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专思相长 师生相长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级英语一》创新校本实践

2022-11-21 13:4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一流内容语言

王 晓 梅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自2018年11月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文汇报上刊文《英语专业是否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复旦学者:“病的不轻”》,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能力开始遭到质疑。英语专业是不是“病”了,或者“病”得如何,蔡教授的严厉之声尤其值得我们非一流、非重点本科院校的教育者深思。2018 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金课”、“水课”成为热点词汇,建设“金课”、消灭“水课”响彻高等教育界。按吴岩司长的观点,“金课”也就是一流课程[1]。“金课”建设与一流课程对非一流、非重点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提出了更大挑战,也是机遇。如蔡基刚教授所言,客观上,非“双一流”高校或非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确实相对薄弱,但是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教学得到改善甚至扭转的[2]4。笔者与团队以校级一流课程与省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为契机,遵循《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及在其框架下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英语专业提出的要求,积极实践、探索服务本校人才培养目标,适合本校生情与学情的《高级英语一》创新教学。

一、创新思路及举措

(一)创新理念

《国标》和《指南》①分别规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均把培养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放在了首位,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出培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据此,本课程以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简称CLI)②为指导,充分汲取这一理念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突破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将语言和有意义的知识内容融合,逐步实现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三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语言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本身的生命状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从而持久记忆。教育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理解是有用的[3]3。融合内容教学时,通过挖掘教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生态关系,构建社会化课堂,赋予课堂生活味,带领学生用英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迎合学生的“信息诉求”,带入真实案例,焕发情感,激发其思想,启迪学生反哺自己与人生。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 A H)说,中学生一直在伏案学习,而大学生就要站起身来,并环顾四周[3]32。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The formulation of a problem is often far more essential than its solution”[4])蔡基刚教授提出高等外语界打造“金课”或一流课程必须致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辨能力[2]2。紧扣“问题导向”,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课上借助“雨课堂”,边检学,边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纠正教学中进一步内化、巩固知识。

(二)加强内容内涵建设

《国标》与《指南》都强调语言和知识的融合。本课程突破语言知识层面(重难点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的低阶教学,由文章逻辑结构、脉络梳理,文本知识体系建构带动对语言点的突破。注重文体风格及语言的鉴赏,扩大学科知识面,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意图与立场,反促语言学习,实现语言与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学。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秉持教书必育人的理念,《高级英语一》教学走进文本,跳出文本,将语言学习、文本解读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时代故事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结合母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精神内涵,培养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考虑到云南籍学生占比较大,本课程立足本土,挖掘本土文化与民族优势,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从译者情感的角度发声,让学生用英语“讲家乡故事”“传递本土声音”,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

蔡基刚教授认为:外语专业和课程与其他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在于语言和内容都是需要学习的。而打造“金课”或一流课程,必须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把专业或课程内容的未来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凸显出来,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不应基于旧知识或熟悉内容,而应基于要学习的新知识[2]2-3。这体现了一流课程内容的高阶性。无论是重点本科院校,还是一般院校,教学内容都需要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有一定挑战度,让其“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2]2。这一点不仅关乎专业能力提升,更涉及学习兴趣。对任何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无论如何,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有任何进步[3]37。本课程力求教学与内容与时俱进,利用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课后学习与期中随堂测试,赋予本课程教学内容时代感与前沿性。

(三)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国标》与《指南》指出: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利用“雨课堂”,本课程创设了“自学初测—语篇体系构建—再检巩固学习—主题探究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输出到输入,再到输出的学习体系,实现语言内容相促相成,知识能力双赢,英语语言工具性、人文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综合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联想教学法、思维导图等多种教法和手段,提升语言学习效果。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通过开展大组PK、固定小组合作学习、“斗脑、斗嘴”“开门大吉” 等竞赛活动,营造“热闹课堂”,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生物体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本能,从而迈向适宜的自我发展道路,是受快乐驱使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一种自然的、快乐的方式去发展心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致丧失[3]37-38。

(四)双赢考评机制

《国标》和《指南》要求“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要求“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文件还特别提出开展教学评价最终是要“促进学生学习”。

