐渐实施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繁杂,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可将高中劳动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高一年级的劳动课程主要侧重劳动观念课程和劳动习惯课程;高二年级可涉及劳动知识课程、劳动技能课程和劳动品质课程;高三年级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劳动的愿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学习—劳动—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在劳动和学习中实现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四)结合实践情况,建立并完善课程综合评价机制

为保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实施,学校应结合学生实践情况,建立并完善课程综合评价机制。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劳动教育课程应该更偏向于综合性评价,针对课程形式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学校评价、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其中,学校评价部分,学校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物化成果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家庭评价部分,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反馈的学生家务劳动时间、效果进行评价;社会评价部分,学校可根据学生社会服务内容和时间进行评价。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价,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完善学课程综合评价机制。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工程,课程多样、形式多样、评价多样,劳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让学生在各种劳动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成为热爱劳动、辛勤奋斗、乐于奉献的新时代光荣、幸福的劳动者。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