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晞,苏李杰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新时代对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五育并举的全面教育体系,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价值论去探索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建立在正确劳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形成稳定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并进一步升华为道德情操和内心信仰的过程。与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内容教授给学生,同时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并进行强化,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较大的契合度,劳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融合提升二者能够达到“1+1 >2”的效果,也更能让学生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等要求”的共性,亦有“比起理论研习更加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性,通过研读有关政策性文件并调研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课程或者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尤为重视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占据了劳动人民的较大比重。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升,能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能升华学生的职业道德,引导良好社会风尚,以劳动精神提高他们的劳动觉悟和劳动热情,进而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
当下,各高校虽已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程,但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却仅简单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和劳动精神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学工、后勤等部门分别在理论和实践等不同环节、不同板块对学生进行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方面培养,但各个部门之间在劳动教育方面几乎是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难于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因而不利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各高校已经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当前仍处于实施的探索阶段,在教学管理方面仍存在棘手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对劳动课程的物质保障是匮乏的,缺乏专门的经费支持,不利于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与良好运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对劳动课程所配备的师资是匮乏的,所调研的高校均未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也并未成立劳动教育的教研室,劳动课程往往沦为“送学分”且流于形式的存在而不能达到育人效果;此外,劳动课程的教学实施往往因为没有时间的保障,不利于劳动教育氛围的形成且不能发挥好育人效果,也不利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随着时代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出生在新千年,拥抱新媒体遨游在网络世界的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个性特点,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方可吸引他们,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实情况是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等传统形式的劳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已不具有吸引力;外出社会实践机会不多且存在场地受限、人数有限、信息不畅和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限制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这就导致许多内容和形式的劳动实践受众面较窄、普及率低下,影响了大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也不利于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9 年3 月18 日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各高校都认真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相比之下,国家同样出台了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环节的关注,但缺乏具体的政策制度和切实有效的领导。这使得劳动课纳入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但教育资源投入,包括师资、物质、场所等的匮乏,配备和经费划拨方面仍十分局促[2]。
就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而言,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科学的管理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缺乏对劳动教育实施内容及形式的深入思考。劳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向的是全校的学生。出于外出安全及疫情防控等问题的考虑,劳动教育的实践只能囿于校内场地,而校内往往未能供给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的劳动教育。就理念而言,无论是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教师个人,乃至于学生层面,对于脑力劳动教育都尚未进行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囿于体力劳动,因此开发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脑力劳动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当与德智体美的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方可更好地立德树人;而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育人效果方可更大程度上发挥。但就调研的情况而言,由于劳动教育仍未引起各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因而被调查的各高职院校在劳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等方面均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劳动课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尚未实现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有机融合,此外在劳动教育中,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实践在落实和推广方面仍存在障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升需要转变劳动观念,增强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大学生劳动教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制度,深化高校在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关键作用[3],协同社会营造劳动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氛围。而针对以上问题,为提升育人效果,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口,以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除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加强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习惯,锻炼学生劳动技能与品质。学校可以将劳动实践分为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并设立劳动周。在劳动教育前,通过讲授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让学生了解革命时代的峥嵘岁月,懂得美好的事物需要通过劳动获得。通过组织校内外义务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参与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到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理念和思想道德品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贯穿大学生在校时间,努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践劳动相结合,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真正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获[4]。
无论是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还是任课教师,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都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高校管理部门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下,相应地也要有针对性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设置学分并在劳动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和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也应当提出具体要求。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劳动教育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统一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题学习及劳动实践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志愿劳动项目,增强学生公益性劳动意识。通过举办“劳模大讲堂”“工匠进课堂”等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浓厚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完善高校对劳动课程的物质保障,劳动教育实施所需场地、工具、设备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并良好运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劳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劳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学时、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交流合作,以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在养德、启智、健体、益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借由劳动课程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当下劳动教育的吸引不够、参与不强、效果不显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究其病灶,其实主要是在于劳动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力度,丰富其形式,增强其吸引,拓宽其覆盖,使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更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和获得感。
第一,要配强劳动教育的师资。与一般课程相比,劳动课程的理论板块与实践板块是同等重要的,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各高校并未选用劳动课程的教材,也并未配备专职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师。后勤部门兼任的教师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但在劳动理论的研读方面却存在短板,并不能很好地教授给大学生沟通技巧、职业道德、职场礼仪、劳动精神和就业观、择业观等内容。因而当下各高校亟须配齐建强劳动课教师队伍,并在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中探索完善劳动课程的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将学生劳动教育的成绩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5]。
第二,要加大勤助岗位的供给。勤工助学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工作部的资助管理中心掌握着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的情况,面向这一部分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用勤工助学岗位的服务时长来折抵劳动课程的实践项目的学时学分。而就目前调研的反馈情况而言,各高校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十分紧俏,因而需要加大投入设置更多的如行政部门助理岗、图书管理员岗、学院办公室助理岗、班主任助理岗、文明督导员岗、教室管理员岗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满足需求。
第三,要推进劳动基地的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就目前各高校的资金和资源等情况,劳动教育基地可优先充分开发校内的闲置用地,除加大专项劳动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外,还可通过与校友会、合作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并获得赞助,以推进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而在校外劳动实践方面,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工地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大学生的劳动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在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锻炼专业技能、践行敬业奉献、培养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质。
第四,要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除寝室打扫、内务整理等日常性劳动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公益劳动日”“美化校园周”并开展系列活动,利用好学习雷锋月、劳动节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在校内外集中开展服务性劳动。基于此,在与思政课教师的协作中通过劳动课程、主题班会、校园橱窗、宣传海报、活动展板加强宣传、引导、教育以提升劳动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劳动实践的常态化。
步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以“主角”身份融入“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关于劳动教育,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进、建设中发展,学界也在近年来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一起发力。由于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因而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在相辅相成中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