结合生情与学情,本课程综合测评与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作业改错效果、小组学习参与度、课堂提问、解决问题表现、“雨课堂”课前、课后学习数据等)。将课上即时小测(1次/1单元)与实训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期中考查旨在促进语言输入与输出,促进学习。期末考试主观题占比90%,旨在促成学生信息分析、归纳、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上述考评机制,旨在转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实现以评导教、以评促学,学、教双赢。

二、解决的教学“痛点”

(一)学生层面

转变了“功利”的学习动机,激发了高年级阶段的英语学习热情。大三,面对学业与考试压力,大部分学生迷茫、浮躁,对待英语学习较“功利”,主要以考试为导向,但学习效果不佳。词汇教学依然作为《高级英语一》的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英语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挖掘词汇的“前世今生”,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规律认知,突破了语言的机械记忆与训练;转变了学生依赖学习软件“速效、低效的词汇学习”理念,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单元学习结束后的重难点词汇即兴翻译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课上最大化输出,提高了语言精准度。语言基本功依然是《高级英语一》的主要教学目标。基于前修课程积累的知识与能力,《高级英语一》教学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计划课前、课上、课下学习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造最大化语言输出,激励学生自行纠正学习错误,旨在提升口头与书面输出的语言精准度。单词发音不准、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得到改善。

思维敏捷性、思辨力得到提升。大三学生思维依然不够灵活,思辨能力较弱。运用科学思维(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解析、建构语篇结构,段落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与灵活性;最大化语言输出活动提升了学生中英思维转换的敏捷性。基于主题探究,设置思辨活动,提升人文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与批判力。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改善。通过课前明确预习任务,课上借助“雨课堂”教检研学,课后推送课外学习材料拓展学习,打造课前、课上、课下全过程学习交往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二)教学层面

1.教学内容

“雨课堂”信息技术优势与“课前自学初测—课上再检巩固学习—主题探究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为选择性教学,最大化语言输出提供了时间保障,有效达成了语言知识教与学的目标性与针对性。

科学思维的运用,超越了较难词汇、语法、句法的牵绊,由语言与文本解读的低阶阶段上升到对文章结构脉络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知识应用、语言鉴赏、主题探究的高阶学习阶段。与主题相关的时代性内容、本土内容赋予了教学内容广度、深度与温度,带动了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2.教学模式与方法

由以往师生“一问一答”、生生简单交流、讨论的低效教学模式上升为高层次的师生思维互动;开展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紧扣“问题导向”,教检结合,实现了“教有实效、学有所获”。

3.教学评价

基于教师评价给予学生自评空间,赋予了评价人文关怀;注重过程性评价,参考量化数据,加大考试内容开放性,转变了“学为考,教要评”的消极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提高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较好实现了“以评促学、促教”。

三、创新效果

(一)学生成绩反馈

近两学期的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分析表明,主观题部分(占比90%,包括Summary、段落中翻英、单句英翻中、概念解释、写作)成绩明显提升,反映出学生应考时积极思考,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二)教学质量反馈

期末评教反馈,该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堂组织、内容等均获学生好评,其中,“课后感到学有所得,深受启发”这一项的满意度最近两学期评价结果达90分以上。团队任课教师期末评教居全院前30%。

非“双一流”、非重点本科院校,面对的学生英语基础确实相对薄弱,笔者坚信,“用训练老鹰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严格要求,他们中总有些人会成为老鹰直冲云霄的”[2]4。吴岩司长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6]。笔者与团队将始终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探索校本一流教学,帮助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学有所得,自信满满。教学无易事,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教师善教、学生善学”之道。

[注 释]

①本文涉及《国标》与《指南》的内容来自:常俊跃 深入理解专业指导文件要点 积极开展新一轮改革探索 —对贯彻《国标》《指南》推进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外国语文》(双月刊),2020(5)。

②有关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详细内容,参见:常俊跃,赵永青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及意义—从内容依托教学到内容语言融合教育,《外语教学》,2020(5)。

猜你喜欢
一流内容语言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