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江苏 南通 226100)
古诗语言精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作品。统编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古诗教学,每册教科书中都编排了一些兼具语言美感和深刻思想的古诗。但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仅仅靠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既要立足课内,以教材中的古诗文为中心,又要兼顾课外,以补充的古诗为辐射,引领学生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外阅读,又带着课外的积累丰富课内阅读,实现古诗课内外教学的有效结合。下面就结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谈谈课内外相结合进行古诗教学的策略。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古诗之前,教师应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内容,有目的地到课外搜集与所学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如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事迹等,将古诗的预习与课外阅读关联起来。
例如,第三单元中的《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景物的诗歌,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呢?教师就让学生自己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寻找古诗背后的故事,学会分析古诗的成因。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查以后,找到了很多语文书中没有呈现的资料。如《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创作这首写景诗的时间大约是他50 岁的时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非常激烈,白居易尝尽了朝官的滋味,故此自求外任。这年七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离开朝廷以后,感到心情格外轻松畅快,乘船途径襄阳、汉口等地,看到了江边日落的美景,有感而发,随口吟诵,成就了这首经典之作。这首诗从日落写到日暮再写到夜深,让作者出神凝望,久久驻足,浮想联翩,可见江边的美景是何等的吸引人。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后,也就知道了这首诗的朗读基调。
在学习古诗之前,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提前布置学生熟悉相关材料,做一做“热身运动”,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古人读书采用的方法最多的就是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就是指把古诗文的教学落在“熟读”两个字上,充分地读,多种方式地读,在朗读中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结合起来,就能体会到诗歌的韵味,增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暮江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意后,就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读出诗歌独有的节奏,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去自由朗读,并比一比谁读得投入,谁读出感情,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江边风光,想一想自己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什么感受,体会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大部分学生思维都很活跃,能理解性地背诵古诗,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意,虽说法不尽相同,但可以感受到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已经悄悄地感染了学生,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学生的语言中。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古诗中独有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让学生得到感悟,因此课堂内进行古诗教学要充分发挥朗诵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吟诵,在抑扬顿挫中读出古诗无穷的韵味,悟出古诗蕴含着的巨大魅力。
古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哲理深远,值得每一位学生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在诵读诗文、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还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附录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开展各种活动,不但可以落实《课标》提出的要求,还能深化古诗的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以后,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化学习。例如,第七单元中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通过歌颂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由于诗中描写的情景与学生的认知世界有一定距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外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如,补充唐朝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让学生从诗句中感知李广的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补充描写祖国边塞的自然环境、戍边将士的故事,补充项羽不肯回江东在乌江拔剑自刎的典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读诗、吟诗、演诗中增加对边塞诗的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经常开展活动把课内外的古诗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拓展、去积累、去深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古诗,学习起来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宇宙一样迸发出巨大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教学是一种颇有效果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激发了阅读古诗文的阅读兴趣,课堂内反复诵读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课后开展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课内学习促进了课外的学习,课外的学习延伸了课内的学习,内外兼施,使得古诗文教学更显成效。