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1-21 12:43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理学政治

戴 璐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0)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研究不足,并且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品德对个体发展的强大动力作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肯定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潜在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既能够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提高吸引力和针对性。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内涵

积极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马丁·塞利格曼在当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当时的心理学思潮是关于悲观的研究,习惯于关注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矫正这些问题。而塞利格曼掀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他致力于研究个人身上的积极品质,挖掘乐观的力量,教授乐观的技巧。由此,他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心理学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积极情绪,包含探讨成就感、满足感等;二是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其中主要是优势和美德;三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良好的社会秩序、平等的家庭氛围及个人的言论自由等。积极心理学以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价值取向,帮助个人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价值[1],提高自尊感和成就感。这恰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上相契合。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目的而展开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重“矫正性”,轻“发展性”。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维护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性、权威性,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以问题化视角看待学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同时,把学生仅仅看成教育的客体,忽视他们自身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会降低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积极心理学以个体品格优势与美德作为理论基石,提倡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个人,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换问题取向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发掘和利用学生的天赋和特长,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道德智慧和道德觉悟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体验[2]。”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是教育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能够引导他们调动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从而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通过主动认同并自我内化与社会要求相符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拓展的功能,人在体验到积极情绪时,会变得更加开放,能够主动拓展某方面行为的范围,从而不断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育者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中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内容的认知。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于创设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巨大的帮助。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帮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成就动机。最终从多方面、全过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入脑”,还能够“入心”。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1]。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多重实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实际收获。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通过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发展积极的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促进道德的自我实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彰显人文关怀。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情况。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时代特征,尊重学生自主发展道德品质的愿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发展自己心理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格。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积极人格理论,肯定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4],带有发现的眼光去充分挖掘自身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巩固并且强化这些积极的力量,建立每个人独特的积极人格。这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尊重、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为学生发挥优势与潜能搭建更多平台。最后,建立积极的认知评价。积极的认知评价能够提升自尊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采取积极暗示肯定、激励与鼓励等正面的教育方法,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它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智力资源、身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经验。

(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的,却极易受社会环境中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觉悟。此外,部分大学生碰到挫折时,心理调适能力较低,缺乏生活的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学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关注的热点,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弥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一是开展幸福教育,培养幸福能力。高校可以将“幸福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幸福课堂”,从理论的角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幸福”“怎样提升幸福感”等内容。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将“幸福教育”的内容融入主题教育、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中。二是开展利他教育,培养公益精神。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人全面发展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利他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如保护环境、志愿服务和无偿献血等利他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这种帮助他人但不求回报的精神能够给自身带来的持久的满足与愉悦。三是开展情商教育,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情商(EQ)又称为情绪智力,与智商是相对的,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力、耐挫能力等方面的品质[5]。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商,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情商教育的内容。高校应将情商教育纳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可以举办有关情商教育的专题讲座或活动,如社交技巧、情绪管理、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部分情商教育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增进学生情商水平。

(三)采用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主体性,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参考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方法。一是引入积极心理暗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肯定学生的优势,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优势与美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对知识的领悟,进一步开发积极潜能。教育者在使用积极心理暗示这一方法时,要发自内心表达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失败与挫折,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心理韧性。二是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并且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受挫能力较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采用积极的解释风格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寻找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特定的并且是可以改变的,有助于他们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方法改变现状。三是采用积极体验式教学方法。积极体验式教学方法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责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好学生的教练,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学生需要自主参与、通过活动体验情境,并且能够主动总结与反思,以此来领悟教学内容[6]。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时,要精心设计体验的活动,不断丰富体验资源。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灵活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融入情境,在体验中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感悟,最终促使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打造积极的师资队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一是要学习一定的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者除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之外,还应当掌握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并运用到解决实际的教育困境中。可以通过一些校内外的专业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倾听、共情、沟通的能力。教育者要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尊重、关爱自己的学生,理解处在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提升自我。二是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是身教大于言传,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能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心理品质的形成。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要提升心理素质,以积极阳光的人格特质感染学生。三是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收获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帮助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合作与开放的沟通方式,教育者要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和回应。以积极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生的行为问题,注重分析问题背后的客观原因,要以学生的个体优势作为出发点,抓住道德方面的闪光点,学会理解和肯定学生的优点,获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双向发展。

(五)构筑积极的育人体系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会支持系统,承担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三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有效力量。一是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的打造,包括建筑设计和文化景观等,要蕴含高校的精神文化底蕴,彰显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激发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另一方面,着力塑造以人为本、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二是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平等、宽容、友爱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是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隐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学会换位思考,保证积极有效的沟通。要摒弃消极的教育理念,转而关注孩子的优点与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有利于建立他们的信心,养成自尊自爱、乐观开朗的积极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会使他们积极地接受外在事物,用尊重、包容与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同时,父母要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用鼓励和肯定的教育方法代替批评和职责,能够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三是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积极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整体的积极品德,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导向。要聚焦当代青年身上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等积极品质,摒弃对他们“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的消极偏见。并且要利用大众媒体传播正能量,宣传积极的社会信息,用正面的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教育者要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积极心理学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言传身教。本文全面剖析了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环境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对转变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学政治
品读
“没有用”的心理学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