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妮佳
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审计法律部,重庆 400039
建筑工程的施工人数多,人员流动频繁,是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为确保建筑工程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各项规定,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数量较多。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多,工期要求紧张,给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该项工作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建筑工程通常资金投入数额巨大,工序复杂,现场施工人员众多,人口流动大,这就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难度。建筑工地人员流动性较大,尽管每天都对施工人员开展体温检测和日常健康监测,但由于人员多,并且施工人员会在不同工地,甚至是不同城市之间流动,给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带来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施工管理单位,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构建常态化机制,常抓不懈,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清洁、卫生和安全,为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施工单位,在正式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工程建设之前,往往需要根据合同约定按时完成施工任务。为此,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工程建设,防止出现工期延误现象。如果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不到位,有很多因素会加大施工组织难度。例如,一些地方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困,给施工人员按时返岗带来挑战。部分施工人员受到影响,尤其是外省施工人员不能按时返岗施工。还有部分建筑工地所需设备不能及时运到,一些建筑工地不能保障防护设备储量,加大建筑工地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难度。
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配备充足物质,在施工中采取封闭式管理措施,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更加注重工地清洁,做好日常消毒和施工现场的卫生清理。要按时消杀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佩戴口罩,进出工地要测量体温,并严格落实实名制。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做好日常巡视,落实责任制,加大管控力度,及时排除质量和安全隐患,防止出现不必要损失,为现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多,流动性较大,落实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法规是必要的。
建筑施工的安全和稳定进行,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先进的施工技术、健全的管理制度,还需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确保施工场地的公共卫生安全。如果这些工作不到位,忽视加强管理和防控,容易出现风险,对施工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制定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施工人员、施工场地管理制度,[1]有利于防范并化解潜在风险。
建筑工程从开工到完工,往往具有一定期限,并且合同上通常会约定完工日期。如果施工方根据合同约定不能按时完工,往往需要赔偿因工期延误而带来的损失。一旦施工现场防控和管理不到位,或者因为出现人员随意流动,发生卫生安全等问题,这时往往需要停工整顿。同时,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还会增加额外开支。因此,为预防这些问题发生,组织施工人员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按要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注重施工人员日常防护和建筑工程日常管理,有利于推动施工顺利进行,避免出现工期延误等问题,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不懈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因而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一旦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人们安全和健康。如果忽视加强管理,对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规则宣传教育不到位,会给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通过组织施工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措施,严格对施工人员开展体温检测和日常管理,有利于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权和健康权。[2]
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对更好保障人们的健康作出的重大安排。公共卫生安全如果不到位,对健康中国建设会带来负面影响。为更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因此,更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日常管理,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建筑工程施工人员众多,因而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知识宣传,提高施工人员健康水平尤为重要。通过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防范风险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法律规制依然存在不足。
开展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律规制,提高施工人员防控意识,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能深化施工人员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配合体温检测等日常管理工作。但调查显示,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场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效益等方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有待加强。
建筑工程管理一直是施工的重点,对工程质量和效益产生重要作用。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背景下,加强日常管理和现场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并严格落实管理规章制度。然而,部分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日常管理中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待加强,相应的责任制未能严格落实,甚至存在疏忽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给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提升防控效果,尽量降低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卫生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建立管理预案和应急预案是必要的。这样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调动工作人员参与处理的积极性,提升应对和处理效率。然而,受人员、资金等因素影响,目前建筑工程虽然普遍建立了管理和应急预案,但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略显不足,影响预案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要想提升建筑工程防控效果,除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之外,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既能及时掌握建筑工程防控现状,又能发现存在的不足,督促施工单位不断优化和改进,做到防患于未然。但一些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监督检查存在不足,监督检查人员数量不足,每天检查的次数较少,相应的记录和数据分析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防控。
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规制具有积极作用。目前也受到施工单位重视,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导致这些不足出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大部分依靠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还有部分施工单位出于施工进度的考虑,为确保施工任务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在防控方面存在缺陷。此外,经济利益的驱使、人员流动、外界环境、日常监督工作不足、执法检查出现疏忽、处罚力度相对较轻等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为改进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也为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创造有利条件,有必要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为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主动性,首先要注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尊法和守法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例如,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刑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建筑工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宣传,通过电子屏、悬挂宣传条幅、制作防控知识提示宣传牌、张贴宣传公告、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做好这些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加大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宣传力度。让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入心入脑,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预防潜在风险,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保证日常施工顺利进行,注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坚持扬尘治理与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协同推进。例如,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整治,对进出人员实行实名制,引导全体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宿舍和生活区的环境清理工作,重视现场环境整治,消除发病诱因和潜在隐患。提高对日常管理的重视程度,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增强防控能力。要严格落实责任制,细化管理人员具体职责,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执行。[3]每天要严格加强入场人员体温检测,尤其是对于新入职人员,更要进行登记备案,加强施工人员健康检测,建立台账,详细录入施工人员体温等数据资料,同时还要做好数据录入、研究分析和研判工作。落实施工人员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通过各种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为现场施工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创造良好条件。
为尽量降低突发情况出现而带来的损失,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还有必要建立并落实管理预案和应急预案。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并组织医护人员、施工人员等开展日常演练,检验应急准备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应对和处理技能,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同时通过演练,还要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和优化,以便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规范有序处置。要完善相应的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储备,做好储备和调用,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时调度有序。
充分发挥施工单位、建立单位、辖区管理部门的作用,做好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建筑工程卫生工作、消杀、佩戴口罩、进出测量体温、实名制进出等防控措施得到严格落实。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任施工单位及时改进。对防控措施不到位的建筑工地,还要勒令停工整改,甚至追究责任。对于出现的违法违规行动,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确保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措施严格落实,筑牢安全屏障。
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确保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的意义重大。为此,应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需要,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施工人员日常体温检测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工作。此外还要严格监督检查,注重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预防和预控,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降低不必要损失,促进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