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健恒 东旭 编辑/章蔓菁
2022年5月2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发布联合公告《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下称《公告》),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更进一步。
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程序进一步简化。根据《公告》内容,对以法人身份入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说,对于拟备案及已备案机构的新增产品,无需再逐只产品备案。对于已备案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既可保留现有债券账户,也可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归并至法人层面。已入市境外机构可直接申请开立证券账户或通过互联互通方式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均无需另行备案或审批手续。
投资范围进一步丰富。《公告》将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拓展至交易所市场,并明确其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债券借贷、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相关衍生产品、开放式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中国央行、证监会认可的交易。
托管制度包容性更强。《公告》提出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与托管银行模式并行,供境外机构投资者自主选择。结算代理模式下,境外机构可与结算代理人自主协商约定,并至我国央行认可的债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债券账户;托管银行模式下,境外机构可以直接或通过境外托管银行,委托符合条件的境内托管银行进行债券托管。
境外机构内部统一管理便利性提升。《公告》提出同一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将其在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和RQFII)项下的债券及资金和根据《公告》所投资的债券和开立的资金账户进行双向划转,便于境外机构内部的统一管理。
《公告》体现了相关部门始终坚定支持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理念,政策从投资范围、投资便利性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关切等问题为切入点,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信心,不断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市场参与度和影响力,助推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更进一步。
一是有望改善交易所市场外资持债占比。从两个市场的信用债规模看,截至2022年5月末,交易所债券存量规模约15.5万亿元,其中公司债存量10.2万亿元,占比近66%;银行间市场短融、中票、企业债存量规模约13.5万亿元,与交易所公司债存量规模相近。从两个市场的外资持有占比看,根据2022年5月托管数据,银行间市场中境外机构持有信用债规模约1001亿元,占银行间信用债存量比例逾0.7%;交易所市场中境外机构持有公司债规模约291亿元,占所有交易所公司债比例近0.3%,与银行间市场外资持债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公告》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范围扩充至交易所市场,有利于促进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或将进一步提升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交易所市场的持债占比。
二是进一步丰富交易所市场境外投资者类型。过去,境外机构主要通过QFII和RQFII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CIBM)和债券通模式下只能配置银行间市场债券品种。从投资者类型看,QFII和RQFII渠道下的境外机构以产品户为主,CIBM和债券通则以保险、银行、央行、主权基金等法人机构为主,投资者类型存在一定差异。鉴此,《公告》在拓宽外资进入交易所债市渠道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类型。
三是有望给交易所市场带来潜在增量需求。目前,交易所公司债存量接近于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存量,随着入市渠道的拓宽,更多的新增境外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市场,有望推动境外机构增配交易所公司债。从产品供给情况看,交易所债券市场具有如下特色:部分交易所公司债发行人为优质上市公司,能够满足境外机构对于高等级优质发行人所发债券的配置需求;交易所债券市场品种较为丰富,有绿色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地方债和国债等债券品种,其中除公司债以外,又以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规模较大,分别超过2万亿元和7200亿元,绿色债券存续规模也达数千亿元,这些均有利于激发外资机构的增量需求。
从管理便利性看,对于同时拥有CIBM、债券通、QFII和RQFII的境外机构而言,在多个渠道下管理不同账户的品种较为分散,增加了其管理难度。而《公告》在交易规则方面给予了非交易过户的便利性,使得资管类境外机构可以整合不同账户中存量现券的分布,避免不同进入方式造成管理上的分割。同时,《公告》允许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结算代理与托管银行模式中自主选择,进一步提升其投资管理的自主性与便利性。随着境外机构投资管理便利性的不断提升,我国债券市场对于境外机构的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公告》将指数型债基纳入境外机构可投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丰富境外机构配置交易工具箱,同时也能为一些对我国债券市场感兴趣、但尚未设立专门的中国债市交易团队的境外机构提供参与便利,有利于拓宽中国债市的境外投资者范围,吸引增量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债市并进行投资交易,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2022年3月以来,受海外货币政策错位收紧和美债利率大幅抬升、美元指数明显走强影响,全球债券市场表现承压,包括欧美本身及新兴市场均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资金从债券市场撤离的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债券市场跨境资金流动也出现一定波动。但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持续推进,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长期趋势或将延续。
短期来看,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的边际增速或有所放缓。对境外资金而言,在短暂的流动性及赎回压力过去后,交易主线还是会回归中国自身的政策和基本面表现,而在央行货币政策仍有可能进一步放松的背景下,中国债券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仍在,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可能恢复增长。尽管受利差、汇率、基数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的边际增速相较于2018—2021年的平均增幅可能有所放缓,所面临的海外市场波动会愈发频繁,但这些扰动更多是脉冲式的短期波动,或较难改变境外资金中长期对中国资产的青睐和偏好。
中长期来看,外资持续流入中国债市的趋势或将延续。其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持续提升,将有助于增加境外资金对包括人民币债券在内的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2021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为2.79%,较2016年末提升1.71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进一步上升,出于分散外汇储备资产配置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后续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并将带动境外资金更多配置包括债券在内的人民币资产。其二,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的渠道已经较为便利,并且2025年年底之前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有助于加强境内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其三,随着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开放式指数债基可以进一步挖掘境外机构潜在的需求增长,信用债市场也有望受益于投资渠道便利性的提升而吸引更加多元化的境外投资者和增量需求。此外,境外机构的投资范围也有望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债券衍生品、回购等交易上获得更多灵活性,从而提升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